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5 游舒帆:敏捷力,拥抱不确定性,与VUCA共舞 你好,我是箴亚管理顾问公司负责人、TGO鲲鹏会台北分会学习委员游舒帆,今天继续跟大家分享“一流团队必备的商业思维能力”这一系列文章。

这是本系列最后一篇文章,今天要来跟大家聊聊敏捷力。敏捷这个词在互联网爆发成长的这些年,早就已经被谈到过火,但这么多年观察下来,我发现敏捷这词被过度的曲解与滥用了,怎么说呢?

  • 有些人以为每天早上开个站立会议、用白板来管理开发 工作,这就是Scrum,就是敏捷实践;
  • 有另一群人,把需求变来变去,朝令夕改,让技术团队不断变更优先级,搞得大家疲于奔命,然后丢下一句“你们要更敏捷才行”;
  • 最糟糕的是那些,明明能花点时间就把问题厘清,少走许多冤枉路的事,却要急就章去做,然后碰个满鼻子灰才回过头来修正,说“我们要加快迭代速度,才能应付这些不确定性”,其实,很多不确定性都是自找的。

对敏捷错误的认知,很容易导致错误的结果,在长鞭效应的影响下,流程最末端的研发团队与程序员们,却必须以超时工作来填补因为项目的不断变更而衍生的额外工作。身为技术领导者,千万不能以这种错误的敏节观念做事,否则最终将累死自己,也累死团队。

若你想了解敏捷真正的精神,我建议你看看agilemanifesto.org上所述的敏捷12原则。

拉回主题,为何我将敏捷力放在商业思维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前面几篇谈到的内容:

  • 数据力,让你掌握公司现况,而且有数据的支撑,我们跨部门沟通与做决策时,会更有依据,更准更高效是一个可以期待的结果;
  • 运营力,所有的任务都围绕着为客户提供价值,任何无法为用户产生价值的事,也无法为公司带来长期利润,这样的思路,有助于提高决策时的一致性;
  • 策略力,让公司的目标从上到下认知一致,所有人都知道为何而战,所有人都能站在战略角度思考,决策不容易失准,而且战略的调整速度也会快上许多。

总结一下,数据力,让信息一致且透通;运营力与策略力则有效的凝聚了共同的方向与目标,三者对于企业的敏捷性都有极大的帮助

我曾在台湾敏捷峰会上与大家分享一句话,在这也分享给大家:“如果敏捷走不出技术团队,就不可能真正敏捷”。若我只在研发团队内推动敏捷,成效其实非常有限,因为外部的其他人,总是会成为我们走向敏捷的阻碍。

因此,为了强化团队的敏捷性,我做了以下几件事:

首先,我以矩阵式组织重组了研发团队。

我将团队分成两种类型,一种归属于产品团队,另一种则划分到功能部门,每个部门由一到两个产品经理负责,让产品经理们可以深入的参与到公司的各个业务过程。

当研发团队与业务团队能更紧密的参与彼此的工作,绩效也互相挂勾时,默契与信任感就会渐渐产生,信息更透通,行动也更敏捷了。

第二步骤,建立彼此对优先级的认知。

我在技术领导力第51讲中曾提到三种决策方式:权力决、共识决与数据决,这三种决策方法我更倾向于数据决,但前提是这个数据是大家能信任,而且认可的。

为此,产品经理必须要跟业务部门一同敲定排优先序的规则。在排序之前,首先要将会影响优先级排序的要素陈列出来,例如提升业绩、提高用户体验、提高系统稳定性与性能等,给每个要素一定的权重值,并试算出每个项目的价值,价值愈高的优先级愈靠前。

权重值与排序规则通常会经过几次的修正,最终才能为大家所认可,做这件事的目的除了更高效的去排序工作外,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彼此对事情的认知,我们都清楚对方在意些什么,也容易凝聚共识与目标。

此外,在面临难以抉择的选项时,业务部门也要给与产品经理足够的信任,尊重产品经理的专业决策。

第三步骤,加快迭代脚步,将项目切小,并优先执行最有价值的部分。

这个步骤看似简单,但若没有前面两个步骤来提升信任感与建立共识,落实的难度其实挺高的。过去项目较大,时程估期可能都在3-6个月,做价值排序时也是就整个大项目来计算。现在为了加快迭代速度,往往将项目切成2-4周交付一次,项目的顺序将有很大的变化。

举例来说,原先有个项目A要依序完成1.2.3到10,共10项工作,为期4个月,项目的价值是带来4,000万业绩。现在我们若要将项目切为A1、A2、A3、A4四个迭代项目,我们必须针对原先的10项工作做重新的排序,可能A1先做1.3两个需求,完成后可以带来2,000万业绩,A2则完成2.4.5三个需求,完成后可以带来1,000万业绩,也就是说我们仅完成了50%的需求,却已获得75%的价值。

剩余的A3、A4的价值只剩1,000万,拿来跟B1、C1等比较,重新排序后或许我们该优先进行B1而非A3。而这就是将项目切小后的好处之一,让我们总是能优先进行价值最高的工作。

然而项目切小,对研发团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过去走waterfall的开发流程时,大家都很习惯将需求访谈期拉长,测试到布署的时间也往往估的较长,当项目最前与最后的工作都需要花费1周时,一个只有4周的项目开发时间便剩余2周了,这样的产出效率很难让人接受。因此,研发团队必须持续改善工作方法与流程,缩短项目的前后置时间,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第四步骤,凝聚共识,持续追求更快、更好、更有价值。

如我在前一篇策略力时所说,若你发现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就能创造出关键结果,那你可以选择不用。“解决问题,不必总是仰赖技术”这个观念我们也持续推广到研发部门外,让大家了解不是凡事都得靠系统,若时间真的急迫,但研发部门暂时排不出资源,我们还是会从专业角度提出其他建议方案。

我在技术领导力第51讲中曾举了个例子,是请客服部门先以人工服务的方式来提供产品预计要开发的功能。这个项目之所以能顺利推行,很大一部分仰赖于我们始终追求“更快交付价值”这个原则,否则程序员不会提出这样的建议,我也不会采纳这种非技术解决的方案,而客服主管更不会同意这种高度依赖人力的服务方式。

看到这,或许你会有个疑问,我们这样做难道不会只顾了短期需求而忽略长期吗?不会的,因为我们通过更短的交付周期,倒逼团队将每个项目的价值讲得更清楚,也因为更深入的参与了彼此的日常工作,沟通的落差减少了许多,并且因为具有足够的信任感,部门之间往往都能互相帮忙。

第五步骤,针对面临较高不确定性的部门,持续协助导入敏捷流程。

比如营销部门,过往他们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一个活动举办后大概能创造多大的成效,导致大多数的营销项目最后都是超支预算才能达成原先的业绩目标。在营销项目上,我们以多个小项目同时推进的小步快跑的迭代方式,通过市场反馈与数据分析提高对现况的把握程度,更精准的达成了项目原始的目标。

若要拿实质成效来说,过去需求多数都来自于业务部门与高层,在我们持续推动商业思维与导入敏捷约莫一年后,研发团队的工作中,仅有50%来自业务部门与高层,而剩余的50%则来自研发团队自提的需求。我们清楚如何呈现技术型项目的价值,也知道我们应该优先做哪些事才能帮助公司达标。

总结

当所有部门都正确理解了敏捷,而非把敏捷视为研发团队的责任,企业才可能真正敏捷,面对多变且不确定的环境时,才能同舟共济,以达成目标为首要。

商业思维围绕着商业目标、用户与价值导向交付,将商业最核心的几个要素都含括在内,过去两年我不断在团队内传递这些重要的观念与知识,团队的凝聚力更强,组织运作也更高效了,创造的价值也提高了许多。

本系列文章到此告一段落,大家可以回顾一下这几天我们谈到的内容。再次思考数据、运营、策略与敏捷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并适度的将这些知识与观念普及于团队内。若你在看完这几篇内容后有任何问题,欢迎提出讨论。

作者简介

游舒帆,昵称gipi,箴亚管理顾问公司负责人、TGO鲲鹏会台北分会学习委员。技术起家,后走入管理、产品、营运相关领域,历任鼎捷软件技术总监、TutorABC研发总监,熟悉B2B软件与在线教育。长年耕耘技术、管理与商业领域,现从事顾问、培训与教练工作,期许自己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卓越领导者。

参考资料

https://learn.lianglianglee.com/%e4%b8%93%e6%a0%8f/%e6%8a%80%e6%9c%af%e9%a2%86%e5%af%bc%e5%8a%9b%e5%ae%9e%e6%88%98%e7%ac%94%e8%ae%b0/085%20%e6%b8%b8%e8%88%92%e5%b8%86%ef%bc%9a%e6%95%8f%e6%8d%b7%e5%8a%9b%ef%bc%8c%e6%8b%a5%e6%8a%b1%e4%b8%8d%e7%a1%ae%e5%ae%9a%e6%80%a7%ef%bc%8c%e4%b8%8eVUCA%e5%85%b1%e8%88%9e.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