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四级价值 “网状对比”解决共性痛点 你好,我是小乔。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你一定记住了两个概念,一个是T型人才,一个是L型赋能。

从四级价值起,就需要我们扩大项目的影响力,从而将设计价值最大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通过横向对比不同业务或同一个业务中的多个项目,解决共性痛点,实现价值杠杆。

什么是网状对比分析法?

为什么要解决不同项目中的共性问题呢?因为用一次项目的孵化和落地成本,解决多个项目的共同问题,可以形成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商业价值。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降本提效”或者“降本增效”。

我们该如何找寻多个相关项目之间的共同问题呢?我想向你分享一个我常用的方法——网状对比分析法

为了将相关项目中的共同问题拆解出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去思考。我通常会从4个方面去分析,分别是: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外观表现和员工痛点。此时,横向的维度就是这4个维度,而纵向的维度就是各个不同的业务,或者同一个业务中的不同项目

如下图所示,业务1、3、4、5,在这4个维度上都有许多共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一套方法来解决相同的问题,然后再根据每个业务或者项目的特点做一定程度的定制。其中,业务2和其他业务有相似的问题,也有不同的地方,因此在考虑赋能给业务2时,一定要谨慎思考是否可以复用,是否可以帮助业务2达成业务目标。

图片

我们以电商平台的商品图牛皮癣为例,做电商业务的同学往往会发现,不管在哪条业务线,哪个频道页,或在不同的电商App中,只要商品图由商家提供,牛皮癣就会存在。

我们分别从这四个维度来分析一下商品图牛皮癣。

从业务需求来看,商品表达更为丰富,可以提升成交转化,所以即便牛皮癣让界面凌乱不堪,但业务方往往对此并不反感。

从用户需求来看,可以分为C端买家和B端商家。C端买家穿梭于感兴趣的不同页面中,漫无目的地寻找打动自己的商品;而B端商家的目的是提升成交转化没有更多可以表达商品的地方,只能通过牛皮癣把商品图“卷”起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从外观表现来看,电商平台的不同页面,不管是首页、频道页、会场页或是商品详情页,能充分表达商品的模块并不多,主要是头图。

从员工痛点来看,人工审核图片的工作必然是艰巨的,对我们设计师来说,看到乱糟糟的页面很辣眼睛,破坏了产品调性。

综合以上这4个维度,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共性:B端商家和业务的需求都是提升成交转化,然而目前的产品结构其实无法满足商家自运营,可以自运营的地方就只有商品头图这小小的一方天地;对员工痛点来说,平台的体验和信息安全都已失去管控、审核效率低下。

图片

此时,如果你是这家电商公司的设计师,会怎样处理牛皮癣的问题呢?其实机会点是非常多的,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 可以规范牛皮癣的设计样式,做成产品化工具,沉淀在商家后台里。商家只需要在字数限制内提供说明文案,就可以智能生成牛皮癣图片。这样一来,就只需要通过机器审核文案的安全性,减少了许多人工审核的工作。对设计师来说,也保持了统一调性;
  • 商家缺少的是自运营的方式,除了商品图以外,也可以在其他结构上提供表达商品的方式,比如商品卡片上有不同类型的标签,或者购买商品有赠品时可以添加一个赠品模块等;
  • 为了提升商品转化,除了画满牛皮癣以外,对于一些中高端品牌或商品,也可以提供其他更丰富生动的商品表达方式,比如AR试穿、360度展示、合成类视频模板等。

类似的情况其实也存在于许多社区产品中,比如小红书、B站等。创作者们为了吸引用户,封面图就变成了卷王们的战场。如果博主们审美在线,那封面图可以百花齐放,但如果审美不在线,其实就会影响产品的调性和美观度。此时,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产品化的工具,比如制作Plog的模板、合成封面图的模板等等。

实际案例分析

在了解了网状对比的方法之后,我们再通过两个实际案例,充分理解分析和实操的方法。

案例1:新零售设计工具

曾经在淘宝心选业务繁荣兴盛的时候,我们响应阿里的五新战略,在多个城市开设过线下店,达成了线上+线下+数据的新零售模式。

当时为了解决许多共性问题,我们自驱设计了3款提效产品,第1个是用来制作线下店的货架设计陈列工具,第2个是图文内容制作工具,第3个是商品素材管理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减少80%的工作量,且将上线时长缩短为原本的一半。

图片

我们以图文内容制作工具为例。线下店需要制作大量的线下POP展示物料,比如价格牌、海报、货架指示牌、灯箱广告、纸堆头、吊挂等等。除了线下店的物料外,商品本身也需要包装设计,线上也有商品详情页,这些都是以固定的模板样式呈现的,通过替换商品图片和转化文案来覆盖所有商品。

图片

在制作这些线上设计和线下物料的时候,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共性问题,我们以“网状对比”来分析。

图片

从上图可以看到,不管是线上的详情页设计,还是线下的吊挂海报、灯箱广告,都是为了将商品的优势讲清楚,提升成交转化,而外观表现也都是图文的表达形式。

对设计师来说,设计模板时可以体现设计价值,通过图片形式、排版样式、数据测试等方式沉淀出转化最好的设计方案,充分展示设计策略思维和设计手法。但在确定模板之后,替换商品图和文案就是一件无穷无尽的体力活,毕竟当时的商品SKU已经上万,线下店也有几十家。并且每次运营更新文案,都得重新改一遍设计稿。这些工作对设计师来说没有成长,且消耗时间。

于是我们找前端同学一起,商量自驱一套新零售设计工具,对我们业务的许多项目都有降本提效作用。在图文内容制作工具中,设计师将转化效果较好的模板样式沉淀下来,而运营同学可以在线将自己负责的内容填写好,然后一键生成打印物料。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设计师重复改图的工作量,不同的运营同学也不需要反复将自己负责的商品信息传达给设计师,直接线上填写,多人可同步操作,这样最后组合而成的就是最终稿。

图片

这套工具因为我们直接将其产品化了,除了造福淘宝心选的各个业务外,也同样可以开放给其他业务,实现了多个项目之间的L型赋能,也实现了业务与业务之间的L型赋能。

案例2:频道页组件工具

了解了新零售工具后,我们再来看看淘宝天猫的频道页导购工具。在淘宝首页的金刚位导购区域,就是淘宝天猫频道页,有的频道页由天猫业务完成,有的由淘宝业务负责。

淘宝根据用户分层,确定“人-货-场”的频道页导购框架后,在2018年前后,又进一步沉淀出频道页的设计策略。让用户记住这个场域、关注、反复回来逛,从而带动GMV的提升,就是频道页的主要目标。千人千面的商品流无法击中用户喜好,也无法形成用户心智,因此需要有代表性的模块信息,让用户快速明确这个频道页是做什么的,好在哪里。

在多个设计团队反复优化和测试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了“强心智-次心智-Feeds流承接”的设计策略。我们之前在第一性原理推动增长项目的课程中,都讲过频道页的案例,这里我们来仔细说说。强心智模块帮助用户快速识别最能代表这个频道的信息,次心智用来二度承接用户需求,而Feeds流中有各种各样的内容,比如商品卡片、直播间、内容主题、小程序等。当强心智和次心智模块没有满足用户的时候,就可以用Feeds流进一步承接转化了。

图片

但在设计这些频道页时,不管是设计方案本身,还是天猫和淘宝的多条设计团队在共同协作上,都存在许多问题,我们用“网状对比”来分析。

图片

这些频道页在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外观表现和员工痛点上的情况相同。我们以员工痛点来举例说明。

设计团队分散在淘宝和天猫设计部内,由多条团队各自负责不同的频道页业务,设计稿互通较为困难,难以达成体验一致性,比如同样是开通强心智区域的会员卡,不同频道页的开通流程都不一样。

对开发来说,导购作用相同的模块却需要反复设计成不同的尺寸大小,消耗时间,比如同样是一排三的商品坑位模块,有的高一点,有的矮一点,但对于转化率来说没有太大区别。

对业务方也就是产品和运营来说,每次需要改版调整,都要等待设计和开发的排期,由于大家都在同时支持多个项目,因此改版一个频道页需要大概2个月时间,并不是非常快捷有效。

于是我们就找到当时合作的开发同学,想做一个产品化工具,可以帮助各个业务高效搭建频道页。我们分了3个步骤来实现MVP版本。

步骤1:通盘对比各频道页的通用模块,将转化数据好的共性功能抽象出来。比如在强心智区域,有3大类模块,分别是商品内容型、档案工具型和互动玩法型。比如iFashion女装频道,就适合使用商品内容模块,主推各大潮流趋势;母婴频道和宠物频道适合档案工具模块,将宝宝或宠物的档案沉淀,根据档案来进行商品推送,也通过会员卡带动复购,提升用户ARPU值;校园频道适合打卡领奖的互动玩法,促进粘性。

步骤2:针对同一种功能,对比不同样式的数据情况,重新梳理模块设计样式。并且梳理出的模块样式,是需要具备可拓展性的,这样才能满足多个业务的不同需求。以下图的一排一卡片为例,同样是一个一排一的商品内容卡片,也许有副标题,也许有标签,也许有不同样式的行动点等。我们要沉淀出包容性高的几套模板,来满足不同业务。

图片

步骤3:打包前台代码,设计成工具产品,并推动落地。如果只是将设计规范分发给各个设计团队,其实在实现落地时依然是低效的,仅能解决体验不统一的问题。因此将其做成工具,实现产品化,才是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发挥软实力,我们希望可以有一位产品经理加入,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所谓合适的人选,就是这个项目对TA也有利,他愿意投入日常工作以外的热情,和我们一起做出“超出预期”的价值。当时刚好有一位产品经理入职,想要做出成绩landing,我们和他描述了规划后,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且在后续的PRD中给予了巨大帮助。

最终我们落地的工具产品,可以更高效地配置频道页。设计师的重复劳动时间,可以释放出来,用于思考如何做出自己频道页的差异性,增强频道心智。而通用模块,就可以使用沉淀在搭建工具中的组件样式快速实现。对开发来说,也仅需要重新开发每个频道的差异性模块,大大减轻了工作量。对运营来说,一些次级页面和简单调整,可以直接由运营同学用工具搭建,最后只要给设计同学看下整体调性即可,平均2个月的上线时长缩短到平均2周就能更新。

图片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个“强心智-次心智-Feeds流”的设计范式,非常适合几年前手机淘宝的发展,但未必适合每一个电商平台的每个阶段。淘宝的频道页也是经历了多次升级,在不同发展阶段调整不同的策略。不仅是设计视觉上的呈现,更包括了频道类别、选品逻辑、人群定位等方方面面的升级。

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并不是到处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就抄过来,而是应该回归自己业务的商业和用户角度,推导出设计逻辑。我们在看解决方案时,也不应该陷于最终方案是什么,而应该退回到业务目标上,思考这个阶段为什么是这个目标,学习整体的推导逻辑链,思考如果是我们来做,会怎样设计。

今日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网状对比的分析方法,将有共性痛点或需求的业务,进行横向对比。通过对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外观表现和员工痛点这4个方面的对比,找出一举N得的解决方案。

我们也通过新零售设计工具和频道页组件工具这两个案例,了解了“网状对比”的具体使用方法,在共性中找出解决方案,并将其产品化,达成降本提效的目标。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业务的情况放大包容度,来满足不同业务的差异化需求,并且在产品化工具以外,也需要根据业务本身的特征进一步创新。

产品化工具是为了将重复劳动用沉淀好的工具替代,而不是为了造成限制。释放掉的时间和人力资源,就可以投入到更有意义的创新工作中去,创造更大价值。

互动时刻

回顾你过往的工作经历,当遇到重复的体力活劳动时,是如何解决的呢?你自驱做过产品化工具吗?

欢迎把你的经历和思考在留言区分享出来,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我们建立了一个读者交流群,欢迎你的加入!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也欢迎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一起学习。我们下节课见。

参考资料

https://learn.lianglianglee.com/%e4%b8%93%e6%a0%8f/%e5%a4%a7%e5%8e%82%e8%ae%be%e8%ae%a1%e8%bf%9b%e9%98%b6%e5%ae%9e%e6%88%98%e8%af%be/22%20%e5%9b%9b%e7%ba%a7%e4%bb%b7%e5%80%bc%20%e2%80%9c%e7%bd%91%e7%8a%b6%e5%af%b9%e6%af%94%e2%80%9d%e8%a7%a3%e5%86%b3%e5%85%b1%e6%80%a7%e7%97%9b%e7%82%b9.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