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堆&栈:堆与栈的区别和应用 你好,我是LMOS。

在上一课中,我们讲了虚拟内存和物理内存,明白了虚拟内存是一个假想的地址空间,想要真正工作运行起来,就必须要经过MMU把虚拟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寻址索引到真正的DRAM。

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到应用程序的虚拟内存地址空间中,弄清楚一个常规应用程序的虚拟内存地址空间中都有哪些东西。首先,我们看看里面的整体布局,然后看看里面的堆与栈,最后我还会重点带你了解一下堆与栈的区别和应用场景。

课程的配套代码你可以从这里下载。

应用程序的虚拟内存布局

你可以把应用程序的虚拟内存,想成一个房子。房子自然要有个合理的布局,有卧室、客厅、厨房这些不同的房间。同样地,应用程序的虚拟内存,承载着应用程序的指令、数据、资源等各种信息。

既然我们想要观察应用程序的虚拟内存布局,首先得有一个应用程序。当然,你也可以观察系统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但是这些应用往往是很复杂的。

为了找到一个足够简单、又能说明问题的观察对象,我们还是自己动手写一个应用,代码如下所示: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unistd.h” //下面变量来自于链接器 extern int __executable_start,etext, edata, __bss_start, end; int main() { char c; printf(“Text段,程序运行时指令数据开始:%p,结束:%p\n”, &__executable_start, &etext); printf(“Data段,程序运行时初始化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的数据开始:%p,结束:%p\n”, &etext, &edata); printf(“Bss段,程序运行时未初始化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的数据开始:%p,结束:%p\n”, &__bss_start, &end); while(1) { printf(“(pid:%d)应用程序正在运行,请输入:c,退出\n”, getpid()); printf(“请输入:”); c = getchar(); if(c == ‘c’) { printf(“应用程序退出\n”); return 0; } printf(“%c\n”, c); } return 0; }

我来给你解释一下这个简单的应用程序,开始的三个printf函数会输出该应用程序自身的三大段,即Text段、Data段、Bss段的开始、结束地址,这些地址由链接器产生,都在应用程序的虚拟内存空间中。Text段、Data段、Bss段中包含了什么,在代码里我已经做了说明,只是Bss段并不在应用程序文件中占有空间,而是操作系统加载应用程序时,动态分配空间并将其初始化为0。

由于我们要观察应用程序在运行中的虚拟内存布局,这就需要人为地控制应用程序退出,而不是不直接运行完就退出,导致我们没办法观察。所以,我们要在一个死循环中,输出应用程序对应进程的id和提示信息,然后等待我们下一步的输入。如果输入c则退出,否则输出信息,继续循环。

你现在需要把这个应用程序编译并运行起来。其实这个工作并不复杂,只需要进入对应的工程目录,make一下,再make run就可以把程序运行起来了。

要如何才能观察到应用程序的虚拟内存布局呢?这在Windows下非常困难,但是Linux对开发人员很友好,它提供了一个proc文件系统,这个目录下有所有应用程序进程的相关信息,每个进程一个文件夹,文件夹的名称就是进程的id,这就是上述代码中要打印进程的pid的原因。

每个进程目录下,包括一个maps和smaps文件,后者更为详细,我们只要用后面的命令读取它们就行了。 sudo cat /proc/59916/maps > main.map /#或者 sudo cat /proc/59916/smaps > main.map

上述命令是我机器上的情况,59916是我运行程序后给出的pid,上述命令就是把/proc/59916/maps 或者 smaps 读取输出到main.map文件中,我们打开main.map文件,看到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片

对照截图我们可以看到,每一行都表示一个应用进程虚拟内存中的一个区段。第一列表示该区间的起始、结束虚拟地址。第二列是该区段的属性,r代表读、w代表写、x代表执行、p代表私有。最后一列是该区段的内容属于哪个文件。

我们发现,一个应用程序运行之后,它的虚拟内存中不仅仅有它自身的指令和数据,main.elf一共有5个区段,包含了text、data、bss,还有其它的文件内容,比如共享动态链接库。共享动态链接库也是一种程序,可以通过应用调用其功能接口。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后面要详细探索的堆、栈,我为你画幅图总结一下,如下所示:

图片

应用程序自身的段,取决于编译器和链接器的操作,堆段、内存映射段、栈段、环境变量和命令行参数段,这取决于操作系统的定义。需要注意的是,堆段和栈段的大小都是动态增加和减少的、且增长方向相反。堆是向高地址方向增长,栈是向低地址方向增长。这就是一个应用程序被操作系统加载运行后的虚拟内存布局。

下面我们将重点关注堆和栈。我们经常把堆栈作为一个名词,连在一起说,但这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堆是堆而栈是栈,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以混为一谈。

在计算机学科里,堆(heap)是一类特殊的数据结构的统称,我们通常把堆看作一棵树的数组对象。堆具备这样两个性质:一是堆中某个结点的值总是不大于或不小于其父结点的值;二是堆总是一棵完全二叉树。

不过,我们今天要关注的重点,是操作系统为应用程序建立的堆。所以这节课要探讨的“堆”,不具有数据结构中对堆定义的完整特性,你可以只把它看作一个可以动态增加和减少大小的数组对象。

简单点说,堆就是应用程序在运行时刻调用malloc函数时,动态分配的一块儿内存区域,有了它,就能满足应用程序在运行时动态分配内存空间,从而存放数据的需求了。

你可以结合后面的示意图来理解。

图片

由上图可以看出,堆其实是虚拟内存空间中一个段,由堆的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控制其大小,有一个堆指针指向未分配的第一个字节。所以,堆在本质上是指应用程序在运行过程中进行动态分配的内存区域,堆的管理通常在库函数中完成。

之所以叫做堆,是因为通常会使用堆这种数据结构来管理分配出来的这块内存,但也可以使用更简单的方法来管理,下面让我们看看Linux是如何对堆区进行操作的。

图片

关于如何得到上图右边的map文件,可以参考前面应用程序虚拟内存布局的那部分内容。

上图代码中的sbrk函数是库函数,它会调用Linux内核中的brk系统调用。这个brk系统调用,用于增加或者减少进程的mm_struct中的堆区指针brk。

由于堆区指针始终指向未分配的堆区空间,brk系统调用会首先保存当前的brk到临时的tmpbrk,然后让当前brk加上传进来的大小,赋给brk,最后返回tmpbrk,这样就实现了堆区内存的分配。你可以看到图中三次调用sbrk函数返回的地址,确实落在应用程序的堆区内。

分配的地址也是从低到高,这也验证了我们之前所说的堆的增长方向。你也可以自行阅读Linux内核中,brk系统调用函数的代码进行考证,尽管内核代码中的细节很多,但核心逻辑和我们这里描述的相差无几。

堆也有界限,虽然可以调整,但却不能无限增加其大小。堆到底可以“占多大面积”,这取决于虚拟地址空间的大小和操作系统的定义。

在堆区分配内存速度很快,为什么呢?根据前面的信息可知,在堆区分配内存,只需要增加堆指针就行了,因此分配速度很快。由于实现分配的大小与请求分配大小是相同的、且地址也是连续的,所以它不会有内存碎片的情况。

但这个分配方式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释放堆区中的内存不会立即见效。比如上述代码中,分配了alloc2之后,释放alloc,虽然这时currheap与alloc2之间有空闲内存,这时也是不能分配的,由此产生了内存空洞,只有等alloc2也释放了,内存空洞才会消失。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操作系统为应用程序建立的堆,不同于数据结构中的堆。应用程序的堆区,不过是一个动态增加或减少的内存空间,用于应用程序动态分配内存,它的分配性能很好,但会产生内存空洞。

好,堆就说到这里,我们接下来去研究栈。

说到栈,你应该想到存储货物的仓库或者供旅客歇脚住宿的客栈,那么引入到计算机领域里,就是指数据暂时存储的地方,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压栈、出栈的说法。

虽然应用程序的堆区和数据结构中的堆不是一回事儿,但应用程序的栈区确实就是数据结构的那个栈。栈是支持程序运行的基本数据结构,它跟计算机硬件,比如CPU的栈指针寄存器、操作系统息息相关,还跟编译器关系密切。

我们先来看看栈的本质是什么,再分析它怎么用。

栈作为一种数据结构,相当于只能在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的特殊线性表。它按照后进先出的原则存储数据,先进入的数据被压入栈底,最后进入的数据在栈顶,需要读数据的时候从栈顶开始弹出数据,最后进入的数据会被首先读出来。

你可以把栈想象成一个桶,你往桶里压入东西就是压栈,你从桶里拿出东西就是出栈。但是要记住,你只能从桶的最上面开始拿,这就是栈。如下图所示:

图片

由于CPU的硬件特性,导致栈是从内存高地址向内存低地址增长的,所以实际应用程序中的栈更像是一个倒立的桶,栈其实也像一个反过来的堆。

栈有两个基本的操作:压栈和出栈,有时也称为压入和弹出。压入操作就是栈指针减去一个栈中对象的大小,然后将对象写入栈指针对应的内存空间中;而弹出是将栈指针指向的对象读出,然后将栈指针加上一个栈中对象的大小,从而指向栈中的前一个对象。

前面我们说过栈是和计算机硬件相关的,那是因为CPU很多指令都依赖于栈,例如x86 CPU的 call、ret、push、pop等指令,push和pop是栈的压入和弹出指令,call是函数调用指令,它把下一条指令的地址压入栈中,而ret指令则将call指令压入栈中的地址弹出,实现函数返回。

栈还和编译器,特别跟C语言编译器有关,这是因为我们在函数中定义的局部变量,就是放在栈中的。C语言编译器会生成额外的代码,来为局部变量在栈中分配和释放空间,自动处理各个变量的生命周期,不需要程序员手动维护,更不用担心局部变量导致内存泄漏,因为C函数返回时会自己从栈中弹出变量。栈的先进后出的特性,能保证被调用函数可以使用调用者函数的数据,反过来就不行了。

另一个重点是函数的调用和返回,也是依赖于栈,所以C语言想要正常工作,必须要有栈才行。下面我们写代码验证一下。

我们来写两个函数,主要就是打印自身的三个局部变量的地址,stacktest2函数被stacktest1函数调用,而stacktest1函数最终会被main函数所调用。打印这些局部变量的地址,是为了方便我们查看这些变量放在了内存的什么地方。代码如下: void stacktest2() { long val1 = 1; long val2 = 2; long val3 = 3; printf(“stacktest2运行时val1地址:%p val2地址:%p val3地址:%p\n”, &val1, &val2, &val3); return; } void stacktest1() { long val1 = 1; long val2 = 2; long val3 = 3; printf(“stacktest1运行时val1地址:%p val2地址:%p val3地址:%p\n”, &val1, &val2, &val3); stacktest2(); return; }

按照前面的描述,C函数的局部变量是放在栈中的,现在我们运行这个程序看一看,运行截图如下所示:

图片

由上图可以看出,两个函数的三个变量都落在了应用程序的栈区,我们可以用课程开头的命令得到图中的map文件,就可以看到应用程序栈区的地址区间的范围了。

再结合前面说的栈区空间是从高地址向低地址方向增长继续分析。我们首先看到的是stacktest1函数的三个变量,其地址从高到低每次会下降8个字节,这就是因为long类型在64位系统上占用8字节的空间。然后是stacktest2函数的三个变量,它们的地址要远低于stacktest1函数的三个变量的地址,这是因为stacktest2函数是被stacktest1函数调用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栈是现代计算机运行不可缺少的基础数据结构。本质上,栈就是动态增长的内存空间,它遵守先进后出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就定义了两个操作:压入和弹出。

重点回顾

今天我们学习了应用虚拟内存布局。需要区分清楚的是,堆是堆、栈是栈,它们之间区别很大。理解了这节课,相信你也能清晰地把堆和栈的本质讲给身边的同学了。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首先,我们从应用程序的虚拟内存空间布局出发,了解了应用程序虚拟内存空间中都有什么。除了程序自身的指令和数据,虚拟内存空间里包括有堆区、内存映射区、栈区、环境变量与命令行参数区。

然后,我们重点研究了堆,发现应用程序虚拟内存空间的堆区,跟数据结构里的堆并不是一回事儿,它只是一个可以从低地址向高地址动态增长的内存空间,用于应用程序动态分配内存

最后,我们探讨了栈。硬件、应用程序、高级语言编译器,都需要栈。它是一种地址由高向低动态增长的内存空间,并且定义了压栈、出栈两个操作,遵守先进后出的原则。C语言的运行环境必须要有栈,栈是现代计算机运行的基础数据结构。

这节课的导图如下,供你参考回顾。

图片

思考题

你觉得堆、栈空间是虚拟内存空间吗?如果是,请问是在什么时候分配的物理内存呢?

期待你在留言区记录自己的思考或疑问,积极参与是提升学习效果的秘诀。如果觉得这节课不错,别忘了分享给更多朋友。

参考资料

https://learn.lianglianglee.com/%e4%b8%93%e6%a0%8f/%e8%ae%a1%e7%ae%97%e6%9c%ba%e5%9f%ba%e7%a1%80%e5%ae%9e%e6%88%98%e8%af%be/25%20%e5%a0%86&%e6%a0%88%ef%bc%9a%e5%a0%86%e4%b8%8e%e6%a0%88%e7%9a%84%e5%8c%ba%e5%88%ab%e5%92%8c%e5%ba%94%e7%94%a8.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