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性能方案:你的方案是否还停留在形式上? 你好,我是高楼。

性能方案在性能项目中是非常重要的文档之一,它指导着整个项目的执行过程,同时也约束着项目的边界,定义相关人员的职能。但令人痛心的是,如今它变得“微不足道”。

在很多常见的性能项目中,性能方案就是一个文档,并且是一个静态的文档。里面写的东西是什么,项目后续会不会按这个内容去做,基本上没有人关心。它就成了一个形式,只有在评审方案的时候才会被拿出来看看。甚至在一些第三方测试项目中,我看到有些甲方连方案的内容都不看,直接问有没有。如果有就过去了。你看,一个必需的交付物却无人关心。

在我的性能工程理念中,性能方案是一个重量级的文档。在性能项目中,它被叫成是“性能测试方案”。在我这里,我要把“测试”二字拿掉。为什么要拿掉?因为这取决于我在前面课程中提到的性能工程理念,我希望把整个项目的过程都描述在方案中。

我讲的性能方案和那些常见的性能方案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后者普遍都是什么样的。

这些目录相信你并不陌生,我们经常能看到有这样目录的性能测试方案。

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再看更多的目录,其实也是类似的。这样的目录大纲,在我看来分为这么几个部分。

  • 常规项目信息:比如说测试背景、测试范围、测试准则、测试环境、实施准备、组织结构、项目风险、里程碑。
  • 性能实施信息:比如说测试模型、测试策略、监控策略。
  • 项目输出:比如说测试脚本、测试用例/测试场景、监控采集数据,测试报告、调优报告。

从性能测试方案的角度来说,这些内容似乎够了。但是,如果抛弃掉“测试”这个视角,从一个完整的性能项目的角度来看,这些内容其实还不够。

以前经常有人问我要一个性能项目方案模板,我一直不太理解,就这么一个目录,为什么还非得要呢?自己一个字一个字也照样写得出来吧。后来我慢慢理解了,他们要的其实不是大纲目录,而是一个完整的性能方案内容。

不过,我们知道,项目实施的性能方案基本上都不太可能直接发出来,即便做了脱敏,一些内容也可以看出是属于某些企业的。所以,出于职场的素养,这些内容不得不放在硬盘里,直到过时,直到烂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网上看不到非常完整的性能方案。

可是,尽管网上的方案不完整,在性能市场上,我们还是看到有太多的性能方案是抄来抄去的,总体的结构大同小异。这也就导致了在性能项目中,大量的方案都只有形式上的意义。

因为我们这个课程需要基于一个完整的项目来编写,所以,我把这个项目整体的方案写在这里。你将看到,我认为的真正完整并且有意义的性能方案是什么样子,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由于性能方案的内容比较多,并且相对琐碎,我给你整理了一张性能方案的目录表格,你可以对应这张表格,来学习具体的内容。

性能项目实施方案

背景

项目背景

我们刚才提到,这个课程需要搭建一个比较完整的性能项目。但由于各企业的商业软件有限制,我们只能选择一个开源的项目,并且这个项目最好可以覆盖常见的技术栈,以便能给你提供更多可借鉴的内容。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搭建了一套电商项目。对此,我要说明两点:第一,这个项目是较为完整的;第二,当前电商的系统比较典型,并且这个项目完全开源,便于我们改造。

不过,也因为这是一个开源的项目,功能和性能都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只有在性能实施的过程中一步步去发掘,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符合我们当前目标的项目。

性能目标

  • 根据经典的电商下单流程,测试当前系统的单接口最大容量。
  • 根据业务比例设计容量场景,充分利用当前资源,找到当前系统的性能瓶颈,并优化,以达到系统的最佳运行状态。
  • 根据稳定性场景,判断当前系统可支持的系统最大累加容量。
  • 根据异常场景,判断当前系统中的异常对性能产生的影响。

在每一个性能项目中,性能目标都会影响项目的整个过程。因此,对目标的把握将决定一个性能项目的走向。

记得我在之前的一个项目中,客户方要求做到支持1000万人在线,项目不算小,开发团队有300人左右。到那里后,我一看只有两个性能测试人员,而且其中一个还是刚毕业,还处于打野练级的状态。于是,我就过去找他们科技部的老大说,这个项目我做不了。因为根据这个目标和这样的人员配置,我清楚这个坑根本不是我能填得上的,所以得赶紧认怂。

后来,那个科技部的老大问,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才能做下去呢?于是我提了几个必需的条件,直到这些条件都满足了,我才敢接这个项目。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让你明白,性能目标在上下级眼中根本是不一样的,而我这样的处理,是希望把性能目标在上下级的脑袋中变得一致。这一点很重要。

测试范围

需要测试的特性

电商主流程,如下所示:

不需要测试的特性

批量业务。

准则

启动准则

  • 确定系统逻辑架构和部署架构和生产一致。
  • 确定基础数据和生产一致或按模型缩放。
  • 确定业务模型可以模拟生产真实业务。
  • 环境准备完毕,包括:- 4.1. 功能验证通过。- 4.2. 各组件基础参数梳理并配置正确。- 4.3. 压力机到位,并部署完毕。- 4.4. 网络配置正确,连接通畅,可以满足压力测试需求。
  • 测试计划、方案评审完毕。
  • 架构组、运维组、开发组、测试组及相关专家人员到位。

结束准则

  • 达到项目要求的性能需求指标。
  • 关键性能瓶颈已解决。
  • 完成性能测试报告和性能调优报告。

暂停/再启动准则

1. 暂停准则

  • 系统环境变化:举例:系统主机硬件损坏、网络传输时间超长、压力发生器出现损坏、系统主机因别的原因需升级暂停等。
  • 测试环境受到干扰,比如服务器被临时征用,或服务器的其他使用会对测试结果造成干扰。
  • 需要调整测试环境资源,如操作系统、数据库参数等。
  • 该测试机型无法达到规划指标要求。
  • 出现测试风险中列出的问题。

2. 再启动准则

  • 测试中发现问题得以解决。
  • 测试环境恢复正常。
  • 测试风险中出现的问题已解决。
  • 环境调整完毕。

业务模型和性能指标

业务模型/测试模型

请你注意,这个模型并不是随便填写的,而是直接从生产环境中取得的业务比例。关于如何从生产中取出这样的业务比例,有很多种手段。这个并不复杂,通过统计日志就可以做到。

不过,在有些企业中,生产数据都在运维手里,性能团队怎么也得不到,因为没有权限,就连做业务模型的数据都没有。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性能项目是可以直接终止的,因为做了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最多也就是找那些瞎吹牛的架构师和乱写代码的开发人员,犯的一些错而已。

业务指标/性能指标

在不清楚项目目标TPS的情况下,我们暂定目标TPS为1000。为什么暂定1000呢?因为根据经验来说,在这样的硬件环境下,定为1000并不算高,除非是没有合理的软件架构。

系统架构图

系统技术栈

系统技术栈是让我们知道整个架构中用了哪些技术组件。而这些技术组件中有哪些常见的性能瓶颈点,有哪些性能参数,我们都可以在查看技术栈时得到一些相关信息。而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也要整理出相应的关键性能参数配置。

下面这张表格,就是我们在后续课程的案例分析中,会用到的技术栈。我在搭建这个系统时,考虑的是尽量覆盖当前技术市场中的主流技术组件。

系统逻辑架构图

画系统的逻辑架构图是为了后续性能分析的时候,脑子里能有一个业务路径。我们在做性能分析时,要做响应时间的拆分,而只有了解了逻辑架构图才可以知道从哪里拆到哪里。

系统部署架构图

画部署架构图是为了让我们知道有多少节点、多少机器。在执行容量场景时,你的脑子里要有一个概念,就是这样的部署架构最大应该可以支持多少的容量上限。

此外,对一些无理的性能需求,你看了部署架构之后,其实就可以拒绝。比如说前段时间有个人跟我说,他们有一个CRM系统,在做性能的时候,说要达到1万的并发用户。而实际上,那个系统就算是上线了,总用户数可能都不到1万。

性能实施前提条件

硬件环境

通过对整体硬件资源的整理,我们可以根据经验知道容量大概能支持多少的业务量级,而不至于随便定无理的指标。比如说,当看到下面表格中这样的硬件配置,我想没有人会把指标定为10000TPS。因为即使是对于最基础的接口层来说,这样的硬件也支持不了这么大的TPS。

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服务器总共使用在应用中的资源是:64C的CPU资源,128G的内存资源。NFS服务器不用在应用中,故不计算在内。因为单台机器的硬件资源相对较多,所以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将这些物理机化为虚拟机使用,以方便应用的管理。

在成本上,所有物理机加在一起大概8万左右的费用,这其中还包括交换机、机柜、网线等各类杂七杂八的费用。

我之所以会对硬件的成本进行一个说明,主要是因为在当前的性能行业中,很少有性能工程师去做成本的计算。我们说性能项目的目标是让线上的系统运行得更好,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使用了多少成本在运行业务系统。

在当前的性能行业中,有大量的线上主机处于高成本低使用率的状态当中,这是极大的资源浪费和成本消耗。我经常在性能项目中,看到一台256C512G的硬件服务器里,只运行了一个4G JVM的Tomcat,性能工程的价值完全没有在这样的项目中应用起来。

因此,我时常会痛心疾首地感慨性能行业的不景气:

  • 企业中没有意识到性能的价值,觉得摆个高配置的硬件服务器,业务系统的性能就能好起来。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 性能市场从业人员完全没有把性能的价值,透明化地体现出来。并且很多性能人员自身的技术能力不足,这也让一个企业完全看不到性能本该有的价值。

鉴于此,作为性能从业人员,我们必须要了解硬件配置和整体业务容量之间的关系。

工具准备

测试工具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将使用JMeter的backend Listener把数据直接发到InfluxDB中,然后再由Grafana来展现。我们不使用JMeter的分布式执行功能或本地收集数据的功能,因为这样会消耗本地的IO。

然而,现在还是有很多性能人员,仍然在项目中频繁地使用那些性能工具的低性能操作手段,同时还在不断抱怨性能这么差。对于这种现状,我希望你可以明白一点:我们要理智地使用工具,不要觉得一个性能测试工具拿起来就可以用。

监控工具

根据RESAR性能工程中的全局-定向的监控思路,我们在选择第一层监控工具时,要采集全量的全局计数器,采集的计数器包括各个层级,这里请参考前面的架构图。

但是,请你注意,在全局监控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使用定向的监控手段,比如说java应用中的方法级监控、数据库中的SQL监控等。因为在项目开始之初,我们不能确定到底在哪个层面会出现问题,所以不适合使用定向监控思路。

那全局监控怎么来做才最合理呢?这里我们可以参考线上运维的监控手段。注意,我们在性能监控过程中,尽量不要自己臆想,随意搭建监控工具。

有时我们可能为了能监控得更多,会在测试环境中用很多监控手段。但实际上,线上运维时并不用那些手段,这就导致了监控对资源的消耗大于生产环境的资源消耗,我们也就得不到正常有效的结果。

前面我们提到在选择第一层监控工具时,需要采集全量的全局计数器。在我们采集好全局的计数器后,还需要分析并发现性能问题,然后再通过查找证据链的思路,来找性能瓶颈的根本原因。

数据准备

基础数据

在性能工程中,我们一直强调基础数据要满足两个特性:

  • 满足生产环境的真实数据分布:要想做到这一点,最合理的方式是脱敏生产数据。如果你要自己造数据的话,也一定要先分析业务逻辑。在我们这个系统中,我造了243万条用户数据和250万条地址数据。
  • 参数化数据一定要使用基础数据来覆盖真实用户: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在使用少量数据做大压力,这种逻辑是完全不对的。在性能脚本中一定要用基础数据来做参数化,而用多少数据取决于性能场景的设计。

性能设计

场景执行策略

场景递增策略

对于性能场景,我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性能的场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 连续
  • 递增

所以在这次的执行过程中,我也会把这两点应用到下面的业务场景中。

你也许会问,如果不连续递增的话会有什么问题呢?比如说下面这样的图:

在图中画红框的地方,其实就是递增带来的性能问题表现。因为在递增过程中,被测系统的资源要动态分配。系统会不会在这个时候抖动,我们完全可以从这样的图中看出来,而这样的场景才是真实的线上场景。

如果不连续递增,就不会有图中红框这样的部分。当然了,要是不连续递增,也就不能模拟出线上的真实场景。

高老师画重点!敲黑板了!要模拟生产场景,连续递增一定要做到的,不容迟疑。

而在不同工具中,设置连续递增的方式是不同的。

LoadRunner设计如下:

JMeter设计如下:

总之,请你记住,在设计场景中,我们一定要做到上面这种连续递增的样子。

业务场景

在RESAR性能工程中,性能场景只需要这四类即可:

执行顺序先后为:基准场景、容量场景、稳定性场景、异常场景。

请你注意,除了这四类性能场景外,再没有其他类型的场景了。在每一个场景分类中,我们都可以设计多个具体的场景来覆盖完整的业务。

下面我给你一一解释一下。

1. 基准场景

我经常看到有人说,用脚本加上三五个线程跑上多少次迭代,就算是基准场景了。你可以想想这样的场景意义何在?它仅能验证一下脚本和场景是正确的而已。所以,我不把这样的步骤称为基准场景。

在我的RESAR性能工程理念中,基准场景必须是容量场景的前奏。具体怎么做呢?那就是在基准场景中,我们也要通过递增连续的场景做到最大TPS。也就是说在基准场景中,我们要把单接口或单业务压到最大TPS,然后来分析单接口或单业务的瓶颈点在哪里。

可能你会问,在基准场景中有没有必要做调优的动作呢?

根据我的经验,应该先判断当前单接口或单业务的最大TPS,有没有超过目标TPS。如果超过,并且响应时间也在业务可接受的范围之内,那就不用调优。如果没有超过,那必须要做调优。

另外,根据RESAR性能工程理论,性能执行的第一阶段目标就是把资源用光,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将系统优化到满足业务容量。要知道,任何一个系统要调优都是无止境的,而我们的目标是要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因为在我们这个课程的示例项目中只有一个系统,所以,我们先做接口级的,然后把接口拼装成完整的业务量,并实现业务模型,然后再在容量场景中执行。在这里,我们将执行测试范围中接口的基准场景。

2. 容量场景

有了基准场景的结果之后,我们就进入了容量场景的阶段。在容量场景中,我们还是要继续秉承“连续、递增”的执行思路,最重要的是,要实现我们前面提到的业务模型,来真实模拟线上的业务场景。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现在很多的性能项目里,大部分性能需求都提得不是很具体,从而导致性能场景的模型和生产场景不一致,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即便业务模型和生产一致了,也会由于性能工程师在执行过程中没有严格模拟业务模型中的比例,性能场景的结果变得毫无意义。要知道,在执行过程中,响应时间会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我们仅用线程数来控制比例是非常不理智的,因为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业务比例失衡。

那应该如何控制这个比例关系呢?如果你是用JMeter的话,可以使用Throughput Controller来控制业务比例,如下所示:

当然,你也可以用其他方式来实现。总之,在场景执行结束之后,我们要把业务比例做统计,并且要和业务比例对比,当比例一致时,才算是合理的场景。

在容量场景中,我们还有一个要确定的事情,就是什么是最大的TPS。

我想请你看一下这张图,你觉得最大的TPS是多少呢?

你是不是想说最大的TPS是700?

不管你给出的是不是这个答案,在我的性能理念中,我都想跟你强调一点:容量场景的最大TPS是指最大的稳定TPS。

那么你看,上面这张图已经抖动了,已经不稳定了,我们再去找它的最大TPS还有什么意义呢?你敢让一个生产系统运行在这样抖动的状态中吗?所以,对于上图中这样的TPS曲线,我会把最大的稳定TPS定为第三个阶梯,也就是在600左右,而不会定在700。

另外,也请你注意,在性能场景中,特别是在容量场景中,经常有人提到“性能拐点”这个词,并且把性能拐点称作是判断性能瓶颈的关键知识。对此,我先不做评判,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拐点,它在数学中的定义是这样的: 拐点,又称反曲点,在数学上指改变曲线向上或向下方向的点。直观地说,拐点是使切线穿越曲线的点(即连续曲线的凹弧与凸弧的分界点)。

那么在TPS曲线中,你真的能找到这样的点吗?反正我是找不到。就以我们上面那张图为例,图中哪里是拐点呢?也许有人会说这个曲线没有拐点。咳咳,那就没得聊了……

可见,性能拐点其实是一个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非常有误导性的概念。请你以后尽量不要再用“性能拐点”这个词来尝试描述性能的曲线,除非你是真的看到了拐点。

3. 稳定性场景

在完成了容量场景之后,我们就要进入稳定性场景的阶段了。到现在为止,在性能的市场中,还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稳定性场景应该运行多长时间的确切结论。我们知道根据业务属性不同,稳定性场景也有不同的设计思路,可是这样说起来未免有些空泛。所以,我在这里给出一个稳定性场景的运行指导思路。

在稳定性场景中,我们只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稳定性场景的时长。

关于稳定性场景的时间,我经常看到网上有人说一般运行两小时、7/*24小时之类的话。可是,什么叫“一般”,什么又叫“不一般”呢?作为从业十几年的老鸟,我从来没有按照这样的逻辑执行过,也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些运行时长的具体来源,只看到过很多以讹传讹的文章。

在性能领域中,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现在我也见怪不怪,毕竟保持本心做正确事情最为重要。下面我给你解释一下什么才是合理的稳定性场景时长。

我们知道,一个系统上线之后,运维人员肯定会做运维巡检,如果发现有问题就会去处理。有的系统是有固定的运维周期,比如说会设定固定的Job来做归档之类的动作;有的系统是根据巡检的结果做相应的动作。

而稳定性要做的就是保证在运维周期之内业务可以正常。 所以,在性能的稳定性场景中,我们要完全覆盖业务容量。比如说对于下面这张图:

在运维周期内,有1亿笔业务容量。根据上面容量场景中的测试结果,假设最大稳定TPS是500,那稳定性场景的执行时长就是:

[稳定性时长 = 100000000 \div 500 \div 3600 \div 24 \approx 2.3 (天)]

通过这样的计算,我们就能知道稳定性场景应该跑多长时间,这也是唯一合理的方式。

第二个关键点:用多大的TPS来执行。

对此,我看到网上有人提到,用最大TPS的80%来运行稳定性场景。这里我不禁要问了,为什么?凭什么不能用最大的来运行呢?

记得我在做培训的时候,有过多次这样的讨论。有人说,之所以用最大TPS的80%,是因为在执行稳定性场景时不能给系统太大的压力,否则容易导致系统出现问题。

这种说法就奇怪了。既然容量场景都能得出最大的TPS,为什么稳定性就不能用呢?如果用最大的TPS执行稳定性场景会出现问题,那这些问题不正是我们希望测试出来的性能问题吗?为什么要用低TPS来避免性能问题的出现呢?

所以,用最大TPS的80%来做稳定性场景是一个错误的思路。

在我的性能理念中,在执行稳定性场景时,完全可以用最大的稳定TPS来运行,只要覆盖了运维周期之内的业务容量即可。如果你不用最大的稳定TPS来运行,而是用低TPS来运行,那也必须要覆盖运维周期之内的业务容量。

讲到这里,我觉得上述内容足以指导你做出正确合理的稳定性场景测试了。

4. 异常场景

对于异常场景,有些企业是把它放到非功能场景分类中的,这个我倒觉得无所谓。不管放在哪里都是要有人执行的。我之所以把异常场景放在性能部分,是因为这些异常场景需要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执行。

对于常规的异常场景,我们经常做的就是:

  • 宕主机;
  • 宕网卡;
  • 宕应用。

除此之外,在现在微服务盛行的时代,我们还有了新的招——宕容器。

当然,你也可以用一些所谓的“混沌工程“的工具来实现对容器的随机删除、网络丢包、模拟CPU高等操作,不过,这就是一个大话题了。在这后面的课程里,我会设计几个常用的异常性能场景来带你看下效果。

监控设计

全局监控

其实,有了前面的监控工具部分,监控设计就已经出现在写方案之人的脑子里了。对于我们这个课程所用的系统,全局监控如下所示:

从上图来看,我们使用Prometheus/Grafana/Spring Boot Admin/SkyWalking/Weave Scope/ELK/EFK就可以实现具有全局视角的第一层监控。对工具中没有覆盖的第一层计数器,我们只能在执行场景时再执行命令来补充了。

定向监控

那后面的定向监控怎么办呢?在这里我也大体列一下常用的工具。不过,请你注意,这些工具是在有问题的时候才会去使用。

其实在性能分析中,除了表格中的这三个工具之外,还有很多工具会在查找性能瓶颈证据链时使用,我在这里无法全部罗列出来,只能根据系统使用到的技术组件,大概罗列一下我能想到的常用工具。在后续课程的操作中,如果你发现我们用了表格中没有列出的工具,也请你不要惊讶。

项目组织架构

在性能方案中,我们一定要画出项目的组织架构图,并且请你一定要在这部分写明各组织人员的工作范围和职责,避免出现扯皮的情况。我大体画一下常见的组织架构:

这是我按照事情来划分的,而非职场中的工作职位,我觉得这是一个合理的组织架构。在这张图中,性能脚本工程师所负责的事情,其实是现在大部分性能从业人员都在做,并且仅仅在做的事。至于性能分析工程师,在很多性能项目中几乎不存在,也没有这样的固定职位。其实,性能分析工程师很有必要存在。

此外,架构师、开发工程师、运维工程师都需要在支持性能分析的状态。请注意,我说的“支持”,并不是指站在旁边看着,而是在有了问题之后,要能具体地给出支持,而非推诿责任。

业务方是性能的业务需求来源,这是一定要有的。如果业务方提不出来什么合理的性能需求,那这个项目基本上会是稀碎的样子。

至于老板这个角色,在性能项目中,我经常看到的老板都不懂什么叫性能,只会叫着要支持XXX并发用户数,支持XXX在线用户数。其实,这样的老板沟通起来也很简单,就是拿结果给他就好了。不过,在性能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当资源不足时,请你一定要让老板知道,同时降低老板的预期,要不然在后续的沟通中会非常费劲。

成果输出

过程性输出

  • 脚本
  • 场景执行结果
  • 监控结果
  • 问题记录

在性能项目中,过程性输出有这些内容就够了,不用更多,当然,也不能更少了。我经常看到很多性能项目在执行完之后,除了有一份性能测试报告之外,什么过程性输出都没有。我实在不理解这样的企业是怎么积累性能经验的。所以,我还是要规劝你一句,在性能项目中,尽量多做一些归档整理的工作,以备在后面的项目中查阅,并实现自己的技术积累。

结果输出

通常情况下,在我做的性能项目中,都会输出两个最终交付的文档:一个是性能场景执行结果记录的报告(就是现在我们常写的性能测试报告),另一个是性能调优报告。

性能项目测试报告

性能项目测试报告想必大家见得多了,这里我只强调几点:

  • 性能结果报告一定要有结论,而不是给出一堆“资源使用率是多少”、“TPS是多少”、“响应时间是多少”这种描述类的总结语。你想想,性能结果都在这个报告中了,谁还看不见怎么滴?还要你复述一遍吗?我们要给出“当前系统可支持XXX并发用户数,XXX在线用户数”这样的结论。
  • 一定不要用“可能”、“或许”、“理应”这种模棱两可的词,否则就是在赤裸裸地耍流氓。
  • 性能结果报告中要有对运维工作的建议,也就是要给出关键性能参数的配置建议,比如线程池、队列、超时等。
  • 性能结果报告中要有对后续性能工作的建议。

性能调优报告

为什么我要强调单独写调优报告呢?因为调优报告才是整个性能项目的精华,调优报告中一定要记录下每一个性能问题的问题现象、分析过程、解决方案和解决效果。可以说,调优报告完全是一个团队技术能力的体现。

项目风险分析

对于性能项目的风险,我把比较常见的风险列在这里:

  • 业务层的性能需求不明确
  • 环境问题
  • 数据问题
  • 业务模型不准确
  • 团队间协调沟通困难
  • 瓶颈分析不到位,影响进度
  • ……

在我们这个课程所用的项目中,比较大的风险就是:

  • 硬件资源有限。
  • 项目时间不可控,因为出了问题,并没有人支持,只能自己搞。

不过请你放心,我会努力克服困难,把这个项目的执行过程都记录下来。

到这里,整个性能项目实施方案就结束了。如果你认真看到了这里,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超越了很多人。我为你点赞!

总结

在这节课里,我把一个性能方案该有的内容以及要写到什么程度,都给你梳理了一遍。希望能给你一些借鉴。

性能方案是一个性能项目的重要输出。如果你是在项目中做快速迭代,可能并不需要写如此复杂并且重量级的文档。因为文档里描述的很多工作都已经做过了,你可能只需要跟着版本去做迭代比对就好了。

但对于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说,性能方案就显得极为重要。因为它指导了这个项目的整个过程。在性能方案中,我们强调了几个重点:业务模型、性能指标、系统架构图、场景设计、监控设计等,它们都会对整个项目的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最后,我希望你可以在后续的项目中,尝试去写一个完整的性能方案。

课后作业

学完这节课,请你思考两个问题:

  • 如何精确模拟业务模型?
  •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系统架构图的重要性?

欢迎你在留言区与我交流讨论。当然了,你也可以把这节课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他们的一些想法或许会让你有更大的收获。我们下节课见!

关于课程读者群

点击课程详情页的链接,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加入我们这个课程的读者群哦,希望这里的交流与思维碰撞能帮助你取得更大的进步,期待你的到来~

参考资料

https://learn.lianglianglee.com/%e4%b8%93%e6%a0%8f/%e9%ab%98%e6%a5%bc%e7%9a%84%e6%80%a7%e8%83%bd%e5%b7%a5%e7%a8%8b%e5%ae%9e%e6%88%98%e8%af%be/05%20%e6%80%a7%e8%83%bd%e6%96%b9%e6%a1%88%ef%bc%9a%e4%bd%a0%e7%9a%84%e6%96%b9%e6%a1%88%e6%98%af%e5%90%a6%e8%bf%98%e5%81%9c%e7%95%99%e5%9c%a8%e5%bd%a2%e5%bc%8f%e4%b8%8a%ef%bc%9f.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