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超越标签的内容推荐系统 我曾在不同公司里都听到过,他们的产品经理或者大佬问过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推荐系统标签够不够?

相信你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标签只是很小一部分。

而且就算是标签,衡量质量的方式也不是数目够不够;所以,今天我要讲的内容,就是说一说脱离标签定式思维的内容推荐。

为什么要做好内容推荐

所谓的基于内容推荐,通俗一点来讲,就是一个包装成推荐系统的信息检索系统。这听上去有点残酷,但通常一个复杂的推荐系统很可能是从基于内容推荐成长起来的。

可以说,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是一个推荐系统的孩童时代,所以,我们不能让自己的推荐系统输在起跑线上,得富养才行。那么,首先我就来讲一讲如何养成一个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

为什么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这么重要呢?因为内容数据非常易得,哪怕是在一个产品刚刚上线,用心找的话总能找到一些可以使用的内容,不需要有用户行为数据就能够做出推荐系统的第一版。

内容数据尤其是文本,只要深入挖掘,就可以挖掘出一些很有用的信息供推荐系统使用。

另外,著名的流媒体音乐网站 Pandora,其音乐推荐系统背后的“音乐基因工程”,实质上就是人工为音乐标注了各种维度的属性,这样,即便使用基于内容推荐的方式,也做出了很好的推荐效果。

听上去,上面这段话特别像是在安慰还处在冷启动阶段的你,事实上呢,其实并不全是,内容推荐的方式还有它的必要性。推荐系统总是需要接入新的物品,这些新的物品在一开始没有任何展示机会,显然就没有用户反馈,这时候只有内容能帮它。

基于内容的推荐能把这些新物品找机会推荐出去,从而获得一些展示机会,积累用户反馈、走上巅峰、占据热门排行榜。

要把基于内容的推荐做好,需要做好“抓、洗、挖、算”四门功课。它们分别是对应了下面的内容。

  • 抓:大厂们从来不公开说的一件事是,他们一直在持续抓数据丰富自己的内容,所以做好一个基于内容的推荐,抓取数据补充内容源,增加分析的维度,两者必不可少。
  • 洗:抓来的数据,相当于捡别人掉地上的东西吃,我们也得注意卫生,洗洗更健康,数据也一样,冗余的内容、垃圾内容、政治色情等敏感内容等等都需要被洗出去。
  • 挖:不管是抓来的数据,还是自家的数据,如果不深入挖掘,那就和捧着金饭碗去要饭一样,浪费了大好资源。可以说,很多推荐系统提升效果并不是用了更复杂的推荐算法,而是对内容的挖掘做得更加深入。
  • 算:匹配用户的兴趣和物品的属性,计算出更合理的相关性,这是推荐系统本身的使命,不仅仅是基于内容的推荐才要做的。

那么,这四门功课到底如何分布在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中呢?

下面我和你一起来看看,基于内容推荐的框架

在文稿中,我放了一张图,一个典型基于内容推荐的框架图是下面这样的:-

简要介绍一下这张图的流程和基本元素。

内容这一端:内容源经过内容分析,得到结构化的内容库和内容模型,也就是物品画像。用户这一端:用户看过推荐列表后,会产生用户行为数据,结合物品画像,经过用户分析得到用户画像。

以后对于那些没有给用户推荐过的新内容,经过相同的内容分析过程后就可以经过推荐算法匹配,计算得到新的推荐列表给用户。如此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内容源

在互联网中,抓数据是一件可做不可说的事情,哪怕是市值几千亿的大厂,也有专门的小分队抓数据,补充推荐系统每天的内容消耗。因为,只有当内容有多样性了,一个推荐系统才有存在的合法性,所以大厂职工们抓数据也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

爬虫技术本身非常复杂、非常有学问,比推荐算法难多了,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不论是抓来的数据还是自家用户产生的数据,都离不开清洗数据。由于各家都在相互借鉴来借鉴去,所以抓到重复的内容也是很有可能的,去重与识别垃圾内容、色情内容、政治敏感内容等都是必修课。

关于这个环节的边角算法,我们在后面的文章中会专门花一些篇幅来讲。

内容分析和用户分析

基于内容的推荐,最重要的不是推荐算法,而是内容挖掘和分析。内容挖掘越深入,哪怕早期推荐算法仅仅是非常硬的规则,也能取得不俗的效果。举个例子,如果推荐物品是短视频,我们分几种情况看:

  • 如果短视频本身没有任何结构化信息,如果不挖掘内容,那么除了强推或者随机小流量,没有别的合理曝光逻辑了;
  • 如果对视频的文本描述,比如标题等能够有内容分类,比如是娱乐类,那么对于喜欢娱乐的用户来说就很合理;
  • 如果能够进一步分析文本的主题,那么对于类似主题感兴趣的用户就可能得到展示;
  • 如果还能识别出内容中主角是吴亦凡,那就更精准锁定一部分用户了;
  • 如果再对内容本身做到嵌入分析,那么潜藏的语义信息也全部抓住,更能表达内容了。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随着内容分析的深入,能抓住的用户群体就越细致,推荐的转化率就越高,用户对产品的好感度也就增加了。上一篇中我列举了文本数据——这也是内容数据最常见形式的分析方法。

内容分析的产出有两个:

  • 结构化内容库;
  • 内容分析模型。

结构化的内容库,最重要的用途是结合用户反馈行为去学习用户画像,具体的方法在上一篇中已经介绍了。容易被忽略的是第二个用途,在内容分析过程中得到的模型,比如说:

  • 分类器模型;
  • 主题模型;
  • 实体识别模型;
  • 嵌入模型。

这些模型主要用在:当新的物品刚刚进入时,需要实时地被推荐出去,这时候对内容的实时分析,提取结构化内容,再于用户画像匹配。

内容推荐算法

对于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最简单的推荐算法当然是计算相似性即可,用户的画像内容就表示为稀疏的向量,同时内容端也有对应的稀疏向量,两者之间计算余弦相似度,根据相似度对推荐物品排序。

你别嫌糙,如果你内容分析做得深入的话,通常效果还不错,而且基于内容的推荐天然有一个优点:可解释性非常强。

如果再进一步,要更好地利用内容中的结构化信息,因为一个直观的认识是:不同字段的重要性不同。

比如说,一篇新闻,正文和标题中分析出一个人物名,评论中也分析出其他用户讨论提及的一些人物名,都可以用于推荐。直观上新闻的正文和标题中更重要。

那么,我们可以借鉴信息检索中的相关性计算方法来做推荐匹配计算:BM25F算法。常用的开源搜索引擎如Lucene中已经实现了经典的BM25F算法,直接拿来使用即可。

前面提到的两种办法虽然可以做到快速实现、快速上线,但实际上都不属于机器学习方法,因为没有考虑推荐的目标,而我们在之前的专栏中就专门强调了目标思维,那么,按照机器学习思路该怎么做呢?

一种最典型的场景:提高某种行为的转化率,如点击、收藏、转发等。那么标准的做法是:收集这类行为的日志数据,转换成训练样本,训练预估模型。

每一条样本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特征,包含用户端的画像内容,物品端的结构化内容,可选的还有日志记录时一些上下文场景信息,如时间、地理位置、设备等等,另一部分就是用户行为,作为标注信息,包含“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类。

用这样的样本训练一个二分类器,常用模型是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和梯度提升树(GBDT)或者两者的结合。在推荐匹配时,预估用户行为发生的概率,按照概率排序。这样更合理更科学,而且这一条路可以一直迭代优化下去。

总结

基于内容的推荐一般是推荐系统的起步阶段,而且会持续存在,它的重要性不可取代。因为:

  • 内容数据始终存在并且蕴含丰富的信息量,不好好利用就可惜了;
  • 产品冷启动阶段,没有用户行为,别无选择;
  • 新的物品要被推荐出去,首选内容推荐。

基于内容的整体框架也是很清晰的,其中对内容的分析最为重要,推荐算法这一款可以考虑先使用糙快猛的相似度计算,也可以采用机器学习思路训练预估模型,当然这必须得有大量的用户行为做保证。

好的,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你可以在留言中谈一谈你对整个内容推荐链条各个环节的理解吗?欢迎和我一起讨论,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本周知识要点

参考资料

https://learn.lianglianglee.com/%e4%b8%93%e6%a0%8f/%e6%8e%a8%e8%8d%90%e7%b3%bb%e7%bb%9f%e4%b8%89%e5%8d%81%e5%85%ad%e5%bc%8f/06%20%e8%b6%85%e8%b6%8a%e6%a0%87%e7%ad%be%e7%9a%84%e5%86%85%e5%ae%b9%e6%8e%a8%e8%8d%90%e7%b3%bb%e7%bb%9f.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