18 案例:如何排查RocketMQ消息发送超时故障? 你好,我是丁威。

不知道你在使用 RocketMQ 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让人有些头疼的问题。我在用 RocketMQ 时遇到的最常见,也最让我头疼的问题就是消息发送超时。而且这种超时不是大面积的,而是偶尔会发生,占比在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五之间。

现象与关键日志

消息发送超时的情况下,客户端的日志通常是下面这样:

我们这节课就从这些日志入手,看看怎样排查 RocketMQ 的消息发送超时故障。

首先,我们要查看 RocketMQ 相关的日志,在应用服务器上,RocketMQ 的日志默认路径为 ${USER_HOME}/logs/rocketmqlogs/ rocketmq_client.log。

在上面这张图中,有两条非常关键的日志。

  • invokeSync:wait response timeout exception.

它表示等待响应结果超时。

  • recive response, but not matched any request.

这条日志非常关键,它表示,尽管客户端在获取服务端返回结果时超时了,但客户端最终还是能收到服务端的响应结果,只是此时客户端已经在等待足够时间之后放弃处理了。

单一长连接如何实现多请求并发发送?

为什么第二条日志超时后还能收到服务端的响应结果,又为什么匹配不到对应的请求了呢?

我们可以详细探究一下这背后的原理。原来,这是使用单一长连接进行网络请求的编程范式。举个例子,一条长连接向服务端先后发送了两个请求,客户端在收到服务端响应结果时,需要判断这个响应结果对应的是哪个请求。

正如上图所示,客户端多个线程通过一条连接依次发送了 req1,req2 两个请求,服务端解码请求后,会将请求转发到线程池中异步执行。如果请求 2 处理得比较快,比请求 1 更早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那客户端怎么识别服务端返回的数据对应的是哪个请求呢?

解决办法是,客户端在发送请求之前,会为这个请求生成一个本机器唯一的请求 ID(requestId),它还会采用 Future 模式,将 requestId 和 Future 对象放到一个 Map 中,然后将 reqestId 放入请求体。服务端在返回响应结果时,会将请求 ID 原封不动地放入响应结果中。客户端收到响应时,会先解码出 requestId,然后从缓存中找到对应的 Future 对象,唤醒业务线程,将返回结果通知给调用方,完成整个通信。

结合日志我发现,如果客户端在指定时间内没有收到服务端的请求,最终会抛出超时异常。但是,网络层面上客户端还是能收到服务端的响应结果。这就把矛头直接指向了 Broker 端,是不是 Broker 有瓶颈,处理慢导致的呢?

如何诊断 Broker 端内存写入性能?

我们知道消息发送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就是服务端写入。如果服务端出现写入瓶颈,通常会返回各种各样的 Broker Busy。我们可以简单来看一下消息发送的写入流程:

我们首先要判断的是,是不是消息写入 PageCache 或者磁盘写入慢导致的问题。我们这个集群采用的是异步刷盘机制,所以写磁盘这一环可以忽略。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跟踪 Broker 端写入 PageCache 的数据指标来判断 Broker 有没有遇到瓶颈。具体做法是查看 RocketMQ 中的 store.log 文件,具体使用命令如下: cd /home/codingw/logs/rocketmqlogs/store.log //其中codingw为当前rocketmq broker进程的归属用户 grep “PAGECACHERT” store.log

执行命令后,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

这段日志记录了消息写入到 PageCache 的耗时分布。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写入 PageCache 的耗时都小于 100ms,所以 PageCache 的写入并没有产生瓶颈。不过,客户端可是真真切切地在 3 秒后才收到响应结果,难道是网络问题?

网络层排查通用方法

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网络。

通常,我们可以用 netstat 命令来分析网络通信,需要重点关注网络通信中的 Recv-Q 与 Send-Q 这两个指标。

netstat 命令的执行效果如下图所示:

解释一下,这里的 Recv-Q 是 TCP 通道的接受缓存区;Send-Q 是 TCP 通道的发送缓存区。

在 TCP 中,Recv-Q 和 Send-Q 的工作机制如下图所示:

正如上图描述的那样,网络通信有下面几个关键步骤。

  • 客户端调用网络通道时(例如 NIO 的 Channel 写入数据),数据首先是写入到 TCP 的发送缓存区,如果发送缓存区已满,客户端无法继续向该通道发送请求,从 NIO 层面调用 Channel 底层的 write 方法的时候会返回 0。这个时候在应用层面需要注册写事件,待发送缓存区有空闲时,再通知上层应用程序继续写入上次未写入的数据。
  • 数据进入到发送缓存区后,会随着网络到达目标端。数据首先进入的是目标端的接收缓存区,如果服务端采用事件选择机制的话,通道的读事件会就绪。应用从接收缓存区成功读取到字节后,会发送 ACK 给发送方。
  • 发送方在收到 ACK 后,会删除发送缓冲区的数据。如果接收方一直不读取数据,那发送方也无法发送数据。

运维同事分别在客户端和 MQ 服务器上,在服务器上写一个脚本,每 500ms 采集一次 netstat 。最终汇总到的采集结果如下:

从客户端来看,客户端的 Recv-Q 中出现大量积压,它对应的是 MQ 的 Send-Q 中的大量积压。

结合 Recv-Q、Send-Q 的工作机制,再次怀疑可能是客户端从网络中读取字节太慢导致的。为了验证这个观点,我修改了和 RocketMQ Client 相关的包,加入了 Netty 性能采集方面的代码:

我的核心思路是,针对每一次被触发的读事件,判断客户端会对一个通道进行多少次读取操作。如果一次读事件需要触发很多次的读取,说明这个通道确实积压了很多数据,网络读存在瓶颈。

部分采集数据如下:

我们可以通过 awk 命令对这个数据进行分析。从结果可以看出,一次读事件触发,大部分通道只要读两次就可以成功抽取读缓存区中的数据。读数据方面并不存在瓶颈。

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如此看来,瓶颈应该不在客户端,还是需要将目光转移到服务端。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Broker 服务端写入 PageCache 很快。但是刚刚我们唯独没有监控“响应结果写入网络”这个环节。那是不是写入响应结果不及时,导致消息大量积压在 Netty 的写缓存区,不能及时写入到 TCP 的发送缓冲区,最终造成消息发送超时呢?

解决方案

为了验证这个设想,我最初的打算是改造代码,从 Netty 层面监控服务端的写性能。但这样做的风险比较大,所以我暂时搁置了这个计划,又认真读了一遍 RocketMQ 封装 Netty 的代码。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 RocketMQ 的 网络层基本不需要参数优化,因为公司的服务器都是 64 核心的,而 Netty 的 IO 线程默认都是 CPU 的核数。

但这次阅读源码后我发现,RocketMQ 中和 IO 相关的线程参数有两个,分别是 serverSelectorThreads(默认值为 3)和 serverWorkerThreads(默认值为 8)。

在 Netty 中,serverSelectorThreads 就是 WorkGroup,即所谓的 IO 线程池。每一个线程池会持有一个 NIO 中的 Selector 对象用来进行事件选择,所有的通道会轮流注册在这 3 个线程中,绑定在一个线程中的所有 Channel 会串行进行网络读写操作。

我们的 MQ 服务器的配置,CPU 的核数都在 48C 及以上,用 3 个线程来做这件事显然太“小家子气”,这个参数可以调优。

RocketMQ 的网络通信层使用的是 Netty 框架,默认情况下事件的传播(编码、解码)都在 IO 线程中,也就是上面提到的 Selector 对象所在的线程。

在 RocketMQ 中 IO 线程就只负责网络读、写,然后将读取到的二进制数据转发到一个线程池处理。这个线程池会负责数据的编码、解码等操作,线程池线程数量由 serverWorkerThreads 指定。

看到这里,我开始心潮澎湃了,我感觉自己离真相越来越近了。参考 Netty 将 IO 线程设置为 CPU 核数的两倍,我的第一波优化是让 serverSelectorThreads=16,serverWorkerThreads=32,然后在生产环境中进行一波验证。

经过一个多月的验证,在集群数量逐步减少,业务量逐步上升的背景下,我们生产环境的消息发送超时比例达到了十万分之一,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网络超时问题的排查到这里就彻底完成了。但生产环境复杂无比,我们基本无法做到 100% 不出现超时。

比方说,虽然调整了 Broker 服务端网络的相关参数,超时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有时候还是会因为一些未知的问题导致网络超时。如果在一定时间内出现大量网络超时,会导致线程资源耗尽,继而影响其他业务的正常执行。

所以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们再从代码层面介绍如何应对消息发送超时。

发送超时兜底策略

我们在应用中使用消息中间件就是看中了消息中间件的低延迟。但是如果消息发送超时,这就和我们的初衷相违背了。为了尽可能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消息中间件领域解决超时的另一个思路是:增加快速失败的最大等待时长,并减少消息发送的超时时间,增加重试次数。

我们来看下具体做法。

  • 增加 Broker 端快速失败的等待时长。这里建议为 1000。在 Broker 的配置文件中增加如下配置: maxWaitTimeMillsInQueue=1000

  • 减少超时时间,增加重试次数。

你可能会问,现在已经发生超时了,你还要减少超时时间,那发生超时的概率岂不是更大了?

这样做背后的动机是希望客户端尽快超时并快速重试。因为局域网内的网络抖动是瞬时的,下次重试时就能恢复。并且 RocketMQ 有故障规避机制,重试的时候会尽量选择不同的 Broker。

执行这个操作的代码和版本有关,如果 RocketMQ 的客户端版本低于 4.3.0,代码如下: DefaultMQProducer producer = new DefaultMQProducer(“dw_test_producer_group”); producer.setNamesrvAddr(“127.0.0.1:9876”); producer.setRetryTimesWhenSendFailed(5);// 同步发送模式:重试次数 producer.setRetryTimesWhenSendAsyncFailed(5);// 异步发送模式:重试次数 producer.start(); producer.send(msg,500);//消息发送超时时间

如果客户端版本是 4.3.0 及以上版本,因为设置的消息发送超时时间是所有重试的总的超时时间,所以不能直接设置 RocketMQ 的发送 API 的超时时间,而是需要对 RocketMQ API 进行包装,例如示例代码如下:

public static SendResult send(DefaultMQProducer producer, Message msg, int retryCount) { Throwable e = null; for(int i =0; i < retryCount; i ++ ) { try { return producer.send(msg,500); //设置超时时间,为 500ms,内部有重试机制 } catch (Throwable e2) { e = e2; }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消息发送异常”,e); }

总结

好了,我们这节课就介绍到这里了。

这节课,我首先抛出一个生产环境中,消息发送环节最容易遇到的问题:消息发送超时问题。我们对日志现象进行了解读,并引出了单一长连接支持多线程网络请求的原理。

整个排查过程,我首先判断了一下 Broker 写入 PageCache 是否有瓶颈,然后通过 netstat 命令,以 Recv-Q、Send-Q 两个指标为依据进行了网络方面的排查,最终定位到瓶颈可能在于服务端网络读写模型。通过研读 RocketMQ 的网络模型,我发现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参数,serverSelectorThreads 和 serverWorkerThreads。其中:

  • serverSelectorThreads 是 RocketMQ 服务端 IO 线程的个数,默认为 3,建议设置为 CPU 核数;
  • serverWorkerThreads 是 RocketMQ 事件处理线程数,主要承担编码、解码等责任,默认为 8,建议设置为 CPU 核数的两倍。

通过调整这两个参数,我们极大地降低了网络超时发生的概率。

不过,发生网络超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我们还介绍了第二种方法,那就是降低超时时间,增加重试的次数,从而降低网络超时对运行时线程的影响,降低系统响应时间。

课后题

学完今天的内容,我也给你留一道课后题吧。

网络通讯在中间件领域非常重要,掌握网络排查相关的知识对线上故障分析有很大的帮助。建议你系统地学习一下 netstat 命令和网络抓包相关技能,分享一下你的经验和困惑。我们下节课见!

参考资料

https://learn.lianglianglee.com/%e4%b8%93%e6%a0%8f/%e4%b8%ad%e9%97%b4%e4%bb%b6%e6%a0%b8%e5%bf%83%e6%8a%80%e6%9c%af%e4%b8%8e%e5%ae%9e%e6%88%98/18%20%e6%a1%88%e4%be%8b%ef%bc%9a%e5%a6%82%e4%bd%95%e6%8e%92%e6%9f%a5RocketMQ%e6%b6%88%e6%81%af%e5%8f%91%e9%80%81%e8%b6%85%e6%97%b6%e6%95%85%e9%9a%9c%ef%bc%9f.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