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 管中窥豹之从面试看企业文化:甲骨文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清楚了西雅图的两大著名IT公司的面试情况,也了解了湾区新贵代表者谷歌的招人方式和其背后的企业文化。

今天我们把目光转向湾区比较老的一家企业:甲骨文。这是和微软同时代的企业,非常具有代表性。湾区曾经的很多企业,比如思科都用过同样的招聘模式,但如今只有甲骨文还在坚守着这个古老的传统。

甲骨文招聘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校园招聘上。和其他所有公司“英雄不问出处”的做法不同,在甲骨文其实是“唯出身论”的。

具体来讲,甲骨文里维护着一张名单,对世界各地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人进行了分类。人分两等,在那个名单里面是一种人,不在那个名单里面的,是另外一种人。

关于前者,比如我知道中国大陆地区上榜的有清华大学的本科、北京大学的本科、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和零零班毕业的学生。名单上的学校和项目特别少,美国本土可能也就不到20所学校。此外还有世界其他国家的高校。

其中某些学校则只允许特定的项目。比如说清华的都可以,但是中科大少年班的才可以。如果正好求学经历的某一段在名单上,那么恭喜你,进甲骨文的面试过程会非常顺利。可以这么说,凡是符合名单要求的人选,就拥有了在甲骨文全公司范围内自由面试的权利。这个过程里最痛苦的是那些实际要招人的经理们,因为HR转过去的必然是只属于这个范围的人,其他高校毕业者的简历都被筛掉了。

去面试的时候,这个面试过程也会让你身心愉悦,只要具备基础的编程能力,那么整个面试过程就是聊天谈心,然后等着很多组给发Offer。而基础编程能力往往就是一两轮简单的白板写程序的面试。这些面试题的难度和其他公司比普遍偏低。

当然也有一点不好。甲骨文的面试容易是容易了一些,工资却不高。和动辄18万美元的谷歌比起来,10万出头是比较普遍的价位;但是很多面试者依然禁不住“面试轻松,面试以后进公司工作更轻松”的诱惑。

那么对于名单外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简单来说,原则上甲骨文是不会给任何面试资格的,不在名单上的人不会获得去甲骨文面试的机会。

对,就是这样,在21世纪的今天,还有这样的公司,对码农进行出身歧视。当然我们可以说,能够进到名校的人,肯定是比较优秀的,或者优秀的概率更高;而不能进到名校的,可能确实差一些,至少平均水平上确实有些差距。

甲骨文当然也没有把路给堵死。我是2009年毕业的,因为是做数据库的,所以很想面试甲骨文,但不是名单上的,怎么办呢?

我运气还算不错,开会的时候认识了一位甲骨文的经理,开始找工作时我给他发了一封信,说您看是不是给我一个面试机会?

大概是我亲身的经历,以及结合我的一个校友、清华大学本科毕业者的面试经历,让我对于甲骨文公司的奇葩面试方式有了深刻的体会。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的校友迅速拿到面试通知,去面试的时候更像走过场,甚至可以在很多个组里自由选择。

轮到我的时候,经理先检查了一下我的学校,然后说,不好意思,你不在我们的学校名单里,原则上是不招人的;但是呢,比波士顿更北有个一年大概会有4个月下雪的城市,那里的甲骨文组正好有空缺。那地方招人难度比较大一些,如果你愿意面试那个职位呢,我可以给你走一个流程,开一个面试特例。至于这个特例能不能过,打铁还要自身硬。你自己够牛的话,就有希望。

于是我就这样开始了一场这辈子最为奇葩的面试历程。甲骨文的人首先让我提交了从本科开始的所有成绩单。幸亏我成绩表现不错,GPA 4.0的分数反正已经是最高分了,怎样划线都刷不掉我。

然后,甲骨文又让我准备了3封推荐信,其中包括我导师的一封。推荐信提交以后,大概过了一个月,我终于经历了一圈人的批准,被成功开了特例。

开了面试特例以后,甲骨文表示需要先进行背景调查,核实我个人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这个核实从我的亲属关系开始,核实到了我户口在哪里、本科的毕业设计谁指导的、班主任是谁,以及我到美国后的各种经历。关键在于,甲骨文是真的去找国内的公司,给我的本科设计指导老师以及班主任打电话,一一核实了所有情况。

等到一切都调查清楚了,大概两个月过去了。终于甲骨文姗姗来迟地告诉我说,可以去面试了。

我有时候在想,人和人的差距在甲骨文的眼里可能比人和其他物种的差距还大。早知道要折腾两个月才能去面试,面试的那个地方又是那么渺无人烟的一个地方,想来想去也是不敢去的。

拿到甲骨文的Offer时,我早已身心俱疲。我不知道像我这样不在名单里面的人,就算进入了甲骨文,前途到底又在哪里。

我会有这种担心,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在面试过程中的曲折经历,与我同学的“简单轻松”形成鲜明对比。于是,面对这样一个并不尽如人意的Offer,我毫不犹豫地拒掉了。

甲骨文这个公司选择毕业生的方式,早年在硅谷很普遍。比如说IBM面试的时候,也会看一看学校出身。思科在它正当红的2000年前后,也维护着一个学校名单。只有那些学校毕业的人,才能够一毕业就去面试这些公司,其他人都只能先去社会上摸爬滚打,以后走社招的路进来。

我们固然可以说“英雄莫问出处”,但事实上甲骨文里面的很多领导确实都是名校出身。斯坦福的有之,威斯康辛的有之,常青藤的有之。作为美国教育体系里面更为庞大的州立学校的毕业者,在这些公司里面想要混得好,混得出彩,其实是相当不易。

我后来得知,那个给了我面试机会的领导,本人就是一个非名校背景的人。在面试时,他一直和我强调说不用担心非名校的出身,只要肯努力,一定会有出头的机会。

可是,“肯努力”这几个字背后究竟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个领导自己可能就是一个非典型进入甲骨文后慢慢发展起来的人。好不容易破除万难被招进去,进去以后被精英环绕,上升过程里一定是步履维艰。

精英文化,老的硅谷公司多少都有一些。坚定地选择从特定学校出来的所谓精英,在硅谷也是一个传统。比如说谷歌在成立早期,很多人去投简历,多半都是石沉大海,斯坦福毕业的人则非常容易拿到面试机会,这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这种精英文化。

但是,谷歌后来的招聘政策还是变了,虽然它依旧是以非常严苛且“不公平”的方式对待每个面试者,虽然它的招聘制度仍然会让很多真正的聪明人失去进入谷歌的机会。但无论怎么说,这都比一棍子打死,对于特定圈子以外的人连面试机会都不给,要进步和公平得多了。

甲骨文可能是极少数(如果不是唯一的话)、依然坚持这种面试方式的公司。即使到2017年,在甲骨文面试校招的时候,学校依然是一条红杠杠,一道天堑。

这种“学校为纲”的方式,自然也会在公司内部造就很多以学校为基石的圈子;所以很多人说甲骨文这个公司里面很多人很闲,人浮于事,但是政治斗争却非常严重,我想也是可以想象的。

如果要做一个选择,我是真心不喜欢这样的一种筛选方式。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我们的做事方式也应与时俱变才好。

参考资料

https://learn.lianglianglee.com/%e4%b8%93%e6%a0%8f/%e6%8a%80%e6%9c%af%e4%b8%8e%e5%95%86%e4%b8%9a%e6%a1%88%e4%be%8b%e8%a7%a3%e8%af%bb/040%20%e7%ae%a1%e4%b8%ad%e7%aa%a5%e8%b1%b9%e4%b9%8b%e4%bb%8e%e9%9d%a2%e8%af%95%e7%9c%8b%e4%bc%81%e4%b8%9a%e6%96%87%e5%8c%96%ef%bc%9a%e7%94%b2%e9%aa%a8%e6%96%87.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