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区块链:从底层重构金融 你好,我是郭大治,很高兴与你在极客时间再次相遇。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和血液,几乎所有的商业活动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资金融通,所以金融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就非常依赖,从这个角度来说,支撑金融系统运行的技术手段,对于金融系统的运行规则、产品形态以及风险特征都会发挥重要的影响。

那么,在Web 3.0的背景下,去中心化技术底层对于金融体系的运行,会有哪些基础性影响呢?又将推动金融体系诞生哪些新的业态?在这个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的发展空间又会受哪些影响?

另外对于我们个人而言,金融一直是IT人员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那么,在这场底层架构重塑推动行业变革的大潮中,我们又要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在行业的变迁之中,发现新的需求和提供对应的产出?这些问题,都需要以了解行业变革的背景为前提。

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安排了三部分的内容,分别以区块链技术为例,针对去中心化底层架构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影响,以及在传统金融和完全基于新的底层发展起来的DeFi中的应用,来给你进行详细解读它。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重点讨论下,区块链作为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对金融服务产生的三个方面的具体影响。准备好了吗?马上开始。

区块链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影响

我们知道,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源于比特币的诞生,而比特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去中心化计算网络如何为数据资产确权、定价和交易的典型案例。那么,结合比特币的基本特征以及区块链的发展情况,我认为,区块链作为新型金融基础设施,主要会对金融服务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自助式开户

首先,账户是金融服务的最基本单元,也是金融监管的重点领域。在传统金融体系,账户和个人是强绑定的,如果你要开设个人账户,你只能到银行现场,即使在金融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一点依然是金融机构坚守的底线。

但是,区块链采用非对称加密技术定义账户,任何人只要掌握私钥,就可以控制账户资产,服务全过程不需要任何机构参与,当然也可以实现自助开户。但是,人和账户既是绑定的,也是可以拆分的,所以,自助式开户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为我们带来便捷,但也能为一些黑产和金融犯罪活动提供便利。所以,我们需要谨慎对待。

清算即结算

清算和结算是金融体系中,资产交易流程里的两个非常基础的业务环节,其中,清算就是对账,因为在一段时间之内,金融机构不可能只发生你一笔交易,而是大量用户有买有卖,金融机构需要算一个总账;结算就是按照这个总账,进行资产交割。

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资产交易的过程中需要中央证券存管(CSD)、中央对手方(Central Counterparty,CCP)、证券结算系统(Securities Settlement System,SSS)、支付系统(Payment System,PS)分别发挥证券登记、作市和清结算的功能。

比如,我们在证券交易所买卖股票的时候,往往需要遵守T+1或者T+2的规则,就是说你买了某只股票之后,必须要在1天或者2天之后才能卖出去,这个1天和2天就是用来清结算的时间。相对于每笔交易都逐笔进行交割来说,清结算是一种高效的处理方式,但是清结算的流程设计,又为交易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设置了上限。

区块链账本本身就是CSD和SSS,自己可以发挥证券登记和结算的功能;区块链每出一次块,所有交易的清算和结算就全部完成了,如果区块链出块的速度足够快,清结算几乎就会随着交易的完成而同步完成,并不需要单独再花费时间。这样来说,我们基于区块链进行资产交易,就可以大幅提升资产的流动性。

条件式交易

区块链支持智能合约,基于分布式计算网络,一旦合约被部署,特定的交易就会按照合约中设定的条件自动执行,而不会被任何一方所终止。智能合约的这种特性比较适合多方参与的复杂交易,一旦触发智能合约的付款条件,交易将被无条件执行,交易也就不再会面临信用风险。

我们举几个例子。比如在保险业务中,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设定赔偿条款,一旦赔偿条件触发,赔偿资金就可以自动转账至投保用户。

再比如,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专业的中介机构(如评级公司),会对各种非标资产如贷款、租金或收费权等进行评级、分类以及归集各期现金流,每个环节都需要资产方和其他相关机构的相互配合,因此这样的传统模式会存在比较大的沟通成本和信用风险。

而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资产证券化业务流程中需要的评级、担保和现金流归集等功能,可以减少人工操作失误以及造假的可能性,使资产证券化的整个业务流程得到有效管理。

总而言之,区块链作为金融系统新型基础设施,会对金融体系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导致Web 3.0产生了大量的、创新的金融服务,这些创新金融服务既包括以代币为对象形成的去中心化金融,即 DeFi(下节课我会给你具体解读它),也包括传统金融领域的创新。

接下来,我先通过法定数字货币和供应链金融两个案例,来给你介绍一下区块链在传统金融领域的应用。

法定数字货币CBDC:央行亲自下场,影响不同凡响

我们知道,现代金融体系中,各国央行承担着货币体系“守望者”的作用,自三百多年前全球第一家央行——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央行逐渐形成了基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三大工具”的货币政策体系,这些工具的运用主要是对本国的通胀率负责。

但各国央行实施“三大工具”的前提,是该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保持相对稳定,如果由于货币形态或者支付形式发生重大变化,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发生改变,并进一步对“三大工具”的传导机制产生影响的话,央行就需要主动采取措施确保政策执行的效果。

几年前,互联网支付的崛起对我国货币流通体系产生较大影响,央行及时采取措施要求第三方支付“去直联”,但仅仅通过“去直联”,显然无法实现对数字货币的监管覆盖。所以,发展央行直接主导的法定数字货币,就成为了新的政策选项。

如果一国央行能够在这一赛道建立全新的支付基础设施的话,毫无疑问,对于该货币体系的持续、稳健运行会产生重要意义。毕竟抢占了技术平台,就相当于获得了业务场景的控制权,从而对于业务规则的制定也就具有更大范围的选择权。

另外在2019年,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还计划通过Libra等项目,在全球范围推广代币支付。虽然现在看Libra这个项目已经夭折了,但目前还在推进的类似的项目其实还有很多,从支付的角度来看,这些私人属性的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实际上是一种竞争的关系。所以,各国央行也在加速推出自己的法定数字货币方案,以应对这一挑战。

事实上,法定数字货币在货币属性和法律地位方面,与传统的纸币或电子货币是基本保持一致的,而且它还可以和传统纸币或电子支付进行打通。但在底层技术架构方面,它们都强调基于分布式账本(DLT,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发行。

DLT是一种在网络成员之间共享、复制和同步数据库的技术,区块链属于DLT技术中的一个分支,DLT还包括 HashgraphDirected Acyclic Graphs(DAG)等更多的技术分支。

基于DLT技术构建的数字货币技术,在整体架构、发行协议、数据格式、签名机制、数字钱包等方面,和传统形式的电子货币有很明显差异,主要就体现在它具有更难篡改、渠道更广泛等特点。但它也有缺点,就是需要我们构建一套全新的生态系统,这对于我们的技术要求更高,而且体系运行维护的难度也会比较大。

不过,法定数字货币的推出,对各国的金融系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金融系统的功能及金融机构职能分工方面,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就比如说,零售型CBDC专门提供支付功能的数字货币,这类产品可以在降低小额支付成本、扩展支付范围、增强支付的可追溯性方面,发挥明显的作用;而批发型CBDC专门针对证券类资产交易提供新的解决方案,那么这类项目的实施就会对股票、外汇等有价证券的流动性,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此外,在零售型CBDC中,还存在“一元模式”和“二元模式”之分。“二元模式”下,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将数字货币发行至商业银行业务库,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一起维护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而在“一元模式”下,央行会直接面对全社会提供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维护服务,而这里我们就几乎找不到商业银行存在的价值。

那么,商业银行会随之消失?还是发生业务转型?我们都不得而知,法定数字货币对于各国金融体系、货币体系的影响,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供应链金融:多种数据技术配合服务实体经济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案例,供应链金融。

什么是供应链金融呢?基于供应链内部的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信息开展的金融业务,就叫做是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在传统业务模式中,由于碎片化信息无法打通、缺乏风控手段等原因,供应链金融规模受到很大限制。

而区块链在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金融方面,可以通过解决信息孤岛、传递核心企业信用、丰富可信贸易场景、防范履约风险四个角度发挥重要作用。

  • 在打破信息孤岛方面,作为分布式的账本技术,区块链的多个节点会共同维护一个账本,而且可以进行充分的信息共享,同时我们还可以基于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数据的隐私保护,为充分显示数据价值创造条件。
  • 在传递核心企业信用方面,区块链发挥数据确权的作用,使得核心企业信用可以通过转让和拆分广泛流通。
  • 在丰富贸易场景方面,区块链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可以把供应链中更多的贸易相关数据上链,通过链上化的单证、合同、支付凭证等数据佐证贸易的真实性。
  • 在防范履约风险方面,通过智能合约的运用确保交易双方或者多方按时履行付款义务,降低信用成本。

我们可以进一步结合供应链金融的各种形态,来分析下区块链的影响。比如,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中,由于资产本来就以数字形态存在,直接通过资产上链的方式即可对原有业务模式实现创新。

采用资产上链的模式可以将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转化为数字凭证,而且可以在各级供应商之间流通,既可用于支付,也可用于融资取现。这方面在国内和国际都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案例,比如中国宝武旗下的欧冶金融,推出以应收账款债券为载体的“通宝”。

再比如存货质押融资,它是指供应链企业以保存在仓库的原材料、半成品或产成品为抵押而获得借款的一种融资方式,但传统的仓储管理仍然停留在纸质单据阶段,记账、入库、出库、盘库全都依靠人工完成,货物一旦入库就像进了黑箱,关于货物的信息完全依赖仓储机构的信用,这就导致基于抵押物价值开展的抵押借贷业务,变成了基于仓储机构信用的信用借贷业务。

在2013年上海钢贸案、2014年青岛钢贸案,还有2020年的唐山钢贸案中,都是因为仓库管理不善造成“一货多抵”,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亿元。可以说“一货多抵”的操作,导致了金融机构视存货质押融资为雷场。

而在存货质押融资的模式下,我们首先要求“管好货”,也就是要做到高效、准确的库存盘点,让“黑洞仓库”变成“可信仓库”。然后,基于物联网技术,我们就可以利用移动感知视频、电子围栏、卫星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来对物流及库存商品实施远程监控。

以大宗商品为例,针对原油等液态物资,我们可以利用容器内液面起伏探测器,来追踪液态商品性状;针对铁矿石等难以过磅的干散货,通过3D激光扫描堆位体积,我们可以实时采集重量信息;针对糖、粮食等易变质商品,我们也能通过带质检的传感装置,监视仓库的温度、湿度。

由此可见,可信仓库的建设,帮我们解决了数据生成的关键问题,而数据的使用价值挖掘,就需要区块链发挥作用了。基于区块链建立系统,我们就可以连续记录存库数据,也就大大减少了人为篡改数据编造虚假业务量的情况,从而为交易真实性判断提供依据。

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商品交易所、担保机构、仓储机构、银行、仓单持有人共建一条联盟链,就可以基于账本准确获取仓单基本信息,跟踪仓单注册、转让、质押流转信息,从而也能有效规避仓单多重质押风险。

小结

这节课里,我们了解到了区块链作为金融基础设施对于金融体系运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助开户清结算一体化,以及交易执行的可编程性上,区块链对于一般的金融业务都可通过这些特点发挥作用和影响。

当然,区块链也不是万能的,它的短板主要表现在数据的记录和获取方面,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可信账本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此外,区块链在金融体系的应用也伴生着大量风险的出现,而且其跨国界的特性也不太便于各国政府进行金融监管,这也是目前各国政府对区块链在金融中的应用比较慎重的重要原因。

在下节课里,我还会针对DeFi进行重点介绍,你可以期待一下。

思考题

区块链对传统金融的影响还有哪些典型场景呢?欢迎给我留言,分享你的思考和见解,我们一起交流讨论。如果觉得有收获,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参考资料

https://learn.lianglianglee.com/%e4%b8%93%e6%a0%8f/Web%203.0%e5%85%a5%e5%b1%80%e6%94%bb%e7%95%a5/08%20%e5%8c%ba%e5%9d%97%e9%93%be%ef%bc%9a%e4%bb%8e%e5%ba%95%e5%b1%82%e9%87%8d%e6%9e%84%e9%87%91%e8%9e%8d.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