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性能场景的数据到底应该做成什么样子? 你好,我是高楼。

在性能项目中,性能数据是非常重要的输入资源。但是我经常看到有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数据,来做比较大的压力,这显然不符合真实的场景,虽然拿到的结果很好看,但并不会得到什么有价值的结果。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性能场景中的数据到底应该做成什么样子。

在RESAR性能工程中,场景里使用的数据需要满足两个方面:

  • 第一,数据要符合真实环境中的数据分布,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模拟出相应的IO操作;
  • 第二,要符合真实用户输入的数据,以真正模拟出真实环境中的用户操作。

而这两个方面分别对应着两类数据:铺底数据和参数化数据。我们先来看铺底数据。

铺底数据

在通常的线上系统架构中,系统中用到的数据分为两部分:静态数据(图中红色点)和动态数据(图中绿色点),这也是我们在性能场景中需要存入的铺底数据。-

从这个简单的结构图中不难看出,如果没有铺底数据,那就相当于是一个空系统。但是在生产环境中,这个系统肯定不会是空的,所以要有足够的数据在里面。如果数据不真实,我们就无法模拟出生产上有真实数据的场景,比如应用的内存占用、数据库IO能力、网络吞吐能力等。

其中,对于静态数据而言,我们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一想到它占的网络带宽大,就觉得要用CDN了 ;或者是觉得不模拟静态数据,就是不符合真实场景,不支持我们的优化结果了。其实,数据放在哪里,怎么做最合理,怎么做成本最低,这些都需要综合考虑,并不是一味跟风,别人怎么做我们就要怎么做。

我曾经看到有的官方门户网站明明没几个流量,却在做技术规划的时候,非要把零星的几个图片放到CDN上去,以显示自己设计的架构有多先进。

我也经常看到一些企业认为网站上的图片很重要,出于不懂技术又要寻找安全感的逻辑,非要把图片都放到自己的服务器里。本来图片就很大,一张有3~4M,用户一访问,自然就会吵吵着慢。

像这两种极端都不可取。要知道,当外行指使内行干活的时候,基本上没什么好结果,因为有些外行觉得只要压力发起就可以了,在细节上根本不在乎结果会怎么样。在我看来,处理这样问题的最合理的方式是先分析业务逻辑,再判断技术架构怎么实现。

我们知道,静态数据通常有两个可以存放的地方,一个是服务端的Web层,另一个是CDN。对于大系统而言,流量大,网络带宽自然就要求得多。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必然要放CDN,你也没有其他选择(当然了,你可以选择不同的CDN厂商)。

对于一些小的业务系统,由于用的人并不多,整体网络流量要求也少,那我们就可以把静态数据直接放到负载均衡服务器(比如Nginx)或应用服务器中去。用户访问一次之后,后续的访问直接走本地缓存就可以了,对系统的压力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静态数据讲完了,我们再来看动态数据,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分析一下了,因为有些动态数据是可以放到CDN中的。

还是前面那张图,在我们不用任何预热加载的情况下,这些动态数据都是存放在数据库中的。当我们使用预热加载时,这些数据就会转到缓存中去(当然,这也取决于架构设计和代码实现),变成下图中这样:

所以按照这样的逻辑,真实场景中业务操作的数据量实际有多少,我们就要模拟出多少,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当模拟数据量与实际数据量差别较大时,会对数据库、缓存等造成不同的影响。下面我列出了五点,为你具体分析一下。

  • 对数据库压力的区别

假设线上系统中有100万的用户量,而我们在做压力测试时,由于没有生产数据,造数据又比较麻烦,所以就直接使用1000条甚至更低的用户量来做性能场景。那一个表里有100万条数据和1000条数据的差别是什么呢?我们来实际操作一下。

在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同样的硬件环境,同样的数据库,同样的表结构,同样的索引,只是两张表的数据不同。

两条SQL如下: select /* from ob_tuning.temp1_1000 where id = ‘3959805’; select /* from ob_tuning.temp2_100w where id = ‘3959805’;

因为表内的数据量不同,所以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查询时间一个是19ms,一个是732ms。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下表的操作细节。

第一个表(用户量为1000)的操作细节:

第二个表(用户量为100万)的操作细节:

这里我们只需要对比“executing”这一行就能看到明显的差距,它告诉我们当执行这个语句时,需要的CPU时间明显因为数据量的增加而增加了。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你没有足够的铺底数据放在性能场景中,那一开始便注定了悲剧的结果。

  • 缓存的区别

数据量的多少在缓存中有很明显的区别,如下图所示:

也就是说,场景中用的数据量越多,缓存必然要求越大。

  • 压力工具使用的区别

压力工具中使用的数据多少,不仅影响着压力工具本身需要的内存,同时也影响着性能场景的执行结果。这一点,我们会在后面的课程中详细讲到。

  • 网络的区别

其实不同的数据量,不管是走缓存,还是数据库,对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网络消耗都是差不多的。只要不是缓存在客户那边,都是要走到服务器里转一圈的。所以我们认为,数据量是多还是少,对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网络的压力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你用的是CDN,那可以做另外的考虑。

  • 应用的区别

如果不是在应用中直接缓存数据,我们也认为对应用没什么区别,反正不管是什么样的请求过来,都是要到缓存或数据库中去取数据的,应用的Self Time不会有什么差别,方法依旧要执行。但是,如果你的应用是直接在应用的缓存中存数据的,那就有区别了,同样也是数据量越大,对内存的要求就越大。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有两个比较重要环节:数据库缓存这是直接的影响。

那间接的影响有什么呢?比如说,数据在数据库中执行得慢了,在同步调用的应用中必然需要更多的应用线程来处理。

我们假设有一个100TPS的系统,先忽略其他时间,只看数据库时间。如果数据库执行需要10ms,那应用只需要一个线程就能处理完了。如果数据库需要100ms,而我们仍然想达到100TPS,那应用就得有10个线程来同时处理。

与此同时,整个链路上的所有线程、队列、超时等都会因为受到数据量的影响而产生大的变化。所以,我们要想模拟出生产时候的样子,在铺底数据上一定不能含糊。

参数化数据

有了前面铺底数据的分析,我们在做参数化的时候就会明确很多。不过,在场景中应该用多少量的数据,是性能场景中最容易出问题的一个环节。

参数化数据量应该是多少,取决于场景运行多长时间。而在场景运行中,我们通常要用到两类数据:唯一性数据和可重复使用的数据。

对于唯一性数据(比如用户数据)来说,我们需要使用多少参数化数据是非常容易计算的。比如一个运行半小时的场景,TPS如果是100的话,那就需要18万的数据量,计算过程如下:

(数据量 = 30min \times 60s \times 100TPS = 18w)

对于可重复使用的数据量,我们需要分析真实业务场景中是如何重复的,比如说电商系统中商品的数据量,我们在做参数化的时候就可以重复,毕竟多个人是可以同时购买同一个商品的。我们假设平均有1000个用户在10个商品中,那当我们有18万个用户时,就需要1800个商品:

(商品数量 = 18w用户 \div 1000用户 \times 10 商品 = 1800 商品)

上述就是唯一性数据量和可重复使用数据量的计算方式。

你可能会问,如果参数化数据量太大,在压力工具中处理不了怎么办?比如说我们在用JMeter处理文件参数化数据时,如果参数化文件太长,会导致JMeter消耗更多的时间。其实像这种参数化数据量要求多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连接远程缓存(比如Redis)或数据库(比如MySQL)的方式来做参数化。

  • 连接Redis做参数化

方法一:直接在JMeter中写Beanshell连接Redis取数据。 import redis.clients.jedis.Jedis; //连接本地的 Redis 服务 Jedis jedis = new Jedis(“172.16.106.130”,30379); log.info(“服务正在运行: “+jedis.ping()); String key = vars.get(“username”); String value = vars.get(“token”); vars.put(“tokenredis”,jedis.get(key));

方法二:使用Redis Data Set组件。

这两种方式都可以用Redis做参数化的数据源。

  • 连接MySQL做参数化

第一步:创建一个JDBC Connection Configuration。

同时,配置好连接信息,比如用户名密码等:-

第二步:创建一个JDBC Request。

用JDBC Request把数据取回来:

第三步:用${user_name}引用参数。

完成上述三步,我们就实现了用数据库的方式做参数化。

知道了RESAR性能工程中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后,我们接下来聊一下如何造数据。

如何造数据?

因为我们这个项目中的电商平台是开源的,数据库也完全是空的,系统中没有任何的数据。所以,我们虽然只是实现了电商的主流程,但需要的数据量仍然不少。这些数据包括:

  • 用户数据;
  • 地址数据;
  • 商品数据;
  • 订单数据。

下面我们具体考虑一下数据量应该怎么设置。

根据我们第5讲中的性能方案,登录TPS如果是每秒150,并且如果按容量场景的需求,在场景连续递增时,大概在20分钟内(这是一个经验值,在具体的场景执行中也会有变化)会递增到最大值,然后再执行10分钟,也就是说总时间大概为30分钟。

但是因为场景是递增的,一开始我们并没有要求达到150TPS,同时登录场景TPS最大值能达到多少,我们现在也没法预知。根据经验来看的话,登录的TPS在当前的硬件环境中,就算是不走缓存,达到三、四百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如果按最大400TPS来算,跑半个小时,需要的数据量就是54万,而我们造出来的用户量要远远大于这个量级。这里我们就先造200万的用户量,因为地址的数据量肯定大于用户的数据量,所以会多于200万。

我们先查一下当前的数据库中有多少数据量,再确定要造多少数据。

这个数据量级明显是不够的,太少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怎么造出那么多的数据量。

我们造的数据主要分为两种:用户数据和订单数据。

  • 登陆用户

对于登陆用户数据而言,我们要先了解表结构,因为造出来的数据只有符合业务逻辑才能使用。我们先看一下用户表结构和数据。

用户表:

-

地址表:

-

根据我的经验,造数据时不要往数据库里直接写存储过程插数据,除非你非常清楚表之间的关系,并且存储过程又写得非常溜。否则你会把数据库弄得一团乱,最后不得不在数据库的表里改数据,这是非常被动的做法。在这里,我推荐你使用接口直接调用来造数据,这个操作比较简单,也比较安全。

如果你想用代码来造数据,那就需要做下面这些分析。

在这里,我们的用户表和地址表之间是有对应关系的,你可以通过下面这段代码查看到,地址表中的MemberID就是用户ID号。 @Override public int add(UmsMemberReceiveAddress address) { UmsMember currentMember = memberService.getCurrentMember(); address.setMemberId(currentMember.getId()); return addressMapper.insert(address); }

其实造用户数据就是实现注册流程。你可以先分析下用户注册的代码,直接把其中的注册代码部分拿过来用就行了。具体调用代码如下: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造数据需要关心注册流程吗?其实如果我们是调接口造数据,就不需要;但如果写代码开启了多线程来造数据,我们就需要了解接口之间的调用关系了。

下面我们截出中间一部分来分析它们的调用关系:

因为注册用户表中的密码都是加密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注册用户实现类代码,如下: @Override public void register(String username, String password, String telephone, String authCode) { …………………………. //获取默认会员等级并设置 UmsMemberLevelExample levelExample = new UmsMemberLevelExample(); levelExample.createCriteria().andDefaultStatusEqualTo(1) ; List memberLevelList = memberLevelMapper.selectByExample(levelExample); if (!CollectionUtils.isEmpty(memberLevelList)) { umsMember.setMemberLevelId(memberLevelList.get(0).getId()); } //插入用户 memberMapper.insert(umsMember); umsMember.setPassword(null); }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之后,我们就可以直接写一段代码来造用户数据了,具体请见:《造用户代码.java》

有了用户数据,我们还需要下单用户的地址等详细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下单。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分析怎么造出可以下单的地址数据。

  • 用户地址

首先,我们要根据用户地址资源路径找到Controller层,查看用户地址的代码调用关系,如下:

然后找到用户地址的关键代码: @Override public int add(UmsMemberReceiveAddress address) { UmsMember currentMember = memberService.getCurrentMember(); address.setMemberId(currentMember.getId()); //插入地址 return addressMapper.insert(address); }

从这段代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几个信息:

  • 调用地址接口需要用户登陆态,通过登陆态来解析用户ID号;
  • 用户ID号是地址代码中的MemberID号;
  • 用户ID号是自增加。

具体参考请见《造用户地址代码.java》

通过上面的代码编写,然后再开启Java线程池与多线程,我们就可以把基础数据快速造完了。下面是造用户地址数据的时间记录(每台电脑配置不一样,用的数据也许会有差异):

通过以上手段,我们最后造出如下数据量:

表中的订单数据会在做基准场景时补充上去。等这些数据量都有了,我们在容量场景中就有了足够的铺底数据。

总结

在这节课里,我们一起学习了性能场景中的数据到底应该做成什么样子。对于造数据而言,方法有很多,我们不用拘泥于某种造数据的手段,只要能快速造出足够的数据量就好。在RESAR性能工程中,性能场景需要两类数据:铺底数据和参数化数据。其中,铺底数据需要满足这三个条件:

  • 一定要造出符合生产量级的数据量;
  • 数据量要真实模拟出生产的数据分布;
  • 数据要真实可用。

参数化数据需要满足这两个条件:

  • 参数化数据量要足够;
  • 要符合真实用户的输入数据。

有了以上这些知识,我们就不会在造数据时出现混乱的情况了。

课后作业

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最后给你留两个思考题吧:

  • 为什么要造出符合生产量级的数据量?
  • 为什么参数化时要用符合真实用户的输入数据?

记得在留言区和我讨论、交流你的想法,每一次思考都会让你更进一步。

如果这节课让你有所收获,也欢迎你分享给你的朋友,共同学习进步。我们下一讲再见!

参考资料

https://learn.lianglianglee.com/%e4%b8%93%e6%a0%8f/%e9%ab%98%e6%a5%bc%e7%9a%84%e6%80%a7%e8%83%bd%e5%b7%a5%e7%a8%8b%e5%ae%9e%e6%88%98%e8%af%be/07%20%e6%80%a7%e8%83%bd%e5%9c%ba%e6%99%af%e7%9a%84%e6%95%b0%e6%8d%ae%e5%88%b0%e5%ba%95%e5%ba%94%e8%af%a5%e5%81%9a%e6%88%90%e4%bb%80%e4%b9%88%e6%a0%b7%e5%ad%90%ef%bc%9f.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