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内存计算:对海量数据做计算,到底可以有多快? 内存计算是近十几年来,在数据库和大数据领域的一个热点。随着内存越来越便宜,CPU的架构越来越先进,整个数据库都可以放在内存中,并通过SIMD和并行计算技术,来提升数据处理的性能。

我问你一个问题:做1.6亿条数据的汇总计算,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呢?几秒?几十秒?还是几分钟?如果你经常使用数据库,肯定会知道,我们不会在数据库的一张表中保存上亿条的数据,因为处理速度会很慢。

但今天,我会带你采用内存计算技术,提高海量数据处理工作的性能。与此同时,我还会介绍SIMD指令、高速缓存和局部性、动态优化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与编译器后端技术息息相关,掌握这些内容,会对你从事基础软件研发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了解SIMD

本节课所采用的CPU,支持一类叫做SIMD(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的指令,它的字面意思是:单条指令能处理多个数据。相应的,你可以把每次只处理一个数据的指令,叫做SISD(Single Instruction Single Data)。

SISD使用普通的寄存器进行操作,比如加法: addl $10, %eax

这行代码是把一个32位的整型数字,加到%eax寄存器上(在x86-64架构下,这个寄存器一共有64位,但这个指令只用它的低32位,高32位是闲置的)。

这种一次只处理一个数据的计算,叫做标量计算;一次可以同时处理多个数据的计算,叫做矢量计算。它在一个寄存器里可以并排摆下4个、8个甚至更多标量,构成一个矢量。图中ymm寄存器是256位的,可以支持同时做4个64位数的计算(xmm寄存器是它的低128位)。

如果不做64位整数,而做32位整数计算,一次能计算8个,如果做单字节(8位)数字的计算,一次可以算32个!

1997年,Intel公司推出了奔腾处理器,带有MMX指令集,意思是多媒体扩展。当时,让计算机能够播放多媒体(比如播放视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播放视频需要大量的浮点计算,依靠原来CPU的浮点运算功能并不够。

所以,Intel公司就引入了MMX指令集,和容量更大的寄存器来支持一条指令,同时计算多个数据,这是在PC上最早的SIMD指令集。后来,SIMD又继续发展,陆续产生了SSE(流式SIMD扩展)、AVX(高级矢量扩展)指令集,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大。

2017年,Intel公司发布了一款至强处理器,支持AVX-512指令(也就是它的一个寄存器有512位)。每次能处理8个64位整数,或16个32位整数,或者32个双精度数、64个单精度数。你想想,一条指令顶64条指令,几十倍的性能提升,是不是很厉害!

那么你的电脑是否支持SIMD指令?又支持哪些指令集呢?在命令行终端,打下面的命令,你可以查看CPU所支持的指令集。 sysctl -a | grep features | grep cpu //macOs操作系统 cat /proc/cpuinfo //Linux操作系统

现在,想必你已经知道了SIMD指令的强大之处了。而它的实际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 SIMD有助于多媒体的处理,比如在电脑上流畅地播放视频,或者开视频会议;
  • 在游戏领域,图形渲染主要靠GPU,但如果你没有强大的GPU,还是要靠CPU的SIMD指令来帮忙;
  • 在商业领域,数据库系统会采用SIMD来快速处理海量的数据;
  • 人工智能领域,机器学习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量,SIMD指令可以提升机器学习的速度。
  • 你平常写的程序,编译器也会优化成,尽量使用SIMD指令来提高性能。

所以,我们所用到的程序,其实天天在都在执行SIMD指令。

接下来,我来演示一下如何使用SIMD指令,与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做性能上的对比,并探讨如何在编译器中生成SIMD指令,这样你可以针对自己的项目充分发挥SIMD指令的优势。

Intel公司为SIMD指令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库,可以生成SIMD的汇编指令。我们写一个简单的程序(参考simd1.c)来对两组数据做加法运算,每组8个整数: /#include /#include "immintrin.h" void sum(){ //初始化两个矢量 ,8个32位整数 __m256i a=_mm256_set_epi32(20,30,40,60,342,34523,474,123); __m256i b=_mm256_set_epi32(234,234,456,78,2345,213,76,88); //矢量加法 __m256i sum=_mm256_add_epi32(a, b); //打印每个值 int32_t/* s = (int32_t/*)∑ for (int i = 0; i< 8; i++){ printf("s[%d] : %d\n", i, s[i]); } }

把矢量加法运算翻译成汇编语言的话,采用的指令是vpaddd(其中的p是pack的意思,对一组数据操作)。寄存器的名字是ymm(y开头意思是256位的)。

vpaddd %ymm0, %ymm1, %ymm0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构建了两个矢量数据,这个计算很简单。接下来,我们挑战一个有难度的题目:把1.6亿个64位的整数做加法!

1.6亿个64位整数要占据大约1.2G的内存,你要把这1.2G的数据全部汇总一遍!要实现这个功能,你首先要申请一块1.2G大小的内存,并且要是32位对齐的(因为后面加载数据到寄存器的指令需要内存对齐,这样加载速度更快)。 unsigned totalNums = 160000000; //申请一块32位对齐的内存。 //注意:aligned_alloc函数C11标准才支持 int64_t /* nums = aligned_alloc(32, totalNums /* sizeof(int64_t)); //初始化sum值 __m256i sum=_mm256_setzero_si256(); __m256i /* vectorptr = (__m256i /*) nums; for (int i = 0; i < totalNums/4; i++) { //从内存加载256位进来 __m256i a = _mm256_load_si256(vectorptr+i); //矢量加法 sum=_mm256_add_epi64(sum,a); }

完整的代码见simd2.c

最后,要用下面的命令,编译成可执行文件(-mavx2参数是告诉编译器,要使用CPU的AVX2特性): gcc -mavx2 simd2.c -o simd2 或 clang -mavx2 simd2.c -o simd2

你可以运行一下,看看用了多少时间。

我的MacBook Pro大约用了0.15秒。注意,这还是只用了一个内核做计算的情况。我提供的simd3.c示例程序,是计算1.6亿个双精度浮点数,所用的时间也差不多,都是亚秒级。而计算速度之所以这么快,主要有两个原因:

  • 采用了SIMD;
  • 高速缓存和数据局部性所带来的帮助。

我们先把SIMD讨论完,然后再讨论高速缓存和数据局部性。

矢量化功能可以一个指令当好几个用,但刚才编写的SIMD示例代码使用了特别的库,这些库函数本身就是用嵌入式的汇编指令写的,所以,相当于我们直接使用了SIMD的指令。

如果我们不调用这几个库,直接做加减乘除运算,能否获得SIMD的好处呢?也可以。不过要靠编译器的帮助,所以,接下来来看看LLVM是怎样帮我们使用SIMD指令的。

LLVM的自动矢量化功能(Auto-Vectorization)

各个编译器都在自动矢量化功能上下了功夫,以LLVM为例,它支持循环的矢量化(Loop Vectorizer)和SLP矢量化功能。

循环的矢量化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处理一个很大的数组,肯定是顺序读取内存的,就如loop1()函数的代码: int loop1(int totalNums, int /* nums){ int sum = 0; for (int i = 0; i< totalNums; i++){ sum += nums[i]; } return sum; }

不过,如果你用不同的参数去生成汇编代码,结果会不一样:

这是最常规的汇编代码,老老实实地用add指令和%eax寄存器做加法。

它在使用paddd指令和xmm寄存器,这已经在使用SIMD指令了。

这次带上了-O2参数,要求编译器做优化,但又带上了-fno-vectorize参数,要求编译器不要通过矢量化做优化。那么生成的代码会是这个样子: addl (%rsi,%rdx,4), %eax addl 4(%rsi,%rdx,4), %eax addl 8(%rsi,%rdx,4), %eax addl 12(%rsi,%rdx,4), %eax addl 16(%rsi,%rdx,4), %eax addl 20(%rsi,%rdx,4), %eax addl 24(%rsi,%rdx,4), %eax addl 28(%rsi,%rdx,4), %eax

也就是它一次循环就做了8次加法计算,减少了循环的次数,也更容易利用高速缓存,来提高数据读入的效率,所以会导致性能上的优化。

这次带上-mavx2参数,编译器就会使用AVX2指令来做矢量化,你查看代码会看到对vpaddd指令和ymm寄存器的使用。

其实,在simd2.c中,我们有一段循环语句,对标量数字进行加总。这段代码在缺省的情况下,也会被编译器矢量化(你可以看看汇编代码simd2-O2-avx2.s确认一下)。

在做自动矢量化的时候,编译器要避免一些潜在的问题,看看loop2()函数的代码: void loop2(int totalNums, int /* nums1, int /* nums2){ for (int i = 0; i< totalNums; i++){ nums2[i] += nums1[i]; } }

代码中的nums1和nums2是两个指针,指向内存中的两个整数数组的位置。但我们从代码里看不出nums1和nums2是否有重叠,一旦它们有重叠的话,矢量化的计算结果会出错。

所以,编译程序会生成矢量和标量两个版本的目标代码,在运行时检测nums1和nums2是否重叠,从而判断是否跳转到矢量化的计算代码。从这里你也可以看出:写编译器真的要有工匠精神,要把各种可能性都想到。

实际上,在编译器里有很多这样的实现。你可以将循环次数改为一个常量,看一下loop3()函数,它所生成的汇编代码会根据常量的值做优化,甚至完全不做循环: int loop3(int /* nums){ int sum = 0; for (int i = 0; i< 160; i++){ sum += nums[i]; } return sum; }

除了循环的矢量化器,LLVM还有一个SLP矢量化器,它能在做全局优化时,寻找可被矢量化的代码来做转换。比如下面的代码,对A[0]和A[1]的操作非常相似,可以考虑按照矢量的方式来计算:

void foo(int a1, int a2, int b1, int b2, int /A) { A[0] = a1/(a1 + b1)/b1 + 50/b1/a1; A[1] = a2/(a2 + b2)/b2 + 50/*b2/a2; }

所以,LLVM确实在自动矢量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你设计一个新的编译器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成果。否则,在每个优化算法上,你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还不一定能做得足够稳定。

到目前为止,我们针对SIMD和矢量化谈得足够多了。2011年左右,我第一次做内存计算方面的编程时,被如此快的处理速度吓了一跳。因为如果你经常操作数据库,肯定会知道从数据库里做1.6亿个数据的汇总是什么概念。

一般来说,一张表有上亿条数据之前,我们就已经要做分拆了。大多数情况下,表中的数据要比1.6亿低一个数量级,就算是这样,你对一个有着一两千万行数据表做统计,仍然要花费不少的时间。

而毫不费力地进行海量数据的计算,就是内存计算的魅力。当然了,这里面有高速缓存和局部性的帮助。所以,我们继续讨论一下,跟内存计算有关的第二个问题:高速缓存和局部性。

高速缓存和局部性

我们知道,计算机的存储是分成多个级别的:

  • 速度最快的是寄存器,通常在寄存器之间复制数据只需要1个时钟周期。
  • 其次是高速缓存,它根据速度和容量分为多个层级,读取所花费的时间从几个时钟周期到几十个时钟周期不等。
  • 内存则要用上百到几百个时钟周期。

在图中的存储层次结构中,越往下,存取速度越慢,但是却可以有更大的容量,从寄存器的K级,到高速缓存的M级,到内存的G级,到磁盘的T级(灰色标的数据是Intel公司的Ice Lake架构的CPU的数据)。

一般的计算机指令1到几个时钟周期就可以执行完毕。所以,如果等待内存中读取,获得数据的话,CPU的性能可能只能发挥出1%。不过由于高速缓存的存在,读取数据的平均时间会缩短到几个时钟周期,这样CPU的能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我在讲程序的运行时环境的时候,让你关注CPU上两个重要的部件:一个是寄存器,另一个就是高速缓存。

在代码里,我们会用到寄存器,并且还会用专门的寄存器分配的算法来优化寄存器。可是对于高速缓存,我们没有办法直接控制。

因为当你用mov指令从内存中,加载数据到寄存器时,或者用add指令把内存中的一个数据,加到寄存器中,一个已有的值上面时,CPU会自动控制是从内存里取,还是在高速缓存中取,并控制高速缓存的刷新。

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呢?答案是提高程序的局部性(locality),这个局部性又分为两个:

  • 一是时间局部性。一个数据一旦被加载到高速缓存甚至寄存器,我们后序的代码都能集中访问这个数据,别等着这个数据失效了再访问,那就又需要从低级别的存储中加载一次。
  • 第二个是空间局部性。当我们访问了一条数据之后,很可能马上访问跟这个数据挨着的其他数据。CPU在一次读入数据的时候,会把相邻的数据都加载到高速缓存,这样会增加后面代码在高速缓存中命中的概率。

提高局部性这件事情,更多的是程序员的责任,编译器能做的事情不多。不过,有一种编译优化技术,叫做循环互换优化(loop interchange optimization)可以让程序更好地利用高速缓存和寄存器。

下面的例子中有内循环和外循环,内循环次数较少,外循环次数很大。如果内循环里的临时变量比较多,需要占用寄存器和高速缓存,那么i就可能被挤掉,等下一次用到i的时候,需要重新从低一级的存储中获取,从而造成性能的降低: for(i=0; i<1000000; i++) for(j=0; j<10; j++){ a[i] /*= b[i] … }

编译器可以把内外层循环交换,这样就提高了局部性:

for(j=0; i<10; j++) for(i= 0; i<1000000; i++){ a[i] /*= b[i] … }

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i和j循环的次数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变量,在编译时不知道内层循环次数更多还是外层循环。这样的话,可能就需要生成两套代码,在运行时根据情况决定跳转到哪个代码块去执行,这样会导致目标代码的膨胀。

如果不想让代码膨胀,又能获得优化的目标代码,你可以尝试在运行时做动态的优化(也就是动态编译),这也是LLVM的设计目标之一。因为在静态编译期,我们确实没办法知道运行时的信息,从而也没有办法生成最优化的目标代码。

作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你有责任让程序保持更好的局部性。比如,假设你要设计一个内存数据库,并且经常做汇总计算,那么你会把每个字段的数据按行存储在一起,还是按列存储?当然是后者,因为这样才具备更好的数据局部性。

最后,除了SIMD和数据局部性,促成内存计算这个领域发展的还有两个因素:

  • 多内核并行计算。现在的CPU内核越来越多,特别是用于服务器的CPU。多路CPU几十上百个内核,能够让单机处理能力再次提升几十,甚至上百倍。
  • 内存越来越便宜。在服务器上配置几十个G的内存已经是常规配置,配置上T的内存,也不罕见。这使得大量与数据处理有关的工作,可以基于内存,而不是磁盘。除了要更新数据,几乎可以不访问相对速度很低的磁盘。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内存计算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在你的项目里,你可以考虑采用这个技术,来加速海量数据的处理。

课程小结

本节课,我带你了解了内存计算的特点,以及与编译技术的关系,我希望你能记住几点:

  • SIMD是一种指令级并行技术,它能够矢量化地一次计算多条数据,从而提升计算性能,在计算密集型的需求中,比如多媒体处理、海量数据处理、人工智能、游戏等领域,你可以考虑充分利用SIMD技术。
  • 充分保持程序的局部性,能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的高速缓存,从而提高程序的性能。
  • SIMD,加上数据局部性,和多个CPU内核的并行处理能力,再加上低价的海量的内存,推动了内存计算技术的普及,它能够同时满足计算密集,和海量数据的需求。
  • 有时候,我们必须在运行期,根据一些数据来做优化,生成更优的目标代码,在编译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

我想强调的是,熟悉编译器的后端技术将会有利于你参与基础平台的研发。如果你想设计一款内存数据库产品,一款大数据产品,或者其他产品,将计算机的底层架构知识,和编译技术结合起来,会让你有机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课一思

你是否在自己的领域里使用过内存计算技术?它能带来什么好处?欢迎分享你的观点。

最后,感谢你的阅读,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也欢迎你将它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示例代码我放在文末,供你参考。

参考资料

https://learn.lianglianglee.com/%e4%b8%93%e6%a0%8f/%e7%bc%96%e8%af%91%e5%8e%9f%e7%90%86%e4%b9%8b%e7%be%8e/31%20%e5%86%85%e5%ad%98%e8%ae%a1%e7%ae%97%ef%bc%9a%e5%af%b9%e6%b5%b7%e9%87%8f%e6%95%b0%e6%8d%ae%e5%81%9a%e8%ae%a1%e7%ae%97%ef%bc%8c%e5%88%b0%e5%ba%95%e5%8f%af%e4%bb%a5%e6%9c%89%e5%a4%9a%e5%bf%ab%ef%bc%9f.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