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解惑 持续集成、持续交付,然后呢? 你好,我是郑晔。

“自动化”模块落下了帷幕,这是四个工作原则中最为“技术化”的一个,也应该是程序员们最熟悉的主题。

我从软件外部的自动化——工作流程讲起,让你能够把注意力专注于写好代码;讲到了软件内部的自动化——软件设计,选择恰当的做法,不贪图一时痛快,为后续的工作挖下深坑。

既然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话题,同学们自然也有很多经验分享,也有很多人看到了与自己不同的做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今天的答疑中,我选出了几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让大家可以在已有内容上再进一步延伸。

问题1:持续交付是否可以再做扩展?

毅 同学提到 为达到有效交付的目标,用户能够尽早参与,我觉得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环。从生产环境获得结果,是否可再做扩展,将用户也作为一个独立节点?- ——《32-持续交付:有持续集成就够了吗?

西西弗与卡夫卡 同学提到

持续交付可以是持续交付最大价值,那范围就不仅限于软件,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到运营,比如说结合ABTest,自动选择最有效的运营策略,为用户交付最大价值。- ——《32-持续交付:有持续集成就够了吗?

两位同学能提出这样的想法,说明真的是已经理解了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所以,才能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延伸,思考进一步的扩展。

我在专栏中一直在强调,别把自己局限在程序员这个单一的角色中,应该了解软件开发的全生命周期。在前面的内容中,我讲了不少做产品的方法,比如,MVP、用户测试等等。如果只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写代码的角色上,了解这些内容确实意义不大,但你想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上下文中,这些内容就是必须要了解的。

回到两位同学的问题上,如果说我们一开始把持续集成定义成编写代码这件事的完成,那持续交付就把这个“完成”向前再推进了一步,只有上线的代码才算完成。

但放在整个软件的生命周期来说,上线并不是终点。把系统送上线,不是最终目的。那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回到思考的起点,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软件?因为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那我们是不是真正的解决了问题呢?其实,我们还不知道。

在《06-精益创业:产品经理不靠谱,你该怎么办?》这篇文章中,我给你讲了做产品的源头。如果是采用精益创业的模式工作,我们构建产品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一个想法,而怎么才算是验证了我们的想法呢?需要搜集各种数据作为证据。

所以,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精益创业实际上是一种持续验证,验证想法的有效性,获得经过验证的认知(Validated Learning)。

现在有一些获取验证数据的方式,比如,西西弗与卡夫卡 同学提到的 AB 测试。

AB 测试是一种针对两个(或多个)变体的随机试验,常常用在 Web 或 App 的界面制作过程中,分别制作两个(或多个)版本,让两组(或多组)成分相同的用户随机访问不同版本,收集数据,用以评估哪个版本更好。每次测试时,最好只有一个变量。因为如果有多个变量,你无法确认到底是哪个变量在起作用。

AB 测试的概念在其他领域由来已久。2000年,Google 的工程师率先把它应用在了软件产品的测试中,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很多产品团队常用的做事方式。

AB 测试的前提是用户数据搜集。我在《09-你的工作可以用数字衡量吗?》这篇文章给你介绍了在开发过程中,用数字帮助我们改善工作。在产品领域实际上更需要用数字说话,说到这里,我“插播”一个例子。

很多产品经理喜欢讲理念、讲做法,偏偏不喜欢讲数字。用数字和产品经理沟通其实是更有说服力的。

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在一个交易平台产品中,一个产品经理创造性地想出一种新的订单类型,声称是为了方便用户,提高资金利用率。如果程序员接受这个想法,就意味着要对系统做很大的调整。

我问了他几个问题:第一,你有没有统计过系统中现有的订单类型的使用情况?第二,你有没有了解过其他平台是否支持这种订单类型呢?

产品经理一下子被我问住了。我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除了最基础的订单类型之外,其他的订单类型用得都很少,之前做的很多号称优化的订单类型,实际上没有几个人在用。

第二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只有极少数平台支持类似的概念。换句话说,虽然我们想得很美,但教育用户的成本会非常高,为了这个可能存在的优点,对系统做大改造,实在是一件投资大回报小的事,不值得!

再回到我们的问题上,一旦决定了要做某个产品功能,首先应该回答的是如何搜集用户数据。对于前端产品,今天已经有了大量的服务,只要在代码里嵌入一段代码,收集数据就是小事一桩。

前端产品还好,因为用户行为是比较一致的,买服务就好了,能生成标准的用户行为数据。对于后端的数据,虽然也有各种服务,但基本上提供的能力都是数据的采集和展示,一些所谓的标准能力只是 CPU、内存、JVM 之类基础设施的使用情况。对于应用来说,具体什么样的数据需要搜集,还需要团队自己进行设计。

说了这些,我其实想说的是,持续验证虽然是一个好的想法,但目前为止,还不如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这些已经有比较完整体系做支撑。想做到“持续”,就要做到自动化,想做到自动化,就要有标准化支撑,目前这个方面还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状态,没法上升到行业最佳实践的程度。

其实道理上也很简单,从一无所有,到持续集成、再到持续交付,最后到持续验证,每过一关,就会有大多数团队掉队。所以,真正能达到持续交付的团队都少之又少,更别提要持续验证了。

问题2:Selenium 和 Cucumber 的区别是什么?

没有昵称 同学提到 老师,Selenium 跟 Cucumber 有区别吗?- ——《33-如何做好验收测试?

这是一个经常有人搞混的问题。为了让不熟悉的人理解,我先讲一点背景。

Selenium 是一个开源项目,它的定位是浏览器自动化,主要用于 Web 应用的测试。它最早是 Jason Huggins 在2004年开发出来的,用以解决 Web 前端测试难的问题。

之所以取了 Selenium 这个名字,主要是用来讽刺其竞争对手 Mercury 公司开发的产品。我们知道,Mercury 是水银,而 Selenium 是硒,硒可以用来解水银的毒。又一个程序员的冷幽默!

Cucumber 的兴起伴随着 Ruby on Rails 的蓬勃发展,我们在之前的内容中提到过,Ruby on Rails 是一个改变了行业认知的 Web 开发框架。所以,Cucumber 最初主要就是用在给 Web 应用写测试上,而 Selenium 刚好是用来操作浏览器的,二者一拍即合。

于是,你会在很多文章中看到,Cucumber 和 Selenium 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这也是很多人对于二者有点傻傻分不清楚的缘由。

讲完了这些背景,结合我们之前讲的内容,你就不难理解了。Cucumber 提供的是一层业务描述框架,而它需要有自己对应的步骤实现,以便能够对被测系统进行操控;而 Selenium 就是在 Web 应用测试方面实现步骤定义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问题3:IntelliJ IDEA 怎么学?

hua168 同学提到 IDEA 怎么学呢?是用到什么功能再学?还是先看个大概,用到时再仔细看?- ——《30-一个好的项目自动化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一个工具怎么学?我的经验就是去用。我没有专门学过 IntelliJ IDEA,只是不断地在使用它。遇到问题就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

如果说在 IDEA 上下过功夫,应该是在快捷键上。我最早写代码时的风格应该是鼠标与键盘齐飞,实话说,起初也没觉得怎么样。加入 ThoughtWorks 之后,看到很多人把快捷键运用得出神入化,那不是在写一行代码,而是在写一片代码。我当时有一种特别震惊的感觉。

我自以为在写代码上做得已经相当好了,然而,有人却在你很擅长的一件事上完全碾压了你,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这些年都白学了。这种感觉后来在看到别人能够小步重构时又一次产生了。

看到差距之后,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下来偷偷练习。幸好,无论是快捷键也好,重构也罢,都是可以单独练习的。花上一段时间就可以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后来,别人看我写代码时也会有类似的感觉,我会安慰他们说,不要紧,花点时间练习就好。

其实,也有一些辅助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练习,比如,我们会给新员工发放 IntelliJ IDEA 的快捷键卡片,写代码休息之余,可以拿来看一下;再比如,IntelliJ IDEA 有一个插件叫 Key Promoter X,如果你用鼠标操作,它会给你提示,帮你记住快捷键。有一段时间,我已经练习到“看别人写代码,脑子里能够完全映射出他在按哪个键”的程度。

写代码是个手艺活,要想打磨手艺,需要看到高手是怎么工作的,才不致于固步自封。如果你身边没有这样的人,不如到网上搜一些视频,看看高手在写代码时是怎么做的,这样才能找到差距,不断提高。

好,今天的答疑就到这里,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

感谢阅读,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也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

参考资料

https://learn.lianglianglee.com/%e4%b8%93%e6%a0%8f/10x%e7%a8%8b%e5%ba%8f%e5%91%98%e5%b7%a5%e4%bd%9c%e6%b3%95/%e7%ad%94%e7%96%91%e8%a7%a3%e6%83%91%20%e6%8c%81%e7%bb%ad%e9%9b%86%e6%88%90%e3%80%81%e6%8c%81%e7%bb%ad%e4%ba%a4%e4%bb%98%ef%bc%8c%e7%84%b6%e5%90%8e%e5%91%a2%ef%bc%9f.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