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产品故事:语雀两度生死局 语雀是一款文档和知识库产品,2016 年从一个技术团队支付宝体验技术部生长出来,2021 年蚂蚁成立了智能协同事业部,重点产品即为语雀,以独立 BU 运作,算是完成了“成人礼”。我们和玉伯聊了聊语雀的成长故事。

图片

极客时间:市面上有很多的文档类产品,语雀的口碑还不错,它能够在蚂蚁立足,特别是在阿里有钉钉文档的情况下,外界对二者的比较一直都在。我知道当时阿里准备做钉钉文档的时候,直接分了语雀的一批人去钉钉,对语雀来说应该是比较艰难的时刻。那么从开始一直到现在,你觉得语雀面临过哪些生死时刻?

玉伯:我分享几个时间点。2016 年,体验技术部有个创新产品孵化机制,叫策马扬鞭,语雀是参与策马扬鞭的项目之一。那时语雀还叫云雀,英文名叫 lark,是一款为金融云服务的文档产品,出发点是“让技术人写文档更简单”。

语雀的发展可分成三个阶段,2016 年到 2018 年是语雀孵化期,怀胎两年,我们从文档这个需求起步,开始逐步替换掉公司里的 Confluence 和 Wiki(企业知识库软件)。我们实现了一个 Markdown 编辑器,程序员特别喜欢,语雀就在程序员团队开始流行。2016 年从零起步,到 2018 年在阿里内部语雀的 DAU(日活)已经破万,意味着每天有一万多人在使用内网语雀。10000 DAU 是决定这个产品能孵化出来的重要节点,在阿里内网,很多产品的使用人数都有天花板,过 1000 DAU 都挺难的,语雀能达到 10000 DAU,代表着无论是老板还是同学都会有基本感知。在我们团队内部,语雀也是一个内部创业项目的典范,这是语雀从零到一孵化出来的第一阶段。

第二个阶段,从 2018 年 1 月 8 号开始,我们有了 yuque.com 服务,正式对公网提供服务。现在我们会把 2018 年 1 月 8 号定义成语雀的生日,一方面是有了正式对外服务,一方面是因为这次发布会上,才把名称从云雀改名为语雀,同时也是因为到 2018 年,才算正式成立了一个团队去做。之前都是孵化期。

在国内,2018 年可以称之为文档爆发年。腾讯文档、钉钉文档、飞书文档等,我印象中都是这个时期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语雀也不断加大投入,从七八个人,都 2018 年 7 月份时,团队已扩展到三十几人,可以撸起袖子好好干一场了。

在2018 年 7 月份时,语雀很快迎来了第一个生死点,各种文档都在起来,阿里也想做文档。公司在整体盘完后,确定要做阿里文档,同时最终决定要在钉钉做。那这个文档的初始团队怎么来?最后就是从语雀团队中分一拨人过去。语雀最终把三分之二的人,输送给了钉钉,成为了钉钉文档的初始团队。

这下语雀只剩下七八个人,团队非常灰心,但同时大家又很有信念,非常笃定。于是开始重新招聘,到 2019 年 4 月左右,团队重新回到二十几人,公网语雀也开始有了初步商业化的能力。2019 年 4 月 15 日是语雀商业化的开始时间,语雀算是又活了过来。

极客时间:大家觉得语雀可能要死掉,会不会有一个原因就是公司对做文档这个事情很重视,希望集中资源只做一个最好的。

玉伯:这是很重要的原因。另外,之所以还能留下语雀这个团队,而不是全部整合到钉钉文档,是因为语雀想做的,并不是纯文档。当时我会不断讲语雀是什么、钉钉文档是什么,这两个东西是有区别的。并打比方说,阿里文档是做 Google Docs,语雀是做 Confluence,这个类似,让很多决策者开始懂得钉钉文档是钉钉文档,语雀是语雀,这两者有交集,但更大的是差异,两者产品定位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个关键点是,语雀在内网已经有很多用户量,内部不可能直接关停,现有客户需要继续服务,再怎么说也得留下几个人来维护,所以最后才留下几个人。

另外还得感谢无招(陈航,原钉钉负责人)。说实在的,我觉得无招一定程度上是语雀的贵人,我能留下语雀的火苗,一方面我觉得产品定位不一样,一方面是现有客户要继续服务,同时,无招的一个观点也非常关键,无招觉得钉钉也是从无到有、好不容易创新出来的,语雀也是,所以对创新产品,公司应该要更有耐心,不能一下把语雀给掐死。其实他本来可以把语雀团队全部拿过去。就因为这句话,后来我跟他一直关系不错,彼此会敬佩。

到 2020 年时,语雀又迎来一次生死局。因为当时钉钉文档搞了很久,效果没达到预期,当时阿里云还是想尽快把文档方向发展起来,因此希望把语雀、钉钉文档、阿里云笔记等集团内各种做文档的团队聚集起来,成立一个独立的阿里文档事业部,想让我去带,不放在钉钉。这时,无招急了。

对无招来说,文档是钉钉很重要的一部分,独立发展文档并不妥当,这使得集结起来做阿里文档的事情又黄了。我说无招是语雀的贵人,也在这件事情上。无招不同意做阿里文档的思路,其实是间接又帮了语雀一次,让语雀能继续做。否则去搞阿里文档,语雀团队可能就又没了。

这个过程中,语雀算是经历了两次生死劫。后来一直到 2021 年 6 月份,正式成立了智能协同事业部,这个事业部的核心产品就是语雀,以一个独立 BU 去运作,语雀才算变成了公司的一块业务,正式比较稳定地能组织化去做。

在 2021 年之前,整个语雀团队都一直有个身份焦虑,虽然我们不用考虑下个月的工资从哪里来,但时时刻刻都得考虑语雀跟公司是什么关系。我们经常被人问起的就是“语雀和蚂蚁是什么关系?”,你又不是做支付,又不是做金融的,你在蚂蚁好奇怪啊。2019 年前后会天天被人问,我们自己也会这么想,会想公司什么时候会不让我们做了,会有这种担心。一直到去年,才不担心。

极客时间:你说钉钉和语雀这两个产品其实定位是不一样的,但从开始语雀也是做文档的,知识库这个概念,是一开始就想好的吗?

玉伯:2016 年确实是文档,当时我们是借鉴了石墨文档,而且第一版在内部长得都像石墨,后来我们觉得石墨文档架构有问题,2017 年我们把整体架构推翻重来了。2017 年更多学习的是 GitHub,语雀其实就是文档界的 GitHub,GitHub 的核心是代码仓库,那么对应的文档仓库是什么?就是知识库,在语雀建一个文档的话你要先建知识库,从 2017 年我们就以知识库去定位语雀。

极客时间:知识库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是你命名的么?这个名字对于用户来说是有一个熟悉过程的,比如说我最开始看到知识库这三个字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玉伯:应该说语雀在文档产品里面正式把这个概念给推成了,我们一开始也不叫知识库,我们一开始叫仓库,因为我们最早是学 GitHub,代码仓库,我们是知识仓库,但是知识仓库这个名字对普通用户不太清晰易懂,于是我们觉得还是叫知识库比较好。

现在知识库这个概念钉钉文档和飞书文档都在用了,他们之前都不叫知识库,钉钉之前叫知识空间,里面有知识页、知识集等概念,后来才改成知识库这个概念。知识库这个概念还跟业界一个概念——智库是有相似性,语雀把这个概念变成了大家当下的理解,后来发现飞书他们也开始这么叫。

极客时间:再聊一聊语雀的定位和在一些事情的取舍,回到最开始做语雀的需求是想替代 Confluence 和 Wiki,在阿里内部大家用了这两个系统体验很不好是么?

玉伯:对。因为当时阿里每个大点团队几乎都有自己的一套 Wiki 或者 Confluence,但实质上是彼此不互通的,都是各自搭一套。支付宝还好一点,整个技术部只有一套。同时 Confluence 有一个问题,它很容易知识僵化。在国外 Confluence 有很大市场,而且市场利润各方面都是挺好的,我觉得它在外海服务于一些中大企业是挺不错的。

但在阿里,大家可能都听过一个词叫拥抱变化,变化很快就意味着你用 Confluence 好不容易把目录树、各种结构都搭好了,然而组织结构一变化,Confluence 的文档就很容易变成一个荒岛,然后又要重新去搭建,很麻烦。很多时候,知识沉淀是跟组织结构有很大关系,当组织频繁变动时,当产品更新迭代很快时,需要的是一种更灵活的组织方式。在知识库领域,语雀切的是更灵活的结构化组织这个点。我们没有像 Confluence 一样去做很大的一个目录树,还是回到头来做非常离散的偏小团队的方式,同时借鉴了 Wiki 词条的组织方式,让文档之间都是平等的,文档树则通过目录编排去实现。这样在组织变化时,迁移成本会比 Confluence 会低很多,会比 Confluence 更适合组织的频繁变化。这个点,是语雀能在内部流行起来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有很好用的 Markdown 编辑器,程序员特别喜欢,这也是一个很大原因。基本上早期就是靠这两个核心产品特色在阿里内部立住脚。

极客时间:你之前还说过,集团曾经对语雀也提过一些需求,但很多你们都没有做,大概是什么类型的需求,你们是怎么判断做还是不做的?

玉伯:对,这个有好多。最典型的需求就是很多团队都希望有个知识门户,团队可以做整体管控,自己团队里的同学写的各种文档能够汇集到这个团队门户中。还有一些个性化的需求,比如希望当发布一个新人指南或者业务关键文档的时候,相关人员能看到且可以签到或者学习打卡等,这类需求偏学习平台性质。那语雀的做法是,宁可开放 API,让大家自己去基于语雀的 Open API 去定制包装,而不是我们去实现。因为每个团队的管理方式和所处的阶段不一样,这使得各种管控需求也往往会不一样,比如高德的需求,和菜鸟的需求就有比较大的差异性,菜鸟的需求,和阿里云的需求,往往甚至会彼此矛盾,每个大团队内部的知识管理体系不同,只有需求方自己最懂自己的需求,基于开放去自己定制,往往会更好,语雀去做,很容易极耗精力,最终用户可能还不满意。

极客时间:像这种需求的思考是最开始就已经非常清晰了,还是说开始的认识也有一些模糊的地方?

玉伯:肯定一开始是模糊的,很容易被绑架,因为总拿客户第一说事,还会有来自某些高管的压力。我们早期也没看透,做过一些这种需求,后来发现基本全是坑。现在逐步看清楚之后,会非常谨慎。

极客时间:2019 年开始语雀尝试商业化,你也说语雀在商业模式上也算走过一些弯路,比如服务超过 1000 人的组织可能就涉及到定制,在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后,你们最终能确定就在企业服务中做真正的 SaaS 产品。能坚持这个目标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现在很多所谓做 SaaS 的企业,有一个困扰是,因为业绩压力,就可能耐不住性子去做标品了,因为标品价格低嘛。这个时候如果有客户光顾,为了业绩他可能就会给客户去做定制,因为这样客单价高,企业就会很难去 hold 住这个立场。

玉伯:这个其实就是我没有选择出去创业的原因。对创业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创业其实很多时候可分成两种思路。第一种创业思路,就是为了钱或者是为了创业而创业,大家希望出去干一番事情,达到一定的规模,拿到 VC 的融资,最后还能够去敲个钟上市。很多人创业都是被这个故事给绑架了。我觉得这种创业,可以形容为“跳悬崖”,做很多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什么来钱快去做什么,因为这样才能保证在摔死之前能找到起飞点。这很残酷,很多这种奔着上市去的创业或者奔着资本去的创业,就是在玩九死一生的游戏。我觉得最后能成的都挺厉害的,成功之后就可以开始讲故事了,市面上充满着这种故事。

我自己的创业核心,还是回到“业”本身,“业”是佛学里面的一个概念。佛学里面叫做业障、业力,这个“业”就是你把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做完,同时你想做的事情也能帮到别人,这就是业。“创”是什么东西?就是创造,就是把业完成的过程。所以我内心的创业就变成:我想去做这件事情,且这件事情也能够帮助别人,那就去做。把这个定义好之后,除了前面那种出去开公司、去上市之外,对我来说,可选择的创业方式就太多了。

比如留在一个公司里,成为一个技术专家,通过大公司的平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也是创业,就像当初我通过淘宝去服务更多人。我做语雀也是一样的,我想去做一款文档和知识库工具,希望更多人基于语雀能开始生产创作,让自己和让他人都能受益,这是我内心想去实现的一个“业”。

在这个选择过程里,也会有纠结,我有过很多选择,比如听 VC 的建议去拿几千万投资出去干,或者继续在大公司干。在大公司里干也会有很多选择,比如选择在阿里干,还是在腾讯干,还是去金山或者去字节,存在各种选择。

但最终我发现面对这些选择时,我只需回答一个问题:究竟哪个选择,可以把我想创的“业”更好做出来,也就是成功的概率更高,那我就去做哪个选择。如果出去开公司能够更让我更容易把“业”创出来,那我就去开公司。但是我自己分析下来,目前留在蚂蚁做,成功的概率反而是最高的。

极客时间:在大厂内部创业和出去创业相比,内部创业可能需要扛的压力小一点。

玉伯:焦虑的事情不一样吧,内部创业不用焦虑团队下个月的工资在哪,但可能有身份焦虑,在大公司里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也是有压力的。那出去创业必须要焦虑一件事情:团队下个月的工资在哪?你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够谈其他理想情怀,所以你就必然要围绕着资本和营收去做,围绕营收去做,很容易偏离本心。这类走歪的创业故事非常多,我就不多说了。

在大公司创业相对可以轻松自如去做,一定程度上压力是小于在外面创业的,但在产品上、业务思考上,很多方面压力也不会减少的,有时候也会变得更复杂一些,这是我的感受。

小结时刻

关于体验技术部的产品故事有很多,极客时间专栏《林外·专利写作第一课》,作者林外,是 Ant Design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曾经发文分享了 Ant Design 1.0 背后的故事,玉伯回复说:历史总是在经历时苦逼不堪,但在回忆时激荡不已。

成功背后也许都要经历一些磨难,想要升级必须打怪。语雀在那些生死时刻一定也是苦逼不堪的,但冲出重围就是不一样的故事了。

你用过语雀吗,在评论区说说你的使用感受吧,我们下一讲见。

参考资料

https://learn.lianglianglee.com/%e4%b8%93%e6%a0%8f/%e8%b6%85%e7%ba%a7%e8%ae%bf%e8%b0%88%ef%bc%9a%e5%af%b9%e8%af%9d%e7%8e%89%e4%bc%af/07%20%e4%ba%a7%e5%93%81%e6%95%85%e4%ba%8b%ef%bc%9a%e8%af%ad%e9%9b%80%e4%b8%a4%e5%ba%a6%e7%94%9f%e6%ad%bb%e5%b1%80.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