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 没什么能阻挡你拓展边界的渴望 你好,我是赵成。

最近一直关注你的留言,我发现大家有一些共性的问题,所以专门准备了这次答疑加餐,和你分享我的一些想法,还有我看到的特别有洞见的留言,我们一起继续交流。今天我总共梳理了六个问题,前五个和SRE的落地及概念有关,最后一个关于个人成长,那我们就开始吧。

  • 小团队,实践SRE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中小型公司资源有限,怎么做才能让系统全方位地稳定起来呢?

如果确实资源有限,我的建议是跟业务开发坐到一起,就不要独立去做一些事情了,这时还是以满足业务开发的需求为主。如果时间精力充足,可以先从一些重复繁琐工作的自动化入手,先提升效率再说。

再就是,团队规模小的时候,其实恰恰是提升技能全面性的机会,因为这时分工没有这么细,从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再到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缓存等等,都是学习和接触的好机会。

随着业务的增长,未来团队变大,就可以考虑SRE体系化了,建议先做一些分布式、微服务和高可用架构方面的知识储备,未来随着实践的深入,视野自然会逐步打开。

  • 如何定义一个故障?有什么具体方法吗?粒度怎么界定?

定义一个故障,我觉得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我们SRE课程第04讲中错误预算的计算方式。这种方式是从技术维度来定义,通常会用在一些技术产品中,比如云计算行业里的CDN、云存储,或者是一些提供开放API调用的服务,这种产品根据调用的返回码、响应时延以及错误码等等就可以评估系统稳定性,具体方式我在课程里有详细讲到,你可以再复习一下。这里的关键还是找到能够衡量稳定性的指标,并设定稳定性指标的SLI和SLO,进而推导出错误预算。如果一开始不好衡量,就先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比如成功率的SLO是98%,那就看怎么提升到99%,再到99.9%,逐步提升。

还有一种是我在《赵成的运维体系管理课》第 28 讲中讲到的,如果我们负责的是一个业务系统,比如电商类的,这时就要从业务维度进行分析,比如影响到的交易额、订单数、访问用户数等等。我给你放一张图,你可以参考下。

  • SRE是否需要从项目开始就参与系统架构设计?如果只是在项目上线运行后才接触,遇到架构不合理的地方如何处理?

SRE是不是要在项目开始的时候就参与到系统架构设计中,答案是肯定的。即使不是在项目开始时介入,也要在做技术方案和架构设计阶段就要参与进来,这个时候不一定参与架构本身的设计,但是要给架构提出明确的稳定性要求,比如哪些是核心部件?它们的稳定性要求应该是怎么样的,也就是SLO要达到多少?承诺的容量水平是多少?如果要做到高可用,是需要集群模式,还是主备模式?故障时的应急切换机制应该怎么设定?等等。这些要求决定了高可用的架构应该怎么设计。

如果是上线后才接触,还是先从SLO入手,建立SLO的稳定性衡量标准,然后看哪里不达标,就推进解决。SRE更多的要成为稳定性的监督者和推进者,而不是各种问题的救火队员。

  • 国内传统行业的SRE组织架构是什么样的,有必要设置SRE岗位吗?

国内传统行业的SRE组织架构基本也是我在09讲中提到的组织架构。其实最开始我也很好奇传统行业会不会特别不一样,后来走访了一些企业后,我发现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因为不论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大家选择了相似的架构演进方向,就需要有配套的组织架构,无论是实线的组织架构,还是虚线的协作模式,形式上大致相似。

至于是否有必要设置SRE岗位,我觉得真的不能把SRE只当成一个岗位来看,它实际传递的是一种稳定性的理念。遵循这种理念去做,这个岗位是不是叫SRE其实都已经不重要了,比如在阿里和蘑菇街,甚至是国外的Facebook,都叫做PE,在这些公司里PE在职责上跟SRE是一样的。

讲到这里呢,就多说一下PE(Production Engineer)这个角色,翻译成中文是生产系统工程师,最早是由雅虎定义出来的一个岗位,注意,这个岗位不是运维。这个角色的职责其实是由软件架构师承担的,也就是架构师负责设计架构,参与核心功能研发,对于产品了解得也最全面,所以系统上线后,维护的工作自然由他来承担,同时,随着线上问题的解决和处理,以及对线上问题的反思和总结,他又会不断完善架构设计和改造,是一个不断正循环的过程。

所以,你看,PE这个角色从一开始就是有非常高的要求的,并不是普通角色能承担的。阿里也是在收购了雅虎中国后,将PE的角色和先进机制引入到了阿里的技术体系中,国外很多公司也沿用了PE这样的角色,可以说从根本上,PE跟SRE的要求和作用是一样的。

  • DevOps和SRE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是我在第01讲中留的作业题,我发现很多同学的回答已经非常深入了,我分享两位同学的理解。

来自于加硕同学: DevOps核心是做全栈交付,SRE的核心是稳定性保障,关注业务所有活动,两者的共性是都使用软件工程解决问题。

DevOps的诞生是由于互联网商业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为减少试错成本,往往仅推出最小可行产品,产品需要不断且高频地迭代来满足市场需求,抢占市场(产品的迭代是关乎一整条交付链的事),高频的迭代则会促使研发团队使用敏捷模式,敏捷模式下对运维的全栈交付能力要求更严格,运维必须开启DevOps来实现全栈交付。因为不断的迭代交付(也就是俗称的变更)是触发故障、非稳定性的根源,而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服务稳定性缺失会造成用户流失,甚至流到竞争对手那里, 因此关注业务稳定性也变得十分重要,SRE由此诞生。

来自无聊的上帝:

DevOps主要是以驱动价值交付为主,搭建企业内部的功效平台。SRE主要需要协调多团队合作来提高稳定性。- 例如:- 与开发和业务团队落实降级;- 与开发和测试团队推动混沌工程落地;- 与开发团队定制可用性衡量标准;- 与开发、测试、DevOps、产品团队,共同解决代码质量和需求之间的平衡问题。

我为什么觉得这两位同学的留言有见地呢?因为他们都找到了看待这个问题的全新的角度,不是单纯地比较这两者应该采用什么技术,做什么事情,而是聚焦到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上。DevOps的出发点是“更加高效地交付用户价值”,而SRE的出发点是“保障和提升系统稳定性”,两者要做的事情其实本质上差别不大,但是角度不同,那么在执行的时候,要解决的问题也就会有所差异。

  • 在工作职责和经验有限的情况下,怎么不断提升自己,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怎么提高英语水平?怎么提升编码能力?

我觉得对于我们技术人来说,最好的提升自己的方式就是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然后思考总结,比如输出总结文章等等。解决的问题越多,能力自然会提升,边界和视野自然会打开。

关于提高英语水平,我觉得也是一样,就是多听多看多说。

这一部分,我不打算分享太多细节,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关于学习和成长,是需要我们每个人沉下心来从一点一滴做起的,比如从读第一篇英文文章和论文开始,不懂的单词一个一个查清楚,一句话看不懂,耐心多读几遍,今天读不懂,明天后天再回头来读,再体会。

学习真的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耐住性子,一开始可能积累得会比较慢,但是慢慢地就会越来越快。

所以,最终的建议就是,从现在开始,先做起来再说吧

讲到这里,我就给你推荐一下系统学习SRE的资料吧,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最体系化的学习资料就是Google官方发布的3本书,全英文版,要学习英语就从他们开始学起吧。

关于这三本书的阅读循序,建议你先读兼具普适性和参考性的第二本,然后再看第一本,最后读第三本。

好了,今天的答疑就到这里了。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你还有什么疑惑或者心得体会,欢迎继续写在留言区,和大家一起交流。

参考资料

https://learn.lianglianglee.com/%e4%b8%93%e6%a0%8f/RE%e5%ae%9e%e6%88%98%e6%89%8b%e5%86%8c/%e7%ad%94%e7%96%91%20%e6%b2%a1%e4%bb%80%e4%b9%88%e8%83%bd%e9%98%bb%e6%8c%a1%e4%bd%a0%e6%8b%93%e5%b1%95%e8%be%b9%e7%95%8c%e7%9a%84%e6%b8%b4%e6%9c%9b.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