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为什么建议技术团队的组织架构按系统划分? 极客时间:技术团队的组织架构建设话题,我一直很想聊,你了解的,技术组织架构的建设都有哪些常用方法?

汤峥嵘:其实技术团队的架构无非是以下几种方式。一种业务导向的团队架构。假设你的公司有国际业务和国内业务,每个业务给它分配一个技术团队,这种分类方式比较垂直。但它的缺点是,团队可能经常重复劳动。

第二种架构是统一的技术团队,全公司的需求汇总到一起,统一派工单。这种方式也非常常见,有很多公司在用。用这种方式的公司,说明它的 CTO 肯定是非常强势的,也许技术也是很强的,业务人员提完需求只能等着,要排队,具体排到什么时候他们也不知道。

这种方法我觉得更适合稳定一点的企业,因为对这些企业来说,不管业务人员提的需求做成了还是没做成,应该对业务影响都不是很大,所以才会用这种组织架构。

我比较喜欢用的架构是以上两种的组合。每个业务团队都配一个技术团队,但同时还有底层的技术团队。这里面的关键是,无论是业务团队还是底层技术团队,我要求每个团队都负责一个系统。拿途牛来说,我的组织上层有很多垂直的业务,比方说自助游、跟团游、机票、酒店等等,对应的就是自助游系统、跟团游系统、机票系统、酒店系统等等;底下还有几个共用的系统,比如说,搜索系统、价格系统、大数据中心,这些部门是要支撑全公司的。

图片

极客时间:关于技术团队的组织架构话题,网上也有相关的各种讨论,除了刚刚说到的几种,是不是还有按项目划分的形式?你觉得技术组织的架构有一个标准答案吗?

汤峥嵘:我觉得技术组织的架构方法肯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的分配原则是,一个团队在做的事情要相对稳定,我不希望大家老是换来换去,因为这样没有办法积累经验。

无论是对商业、产品还是技术类的知识,你都要有一个系统化的积累过程,这样才能进步和成长。所以我比较反对项目制,因为短期的项目一般很快就结束了,团队散掉之后,你就没有地方去做沉淀了。除非你要去做一个十年的长项目,但这种项目老板一般又不会批准。

当然,并不是说完全不能做项目,但你得在系统稳定的时候做。系统是稳定的,项目是灵活的,这个没问题。比方说,企业底层的一大堆系统都已经比较稳定了,有一千个人都是固定的。这时候抽一百个人出来做项目,这是可以的。这就像搭积木一样,底层的积木先搭好,上面才能做一些变动。

为什么我喜欢用系统来划分团队呢?因为我觉得系统是边界,这个边界定义好了,后面才不容易出问题。这可能跟我干了这么多年架构师有关,架构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系统稳定地切分好。这个叫订单系统、那个叫支付系统,它们之间既有互动,又有一些差别,不能混为一谈。

切分的时候,首先肯定要划定一些横向的系统,这些系统是大家都要用到的。做这些系统的人通常是比较偏底层的,底层的逻辑性特别强,所以我们匹配的人技术能力也要很强,他在产品、商业上弱点都没关系。公司切出一些系统来之后呢,直接用系统划分团队就是最好的,这样技术就能跟业务对接上了。

业务这部分人(比方说做 APP 的人)跟做系统的人员又不一样,他得懂客户,他需要想象用户的使用场景。技术上,因为它依赖于最底层的系统,所以它的技术难度可能不是那么大,所以如果你脑子比较灵活,想法很多,就可以往业务方向发展。

比如以前在途牛,价格中心就是一个横向的底层系统。那个系统是支撑全公司所有人的。它没有直接的业务对接方,它就是把价格这个东西做好就可以了。但是在它之上的很多业务,包括自助游、跟团游啊,他们都有自己的系统。这些内部业务系统业务方就可以自己去做了。

把系统切割好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大家都很有责任心和归属感。因为每个系统有很明确的负责人,所以他会很有责任心,他不允许别人改他的东西。如果把这部分内容做好了,他们也很容易有很强的自豪感。我是喜欢去这么做的,我觉得对团队和个人来说都有好处。

极客时间:你说的这个团队组建思路,有大小公司之分吗?比方说有的是几十人的团队,有的是几千人的团队,在组织思路上会不会有差别?

汤峥嵘:差别肯定是有的,但其实原理上是一样的。大公司的系统很多,小公司的系统就少,但都是要去切分的。比如我们创业公司现在的研发人员很少,你可以理解为只有一个系统,甚至说这些人同时在做三个系统,但是因为人少,所以没有关系,管理起来仍然非常方便。

但是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公司的开发人数达到了几千人,那我肯定会把不同的人分配到不同的系统上去,这样系统才能稳定。这还是基于那个前提,你得有个好的架构师。这就像我们国家治理一样,你得先把道路规划好。道路的宽窄不能是一样的,有些地方承载的人多,那道路就要宽一点,不然以后就会堵车。不同的地方,规划形式也不一样。

再说回系统,每个部分功能不一样,做好切割,将来打架的事儿就少。最怕的是一开始切分没做好,后面架构师要进行重构。就像一条路,太窄了,用它的人又太多,没办法了,你就只能把路全部推翻,再来一遍,成本就很高了。如果前期切分做好了,以后有问题只是在系统内部一直迭代,不影响外面的人,那都好办。

极客时间:所以在途牛和 VIPABC 都是在用你的这套方法去划分团队,在推行的时候有遇到什么问题么?

汤峥嵘:我们在不同时期架构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说我们一开始在做途牛的时候,我们把 APP 单独拉出来作为一个团队。途牛那时候主推 App,大家(竞品公司)都在做移动,时间紧迫,就得有足够多的人快速赶上去。于是呢,就发生了App 把所有业务都做一遍,PC 端还要再做一遍,因为PC 也不能放弃。当时我们还没有底层这个东西(如价格中心)的。我就强制他们先自己做,自己内部做好分层,把未来调用公共平台的接口留出来,因为我知道未来底下的这层系统,一定是既能支撑 PC 也能支撑 App 的。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没做好分层,拆不掉的情况,我们当时打架是很厉害的。在局部我允许出现做两份重复劳动的情况,先跑业务,将来再解决合在一起的问题。比如在某些新业务上,为了赶上线时间,就允许App和PC各自把业务逻辑实现一遍。上线后再把公共的逻辑抽象出来,沉淀到底层系统中。

我刚才讲这个做一层公共的底层系统支撑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其实还是有一些挑战的。

第一,到底什么是公共的?怎么界定哪些功能或服务要抽象出来?

第二,这个底层系统做好之后,不同部门提的需求,在优先级上可能会有冲突。如果你只是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有需求,比如说我自助游只改我自己的代码,这个没问题。你有自己的人,自己去排个位就好了。

但如果两个部门都有一些工作自己做不了,要给底层的系统提需求,这时候谁排在前面,谁排在后面?肯定会有冲突。我认为没有一个绝对好的机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当时的处理方法就是,我来排,你们都听我的就好了。工作的优先级问题,我负责跟业务的老板沟通,这样我团队的压力就小一些。

我这么做是因为,我知道中间这层人的压力到后来都是最大的,公司大部分的需求都在我们这里做。等你逐渐发现很多东西都需要重做的时候,这些东西就应该放到公共的地方去做了,像阿里的“大中台”组织就是这么个道理。

我为什么敢这么说呢?是因为阿里有行癫这样非常牛的人,他在一开始就把架构搭得很清楚了,在执行业务时候也很清楚。他指挥得好,中台搭建的速度就快。但如果公司的架构没做好,各个部门各自为政,这个大中台的转换就不会这么顺利。

你想一想,一个部门他把自己的系统搞好了,你突然让他做中台,给“国家”做贡献,还没有财政拨款。那这个部门的负责人肯定会想,公司分给我的人,他就应该干我这个部门的事,凭什么干别的部门的事。而且你让人家做中台的事,人家的业务指标就受影响。他说我业务指标达不到,你能来帮我背吗?你又没这个能力,一句话就把你封死了。

对这样的问题,如果说要提一点建议的话,我觉得作为 CTO,一开始就得留一点人出来,你不能把所有人都贡献出去支持业务。你得有点私心。但这里又有个度的问题,因为你留的人不能多到影响业务。这个平衡在哪,就得看每个公司的情况了。

我觉得公司最后发展到比较稳定的状态,一般都是有底层公共的东西,上面有垂直的业务,VIPABC 也是这样的。但是在 VIPABC 的时候,因为我自己同时是 COO,我可以给我的技术团队提需求,和途牛那时候相比,没有那么大矛盾了,会好一点。

互动时间

你所在公司的技术团队架构是什么形式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参考资料

https://learn.lianglianglee.com/%e4%b8%93%e6%a0%8f/%e8%b6%85%e7%ba%a7%e8%ae%bf%e8%b0%88%ef%bc%9a%e5%af%b9%e8%af%9d%e6%b1%a4%e5%b3%a5%e5%b5%98/11%20%e4%b8%ba%e4%bb%80%e4%b9%88%e5%bb%ba%e8%ae%ae%e6%8a%80%e6%9c%af%e5%9b%a2%e9%98%9f%e7%9a%84%e7%bb%84%e7%bb%87%e6%9e%b6%e6%9e%84%e6%8c%89%e7%b3%bb%e7%bb%9f%e5%88%92%e5%88%86%ef%bc%9f.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