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反爬虫的应对之策:通用且基本的检测规则是什么? 你好,我是DS Hunter。

上节课,我通过爬虫方的一整个抓取流程,给你讲了爬虫是如何低调地爬取站点,闷声发大财的。那么今天,我们就要看看反爬虫方要如何应对爬虫的抓取了。

我们都知道,当爬虫诞生的时候,反爬虫的需求就诞生了,而反爬虫这个职业,也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出现了。那么我们要想进行反爬虫,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

没错,就是识别爬虫。爬虫如果无法被识别出来,那么剩下的所有架构设计以及扩展性都是在瞎扯。爬虫识别,可以说是整个反爬虫的核心。

这节课是反爬虫的第一课,因此我们只会聚焦一个问题:反爬虫通用且基本的检测规则,是什么?

通用检测规则

考虑到是通用且基础,我们先排除一些定制化的拦截检测,总结出如下几种检测方式:

  • TCP/IP级别检测;
  • HTTP级别检测;
  • 浏览器特征级别检测;
  • 业务相关特性检测。

这四条规则逐级递进,越往后,拦截越贴近应用,拦截效果越好;越靠前,对性能的影响越小,也就是性能越好。而较为特殊的拦截方式,我在第9和10讲也会给你提到一些。接下来,咱们就从TCP/IP级别检测开始了解吧。

TCP/IP级别检测

TCP/IP级别的检测,其实主要是IP级别的检测,也就是俗称的“封IP”。它可以说是反爬虫的基础操作,人人都能想得到。

当然,它理论上也包含TCP检测,但是这个大部分公司是碰不到的,除非一些公司的爬虫有协议级别的错误。此外,App爬虫大部分是直接走TCP协议,不过App爬虫我们在这门课程中是不讨论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就看看IP级别的检测吧。

先说明一下,IP级别的封锁,由于IPv6还在完善的路上,任重道远。所以,当前的用户主要是以IPv4为主。

在一个完整的网络请求中,IP封锁可以选择在SLB(服务器负载均衡,Server Load Balancing)层操作,也可以选择在业务层操作,各有好处。

在 SLB层操作,优点是非常彻底、高效。我们都知道,拦截越靠近业务层,拦截时机就越晚。而这个时候,服务器的压力已经产生了,性能会受到影响。那么,整体的拦截效果就会不明显。另一方面,SLB层距离业务层有足够的距离,出于这种考虑,很多公司会在SLB做一层拦截。 但是这一层的拦截也有坏处,那就是SLB功能有限,不能定制化得特别复杂,只能进行简单的规则定制。

而业务层则截然不同。业务层的拦截,通常定制化极强。因为业务层本身使用了复杂的编程语言来实现,可以实现任意逻辑,而不再是像SLB一样只能进行规则的配置。

最后我再给你说说关于两个层封锁的区别和选择

举个例子:你要针对指定IP段进行封锁,但是出于业务需要,必须放掉一小部分(放掉一小部分的原因,我会在春节的时候给你展开讲讲)。这个在业务层,你只需要走一层黑名单,然后再走一层白名单进行召回就行了。但是,如果是在SLB层,它没有这么强的逻辑,可能就必须定制脚本了,难度直接飙升。这还只是一个简单需求,需求再复杂一点的话,SLB可能根本无法完成。

那你可能就会问了:我到底应该选哪一个,才比较合适呢?嗯,实际上我们常说一句话: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是全要的。是的,我这里的建议是一个都不能少,两个方法都用上,相互配合封杀即可。虽然可能会存在跨团队的情况,引发一些沟通成本,不过这是值得的。

了解了SLB层和业务层检测的不同之后,我就可以和你聊一聊怎么进行检测了。你可能认为,IP封锁是一个很没技术含量的行为。这个想法其实并不正确。

IP封锁一般来源于这样一个状况:你在网上搜索如何反爬虫,可以搜到的资料非常少,能搜到的基本也都是在教你怎么对IP频次进行检测并封锁。所以给人一种感觉:这个方法好low啊。但是,事实上这种办法只能叫基础,并不能叫做low。基础和low,在软件行业一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划等号。

虽然说网上的办法,通常是对IP的频次进行检测然后封锁。可实际上,我们还能玩出更多的花样。

第一个是端口检测。我们都知道,网络上很多爬虫是通过代理爬取的。那么大部分的代理服务器为了让爬虫能连上去,都会开放一些端口给爬虫使用。一些低质的代理,通常开放的都是常用端口,比如80或者8080。普通用户开放这类端口的概率极低,因此可以极大地增加嫌疑性。在03讲一个演讲示范的故事中我们也提到过,没事扫扫端口,没准还有意外收获。

第二个是运营商检测,或者说IP段检测更好一些。我们都知道,有些爬虫会在公有云自己架设代理服务器,甚至有的节点干脆直接从公有云出来。对于这种请求我们没什么可客气的,整段都可以不留。

当然,这个方法的关键就在于检测IP段是否属于公有云。WHOIS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可喜的是,它还顺便把整个段都给了你。你可以选择用range直接封锁,也可以选择用前缀树来操作。两者相比,前缀树的可读性好一些,但是显得没有range专业,速度也比range慢一些,不过差别并不大。

之前我的实践中,SLB层的封锁是使用range来做的,也就是子网,而业务方运营使用的是IP前缀树。因为SLB的操作人员通常是研发,所以面对子网没有任何障碍。而业务运营对range,或者说子网,有一定的理解障碍。当然,这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效果是一样的。

第三个就是SEO的洗白了。反爬不是一个莽夫行为,一定不要神挡杀神,毕竟我们有一个善意的爬虫叫搜索引擎。我们还要给他们洗白,避免产生被拦截的情况。不过,搜索引擎这个东西呢,有的时候也会抽风,一旦抽风起来和一个DDoS也没什么区别……所以洗白归洗白,我们也不能不管,这个度还是要把握一下的。

一个常见的做法是指定一个独立集群,如果rDNS之后认定为搜索引擎域名的,可以导到独立集群。这个集群可以不设置反爬,但是要设置资源上限,避免影响主业务。rDNS相对比较靠谱,不用太担心冒充。

以上就是TCP/IP级别的几个检测,我给你介绍了在SLB层和业务层的检测方式以及各自的优缺点,这里,建议你搭配使用。同时,除了网上经常推荐的简单封IP操作,你也可以了解下那三个额外的补充操作,来帮助自己更有效更安全地对爬虫进行封杀。

下面,我们就看看更靠近应用层的HTTP检测。

HTTP级别检测

HTTP级别的检测主要集中在HTTP的header。我们知道,爬虫和普通用户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它的伪装一定有瑕疵。HTTP的header就是一个重灾区。

每一次浏览器的升级,都是爬虫的噩梦。因为浏览器升级经常会带来一些小的错误,尤其是HTTP的header,甚至有的可能是拼写错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Chrome的Accept-Encoding,有个无用的属性叫SDCH。这个属性是干嘛的,以及为什么说它无用,这里就不展开了,毕竟与反爬的关系不大。我们关键是通过SDCH来看,它为爬虫以及反爬虫带来了什么影响。

你可以在线上拉下所有Chrome用户的日志看一下,哪些用户的Accept-Encoding带SDCH,哪些不带,以及哪些版本的SDCH拼写和别的版本不一样?带不带空格?都看完了,你就会发现,原来浏览器本身的问题也很多,像拼写、空格等等细节都有可能不同。

但是,这对反爬的人其实是好事,问题越多,爬虫学起来越累——浏览器本身就问题一大堆,还要Cosplay得一模一样,真是太痛苦了。

当然了,刚刚说的SDCH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实际上所有HTTP的header都会多多少少有点问题,这些隐蔽的点都可以作为检测点。浏览器问题越多,模仿越有可能露出破绽。而数据,无需手动收集,只要跑下线上用户日志即可。

不过,在跑线上用户日志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跑爬虫重灾区的服务地址的数据,这样很可能把爬虫的错误当样本学习了。我们要尽可能用一些毫无意义的服务来提取样本。举个例子,价格页面,90%的流量都可能是爬虫,这种流量有什么好学习的呢?这不是越学越坏么?但是支付页面则不同,进去就付钱,正常哪个爬虫闲着没事来给你付钱?这个页面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点。

甚至,header会有一些组合规律。这个可以直接用机器搞定,不用费心费力上人工。

除了header之外,有一些简单的HTTP格式也可以做一些检测。尤其是有一些低级的爬虫,经常犯一些HTTP请求格式写错的错误。这种你可以直接拦截掉,无需担心太多。当然,如果你发现一些畸形的HTTP请求触发了你服务器的Bug,就要格外小心了。这可能不是低级爬虫,反倒是顶级爬虫,它在利用SLB的Bug来试图绕过反爬系统。

最后给你补充一个需要额外注意的地方:各种header检测的正则表达式一定要考虑扩展性。举个例子,近期Chrome版本号即将突破100,很多老的反爬系统都被迫需要被修改,就是因为当时的扩展性没有留好。

浏览器特征级别检测

浏览器特征级别检测主要集中在DOM。

我们先来看看大多数人的想法。很多人在反爬的时候,都期待有个唯一的key能让自己标记用户,于是就把希望放在了Canvas指纹上。不过,实际上Canvas指纹的冲突率还是挺高的,有的时候也会达不到我们期待的效果。

实际上,能够达到我们期待效果的key是存在的,你可以叫它DOM指纹

单看反爬虫功能的话,我们不一定非要每个用户都有一个唯一的key,这样做的话识别量反而更大了。如果所有的爬虫有一个key,普通用户有另一个key,那不是封杀起来更开心吗?我们只需要识别一次就好了。

至于具体的操作过程,其实就是从Window开始往下拉一棵树,循环引用跳掉,最终得到的DOM结构,就是一个指纹,这个指纹与浏览器相关。实际使用的时候,你可以使用部分DOM,不要用全量DOM,这样抓起来更灵活,底牌也可以一张一张慢慢打。

此外,浏览器特征检测也可以利用一些浏览器 Bug,但这种方式也有缺点,毕竟爬虫模拟得可能不够完善。那这种情况下,爬虫花费多大体力,你就对应要花费多少体力,未必是一个划算的买卖。

所以,在使用这个方法之前,我们就要仔细权衡了。毕竟,要进行浏览器特征的收集,这也是一个很大的体力活啊。爬虫那么多,我和它们一个个卷,我并不赚啊,怎么办?

别急,你要明白一件事情,你的目标从来都不是“弄清楚浏览器有哪些特征”,而是“发现哪些请求的浏览器特征与其他人不一样”。这个需求明确之后,你就会发现问题变得简单了很多。

想求两个数据集的diff,这对于一个高级程序员来说,根本不是事。当数据量变大之后,无非就是如何优化降低复杂度、提升可靠性而已,最终将变成一个成本问题。所以,当一件事情从技术问题变成ROI问题之后,反倒简单了很多,你要做的只是打平收益和支出即可。

说到打平收益和支出,你可能要问了:那,我可以上机器学习吗?这样不就降低了人力成本,减少消耗,也就是减少支出了吗?

当然可以,没有任何问题,机器学习特别适合这种从混乱之中寻找规律的情况。但是,你一定要注意的是:机器学习本身解释性极差,如果发生了误伤,你很难给老板解释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更不用说给客户解释了。

所以机器学习是可以上的,但是更多的是作为验证手段,或者让它替你发现一些特征。至于这些特征如何使用,一定要保证是人工控制,不能让机器替自己做决定。

业务相关特性检测

我在04讲说过:反爬绝对不要做成中台。主要原因,就在这个检测上。

事实上,在数据下毒的过程中,使用的很多特性都是业务特性,中台方根本不知道如何给对手下毒。这么说吧,如果一个用户通常不会按照某个组合条件来查询你的商品,那么,你就可以在对应条件上对用户进行大幅降分,降低对用户的信任度。最后,如果用户再在某些条件上出现反常,就可以直接封杀了。

除了检测外,数据处理上也是业务方更了解如何处理。我之前就给你讲过“某公司爬取小说”的故事。他们一直都以为自己爬得很好,直到后来接到用户反馈,说章节错乱,小说都大结局了,你们这咋还差几章呢?检查了下发现对方一直给自己的是旧的章节。这类下毒方式,就属于反爬虫方的业务特征下毒,而中台方因为并不了解具体业务,所以是很难想到的。

所以,在做这个检测的时候,你可以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行业有什么奇葩之处?有没有什么我们看起来简简单单,但是外行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业务特性?如果有,那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监测点。

小结

今天我们一共介绍了四种不同的通用规则检测方式,分别是TCP/IP级别检测、HTTP级别检测、浏览器特征级别检测以及业务相关特性检测。你也可以通过下面的图片回顾一下这些检测方式的具体使用方法:

这四种检测方式的具体的内容并不难理解,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我们关心的往往不是用户到底是什么样子,而是用户与爬虫的差异点在哪里。只有找到差异点,才能更好地区分、检测,最后进行拦截。

至于这个差异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未必要穷追到底,只需能够利用即可。这些基础的封锁都做掉之后,爬虫再也不能低调的偷偷爬数据了,不得不和你正面开打。

目前为止,爬虫和反爬的斗智斗勇,还只能认为是打架斗殴。一旦规模上来了,我们才能称之为战争。

下一讲,我们将看到,分布式的爬虫是怎么和反爬虫方开战的。这样,爬虫和反爬虫的战争,就正式打响了。

思考题

好了,又到了愉快的思考题时间,还是三选一的老规矩,记得保密脱敏哦:

  • 我们知道任何线上操作,风险都与收益并存。你认为封IP这种最基础的操作,风险和收益分别是大还是小?具体风险和收益分别是什么?
  • 我们可以通过浏览器特征检测爬虫,那么如果爬虫固定一个版本的浏览器,我们其余的检测岂不是徒劳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 检测的东西如何对爬虫方保密呢?毕竟他们一旦看到了,就知道如何绕过。

期待你在评论区的分享,我会及时回复你。反爬无定式,我们一起探索。

参考资料

https://learn.lianglianglee.com/%e4%b8%93%e6%a0%8f/%e5%8f%8d%e7%88%ac%e8%99%ab%e5%85%b5%e6%b3%95%e6%bc%94%e7%bb%8e20%e8%ae%b2/05%20%e5%8f%8d%e7%88%ac%e8%99%ab%e7%9a%84%e5%ba%94%e5%af%b9%e4%b9%8b%e7%ad%96%ef%bc%9a%e9%80%9a%e7%94%a8%e4%b8%94%e5%9f%ba%e6%9c%ac%e7%9a%84%e6%a3%80%e6%b5%8b%e8%a7%84%e5%88%99%e6%98%af%e4%bb%80%e4%b9%88%ef%bc%9f.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