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怎么写出有价值的性能报告? 你好,我是高楼。

在性能项目中,有三个文档在我看来是最为重要的,分别是性能方案、性能报告和调优报告。在第5讲中,我们已经给出了性能方案的完整内容。而调优报告,其实我已经不用写了,因为我们前面对每个场景的分析全都是调优的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看看性能报告。性能报告在项目中一般被称为“性能测试报告”。不过,接下来我会弱化“测试”这两个字,因为我会将整个性能项目各方面的内容都包含在内。

性能报告是一个性能项目的总结,是性能价值的最终体现,所以性能报告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我们减肥的时候经常会说“三分运动七分吃”,性能报告也一样,我们也可以说它是“三分干活七分报告”,也就是说干活的辛苦都是留给自己体会的,报告如果做得不好,你再累、再辛苦,所有的付出都会付诸东流。

但是,我看到在当前性能市场中,很多性能报告都写得非常潦草,要么是数据收集得不完整,要么就是结论描写得不合理,让本来做得很好的性能项目没有体现出价值。

那怎么写出有价值的性能报告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性能报告要给出明确的结论

在性能报告中,有一个环节应该是大部分人的恶梦,那就是给出明确的结论

什么是明确的结论呢?我先给你列举几个常见的结论描述。

  • 容量场景结论: 描述1:服务器资源有明显性能瓶颈,建议升级或增加服务器;存储性能差,建议更换性能更好的存储;某服务有明显的性能瓶颈,建议开发人员优化。

描述2:测试调优前50TPS,测试调优后100TPS;也有人说,测试调优前有错,测试调优后没有错;测试调优前CPU使用率90%,测试调优后CPU使用率50%;测试调优前资源消耗1000C2000G,测试调优后资源消耗500C1000G。

描述3:在100并发用户数下,某系统各功能点的平均响应时间均满足性能指标,功能点TPS总和为3000,成功率均为100%,各服务器资源平均使用率均在指标范围内;某系统在200并发用户时,系统处理能力为4000TPS,继续增加并发用户数时,系统处理能力下降。

描述4:系统可支持2000万人同时在线,20000人并发。

  • 稳定性场景的结论: 某系统在400并发用户下稳定运行了120小时,各交易平均响应时间小于性能指标要求, TPS基本呈平稳趋势,交易成功率为100%,各服务器资源使用率趋势平稳,满足性能需求指标。

  • 批量场景的结论: A业务联机批量(批量交易ID:001、002、003)、B业务联机批量(批量交易ID:004、005)和C业务联机批量(批量交易ID:006)执行时长为130000毫秒、10000毫秒、1000毫秒、12000毫秒、10000毫秒、160000毫秒,满足性能指标要求。系统资源使用情况均满足指标要求。

此外,还有更多的结论描述,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你乍一看这些结论,是不是觉得还挺合理的?确实是这样,如果我们只看一个报告的结论,很难看出结论本身有什么问题,我们最多能知道的就是这个结论偏向哪个层面(技术层面或业务层面)。

但是,在上述容量场景结论的几个描述中,描述1显然是不合格的结论,因为没有一句话是具体的。我不建议你用“明显”、“建议”、“差”、“可能”之类的词来写性能结论,这样的词都不够精准。

描述2看起来已经非常精准了,不过只描述了技术的角度,并没有给出系统是否可以支撑业务的结论;而描述3中规中矩,但你心里要清楚,像“服务器平均使用率均在指标范围内”这样的描述,其中的这个“指标”是有具体值的;描述4非常直接地说明了业务的结论,我觉得比较合理。

对于稳定性和批量场景的结论,你思考一下,我就不一一点评了。

我们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奇怪,那到底性能结论要写成什么样呢?我们需要明确,性能报告表达的是业务系统的性能结论

曾经,某公司的性能工程师拿出一份报告给我看,我看过之后问:“你这份报告是想表达自己干得有多累吗?”对方答:“不是呀,我是想表达这个项目做得不错。”我说:“你这里面并没有说哪里做得不错呀,我只看到了你们干得有多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因为在他这样的报告中,把用了多少人、干了多长时间、做了哪些工作都写得清清楚楚,但在结论部分却是非常笼统的描述,就像前面我们举例的实时业务容量场景的第一个描述那样。

于是,我告诉他,老板不需要看这样的报告,如果你要给老板做汇报,简明扼要即可,不用写那么花哨。我们的报告不是用来展现自己做得有多么辛苦,也请你务必牢记这一点。

先确定受众,再写性能报告

那性能报告应该写成什么样呢?这里我再给你举两个例子。

之前我做过一个性能项目,业务目标很明确:一小时完成6000万用户的完整业务流程。在项目结束之际,我写了一个Word版的详细报告,大概80页左右。而在给客户汇报的时候,我只用了一份不到10页的PPT。

在第一页PPT上,我只写了两个数据:

并在汇报时说:“根据我们场景执行、分析、优化后的结论来看,当前系统可以一小时支持6100万的完整业务流,高于业务目标的6000万。”

然后,我接着说:“如果各位有兴趣,我可以大概讲一讲这个目标是怎么实现的。”这时候,你要注意,如果大家没反应,那就接着讲下去,不用讲得太细,只要笼统概括一下专业内容即可。

如果在你讲完第一页PPT后,有人开始聊待会儿去哪庆祝的话题,那就没必要再往下讲了。因为在汇报的场合里,专业技术的内容可能并不是受欢迎的话题,老板听得索然无味,业务方也听得一头雾水。要是有人对技术细节感兴趣,你到时候可以多讲两句。

总之,做性能汇报时,控场很重要,我们要引导现场,而不是被现场引导。

我还做过一个性能项目,大概耗时三个月,几乎每天都加班加点,非常辛苦。在写汇报PPT时,我首先按逻辑把能想到的内容全都写了出来,总共写了120多页PPT(这是我写汇报PPT的一个习惯,就是先尽量写全,然后删减)。

在汇报的前一天晚上,我看着这120多页的PPT直犯迷糊,我没想到自己会整理出这么多东西。不过,我心里清楚,这些内容肯定不是汇报里该有的,所以,我决定删减。第一遍,我删到了60页左右,还是太多了;第二遍,我删到了40页,还是觉得多;第三遍,我删到了20页,这才感觉差不多了。

于是,在那次四十多人的汇报会议中,我用这20页的PPT只讲了不到10分钟。在汇报结束时,我说:“这些就是我们的结论了,如果在场有技术人员对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感兴趣,可以看一下我们在会前发出的240多页的Word版技术报告。要是各位没有疑问,我的汇报就到这里了。”

汇报结束后,大家的反应都还不错。

我讲这两个案例是为了告诉你,在我的逻辑中,性能报告应该有两种表现形式:

  • 尽量详细的技术型报告:这种报告通常是Word、PDF、HTML形式,报告内容包括项目背景、测试范围、需求指标、工具环境、数据量级、业务模型、场景执行策略、场景结果整理、场景结果分析、结论、问题汇总、后续性能工作建议、运维建议。
  • 尽量简单的汇报型报告:这种报告通常是PPT、Keynote形式,报告内容包括结论、基本信息描述(用几个简单的页面概括一下即可)、问题汇总、后续性能工作建议、运维建议。

第一种报告是给技术人看的,第二种报告显然是在汇报场合中用的。

所以,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就要先考虑清楚,报告是给谁看,这一点至关重要。给领导看,不用过于细节;给技术人员看,不要过于笼统。

另外,我要向你多嘱咐一点,在汇报的场合,切忌与提出异议的人争论。即便有人提出的问题很尖锐,你也一定要磨圆了再回答,在这一过程中要不退不让、不卑不亢。不退不让,是因为你是汇报人,你是专业的,你要控制全场;不卑不亢,则是一种沟通的能力和技巧,不要让听汇报的人觉得你骄傲自负,接受不了别人的意见。

性能报告具体怎么写?

通常我写性能报告都是不用模板的,因为基本的大纲是明确的,而我刚才罗列的技术性报告中的内容,就已经足够了。至于更具体的细节,每个项目肯定是不同的。如果你要用模板的话,容易限制住思维,我建议你最好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去写报告。

由于我们这个课程的示例项目是一个非常完整的项目,下面我们就以此为例,看看性能报告具体该怎么写。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一个完整的性能报告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 第一部分是执行场景之前的信息,也就是这里第5讲方案中所列的部分,比如项目背景、测试范围、业务模型、性能指标、系统架构图、软硬件环境、压力工具及监控工具、数据、场景设计及报告策略、监控设计。
  • 第二部分是执行场景之后的信息,包括场景结果整理、场景结果分析、结论、问题汇总、后续性能工作建议、运维建议。

在你自己的项目中,性能报告倒是不用这么完整,可以做相应的删减。

关于第一部分的内容,我在第5讲中已经给出详细的信息了,在这里不再赘述。接下来,我们重点看看第二部分。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要整理各场景的结果,整体结构如下:

其中,“场景结果整理”和“场景分析”两部分,在我们课程前面的案例分析中已经有很多描述了,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你在写具体的项目报告时,直接贴上相应的截图,再加点描述即可。

现在,我们对应这个结构,看一看在我们这个课程的示例项目中,“场景结论”、“对后续性能工作的建议”、“生产配置建议”、“对运维的建议”分别是怎样的。

场景结论

  • 基准场景

我们先画出每个业务的基准场景,在优化前和优化后的TPS对比图表:

通过这张图表,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出测试结果,我们在基准场景中努力做的所有优化,都体现在这个结果里了。

那我们要给出的结论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只需要一句话来总结:所有业务的基准场景都可以达到目标TPS。这一句是想表明,从基准场景的结果来看,每个业务不会成为混合场景中拖后腿的业务,这就是基准场景给容量场景提供的最有价值的信息了。

  • 容量场景

我们先画出容量场景在优化前和优化后的TPS对比图:

通过图表,我们可以看到容量场景中所有优化的效果。当然,我们同样得给出一个结论:容量场景可满足线上业务的性能指标

这个结论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前面我们预估的1000TPS。如果你要做汇报的话,可以展示这样一张图:

有了这张图之后,关于技术方面的实现,你想怎么描述都行,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

不过,你要注意,”容量场景可满足线上业务的性能指标“这样的结论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你要是想进一步给出具体的业务级和用户级结论,就得参考我们在第8讲中说的并发用户、在线用户、TPS、并发度等计算逻辑。

对于我们这个课程的示例系统来说,由于这是一个Demo系统,我们并没有生产数据来做在线、并发之类的数据统计,不过,为了给你一个更直接的结论,我在这里用第5讲中的业务模型和第8讲的数据来做一个计算过程说明。

根据第5讲中的业务模型,一个用户完整的接口级请求是11个,但并不是每一个用户都会完整地走完这11个接口。按照业务模型中的比例算下来,100个TPS(一个T对应着一次接口请求)可以支持54个并发用户,也就是说平均单个用户需要的TPS是:

( 100\div54\approx1.85 )

而当前的TPS是1700,所以,当前系统支持的并发用户数是:

( 并发用户= \frac{最大TPS}{单用户级TPS} = \frac{1700}{100\div54} \approx 918 )

我们再根据第8讲中的并发度2.4%,来计算对应的在线用户数:

( 在线用户= \frac{并发用户}{并发度} = \frac{918}{2.4\%} \approx 38250 )

计算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写出更为具体的结论了:通过容量场景的结论可知,系统最大TPS为1700,系统可支撑最大918并发用户;系统可支撑最大38250在线用户

我要特别说明一点:上面整个计算过程所用的数据,都来自于我们这个课程的示例项目。你在真实的项目中做计算时,可以使用这个计算逻辑,但具体的数据,还需要你们自己做相应的统计。

对于容量场景的结论来说,我们写到这里就可以了。如果你非常想描述场景的过程,那么根据我们这个课程的示例项目,你可以这样描述容量场景的细节: 在容量场景中,一共做了四个阶段的优化。第一阶段,优化了参数化数据导致响应时间不断上升的问题;第二阶段,优化了业务表索引问题;第三阶段,优化了资源使用不均衡问题;第四阶段,优化了磁盘慢导致的redis持久化问题。

做了上述优化之后,最大容量可达到1700TPS,支撑最大918并发用户、最大38250在线用户,业务最大的平均响应时间在200ms以下,完全满足线上业务容量的性能需求指标。同时,应用服务的CPU资源可达到80%左右,资源使用均衡。

你想把这样概括性的描述加在结论当中,也是可以的。但是,除此之外,不用再描述更多的内容了,我觉得没有什么必要。

  • 稳定性场景

对于稳定性场景来说,最重要的结论就是所有的业务积累量和持续时间。根据第27讲中稳定性场景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稳定性场景可持续时间超过16个小时,所有业务积累量可达到7700万以上,系统资源使用率稳定保持在80%左右。

你要是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做好定时定量的归档策略、分库分表等动作,也可以扩展稳定性场景的持续时间和业务积累量。

  • 异常场景

在执行异常场景时,我们模拟了几类异常问题,比如应用异常、操作系统异常、容器异常、虚拟机异常等。

根据执行结果,我在这里写一个笼统些的结论(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细化):在异常场景执行过程中,TPS趋势符合预期,但应用未对异常情况进行处理,导致终端用户可以看到错误而不是友好提示,故存在Bug需要修复。

相信你从前面几节课中可以看到,我们能做的异常场景非常多。而我们在写结论的时候,对没有问题的场景,可以描述的笼统一些;对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做一些笼统描述。因为如果把每一个场景都挨个描述一遍,实在是太长了。

对后续性能工作的建议

在我们这个课程的示例项目中,有三个典型的问题需要在后续的性能工作中完善,我大概描述一下:

  • 定时任务必须和实时业务分离。这条建议只是针对我们这个开源项目写的,在真实的项目中,估计不会有人不分离定时任务和实时业务;
  • 制定符合业务的定时定量归档计划和分库分表策略;
  • 返回用户友好提示。

生产配置建议

关于生产配置建议,我们可以结合第30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在我们这个课程的示例项目中,我做了三个参数的配置的确认过程,所以,我们只能列三个生产配置建议了:

在真实的项目中,你可以结合我提供的项目级性能配置树,来确认所有的生产配置,而这个表格中的内容也会比现在的丰富很多。

对运维的建议

其实写到这里,我们对运维的建议已经比较明确了:

  • 做好项目级的全局监控设计和实现策略,并实现实时预警功能;
  • 做好限流、降级熔断策略,并实现自动容量扩展功能;
  • 结合项目级性能参数配置列表,在生产环境中做好相应的性能参数配置,以符合业务容量的要求;
  • 实现生产环境的定时定量归档和分库分表策略。

对于更具体的建议,我们可以形成相应的文档,直接放在报告的附录中。

至此,我们的性能报告就非常完善了。

总结

写性能报告,其实是对前面的所有工作做一个总结。因此,性能报告中的所有数据来源都是确定的。至于表达的形式,我建议你直接明了,不要啰嗦。另外,尽量使用图来表达结论,不要用表格,因为表格无法呈现比较直观的趋势。

性能报告作为性能项目中最重要、最能体现性能价值的一个输出文档,我们做性能的人必须要学会编写。而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先考虑清楚受众是谁,然后从受众的角度考虑报告内容的表现形式。

在做汇报时,我们一定要做到简明扼要,不过分表达,但也不能遗漏。

课后作业

最后,请你思考一下:

  • 考虑一下你之前编写的性能报告,和本篇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 根据专栏内容,尝试写一个你认为的性能报告。

记得在留言区和我讨论、交流你的想法,每一次思考都会让你更进一步。

如果你读完这篇文章有所收获,也欢迎你分享给你的朋友,共同学习进步。我们下这节课再见!

参考资料

https://learn.lianglianglee.com/%e4%b8%93%e6%a0%8f/%e9%ab%98%e6%a5%bc%e7%9a%84%e6%80%a7%e8%83%bd%e5%b7%a5%e7%a8%8b%e5%ae%9e%e6%88%98%e8%af%be/31%20%e6%80%8e%e4%b9%88%e5%86%99%e5%87%ba%e6%9c%89%e4%bb%b7%e5%80%bc%e7%9a%84%e6%80%a7%e8%83%bd%e6%8a%a5%e5%91%8a%ef%bc%9f.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