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核心:安全与效率——工程技术的两个核心维度 在“修行:由术入道”模块的最后一个主题,我们聊聊工程,不是具体的工程的技术,而是抽象的工程之道。

做了很多年的工程,开发了各种各样的系统,写了无数的代码,说起这一切,我们都在谈些什么?

我们谈过程,从需求工程到开发流程,从编码规范到同行评审,从持续集成到自动部署,从敏捷开发到极限编程;我们谈架构,从企业级到互联网,从面向服务架构(SOA)到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我们谈复杂性,从高并发到高性能,从高可用到高可靠,从大数据到大容量。

那么对于这一切,你感觉这里面的核心是什么?

核心

核心,意味着最重要的,一切复杂的工程技术方案都是围绕着它来运转。

在深入核心之前,我们先讲一个电力行业的故事。虽说电力项目我没做过,但电站大概的工作原理在中学物理课上就已经学过了,原理很简单。虽理论上是这么说,但现实中看到那些大规模的电站后,还是感觉很复杂的。

故事是这样的:记得有个给我们上课的主讲老师是个须发皆白的老先生,进门后掏出一堆零件放在讲台上。一盏酒精灯、一个小水壶、一个叶片、一个铜光闪闪的小电机、一个小灯泡。老先生往壶里倒了些水,点燃酒精灯,不一会儿水开了,从壶嘴里喷出了蒸汽,带动叶片旋转,然后小灯泡就亮了。

老先生说:“这就是电厂。如果烧的是煤炭,这就是燃煤电厂;如果烧的天然气,这就是燃气电厂;如果获得热能的方式是核裂变,这就是核电厂;如果带动叶片的能量来自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水流,这就是水电厂。”

“你们或许会问:那我们看到的电站怎么这么复杂?答案其实很简单,电站需要复杂系统的目的:一是为了确保安全(Safety),二是为了提高效率(Efficiency)。安全与效率的平衡,是所有工程技术的核心。”

听完这个故事,我觉着所谓 “大道至简” 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了。

安全

安全,之于信息工程技术领域,包括了 “狭义” 和 “广义” 两个方面的安全范畴。如下图所示:

工程 “安全“ 的狭义和广义分类

狭义的安全,就是传统信息安全领域的 “安全攻防” 范畴。比如,客户端的跨站脚本攻击(XSS)、服务端数据库的 SQL 注入、代码漏洞以及针对服务可用性的拒绝服务攻击(DDoS)等。这个方面的 “安全” 含义是信息技术行业独有的,但前面电站例子中指的 “安全” 更多是 “广义” 层面的。

在程序技术上的 “广义” 安全范畴,我划分了三个方面:

  • 开发
  • 运维
  • 运行

安全开发,就是为了保障交付的程序代码是高质量、低 Bug 率、无漏洞的。从开发流程、编码规范到代码评审、单元测试等,都是为了保障开发过程中的 “安全”。

安全运维,就是为了保障程序系统在线上的变化过程中不出意外,无故障。但无故障是个理想状态,现实中总会有故障产生,当其发生时最好是对用户无感知或影响范围有限的。

通过自动部署来避免人为的粗心大意,资源隔离保障程序故障影响的局部化;当一定要有人参与操作时,操作规范和日志保证了操作的标准化和可追溯性;线上程序的版本化管理与灰度发布机制,保障了若有代码 Bug 出现时的影响局部化与快速恢复能力。

安全运行,就是为了应对 “峰值” 等极端或异常运行状态,提供高可靠和高可用的服务能力。

效率

效率,从程序系统的角度看,同样也是从 “开发”“运维” 和 “运行” 三个方面来考虑。如下图所示:

“效率”的划分

开发效率,可以从 “个体” 和 “群体” 两个方面来看。

个体,就是程序员个人了,其开发效率除了受自身代码设计与编写能力的影响,同时还要看其利用工具的水平。更好的源码管理工具与技巧可以避免无谓的冲突与混乱;代码模板与开发框架能大幅度提升代码产出效率;而持续集成工具体系则能有助于快速推进代码进入可测试状态。

群体,就是一个团队,其开发效率最大的限制经常是架构导致的。如果你在一个工程项目上写过几年代码后,多半会碰到这样一种场景,代码库越来越大,而功能越改越困难。明明感觉是一个小功能变化,也要改上好几天,再测上好几天,这通常都是架构的问题,导致了团队群体开发效率的下降。

以后端服务架构技术演进的变化为例,从单体应用到面向服务架构思想,再到如今已成主流的微服务架构实践,它最大的作用在于有利于大规模开发团队的并行化开发,从而提升了团队整体的效率。理想情况下,每个微服务的代码库都不大,变化锁闭在每个服务内部,不会影响其他服务。

微服务化一方面提升了整体的开发效率,但因为服务多了,部署就变复杂了,所以降低了部署的效率。但部署效率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手段来得到弥补,而开发则没法自动化。另一方面,每个微服务都是一个独立的进程,从而在应用进程层面隔离了资源冲突,提升了程序运行的 “安全” 性。

运维效率,可以从 “检查”“诊断” 和 “处理” 三个方面来看。

一个运行的系统,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系统,并有其生命周期。在其生命周期内,我们需要定期去做检查,以得到系统的 “生命体征” 的多维度信息数据汇总,以供后续的诊断分析。

运行系统的 “体征” 数据是在实时变化的,而且数据来源是多层次的,从底层的网络、操作系统、容器到运行平台(如:JVM)、服务框架与应用服务。当异常 “体征” 指标出现时,很难简单地判断到底哪里才是根本原因,这就需要关联的因果性分析来得出结论,最后智能地发出告警,而不是被告警所淹没。

准确地诊断之后,才能进行合适地处理。和治病不同,大部分的故障都可以通过常见的处理手段解决,极少存在所谓的 “不治之症”。而常见的线上处理手段有如下三类。

  • 恢复:重启或隔离来清除故障、恢复服务;
  • 变更:修改配置或回滚程序版本;
  • 限制:故障断路或过载限流。

运行效率,关键就是提高程序的 “响应性”,若是服务还包括其 “吞吐量”。

程序运行的高效率,也即高响应、高吞吐能力,所有的优化手段都可以从下面两个维度来分类:

  • 更多
  • 更快

负载均衡器让更多的机器或进程参与服务,并行算法策略让更多的线程同步执行。异步化、无锁化和非阻塞的算法策略让程序执行得更快,缓存与缓冲让数据的读写更快。

有时在某些方面 “安全” 和 “效率” 之间是相互冲突的,但工程技术的艺术性就恰恰体现在这冲突中的平衡上。

打个比方,如果你的程序就跑在你开的车上,那么“安全” 特性会让你开得更放心,“效率” 特性会让你开得更带劲。

做了多年程序工程的你,是如何看待工程的核心本质的呢?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参考资料

https://learn.lianglianglee.com/%e4%b8%93%e6%a0%8f/%e7%a8%8b%e5%ba%8f%e5%91%98%e8%bf%9b%e9%98%b6%e6%94%bb%e7%95%a5/36%20%e6%a0%b8%e5%bf%83%ef%bc%9a%e5%ae%89%e5%85%a8%e4%b8%8e%e6%95%88%e7%8e%87%e2%80%94%e2%80%94%e5%b7%a5%e7%a8%8b%e6%8a%80%e6%9c%af%e7%9a%84%e4%b8%a4%e4%b8%aa%e6%a0%b8%e5%bf%83%e7%bb%b4%e5%ba%a6.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