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经介绍了一些优化资源加载的方法,这一小节是这个主题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更为深入,主要介绍如何把我们的 JS 代码文件变得更小。
按需加载模块
前面讲述了如何把大的代码文件进行拆分,抽离出多个页面共享的部分,但是当你的 Web 应用是单个页面,并且极其复杂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一些代码并不是每一个用户都需要用到的。
你可能希望将这一部分代码抽离出去,仅当用户真正需要用到时才加载,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 webpack 提供的一个优化功能 —— 按需加载代码模块。
在 webpack 的构建环境中,要按需加载代码模块很简单,遵循 ES 标准的动态加载语法 dynamic-import 来编写代码即可,webpack 会自动处理使用该语法编写的模块:
// import 作为一个方法使用,传入模块名即可,返回一个 promise 来获取模块暴露的对象
// 注释 webpackChunkName: "lodash" 可以用于指定 chunk 的名称,在输出文件时有用
import(/* webpackChunkName: "lodash" */ 'lodash').then((_) => {
console.log(_.lash([1, 2, 3])) // 打印 3
})
注意一下,如果你使用了 Babel 的话,还需要 Syntax Dynamic Import 这个 Babel 插件来处理 import() 这种语法。
由于动态加载代码模块的语法依赖于 promise,对于低版本的浏览器,需要添加 promise 的 polyfill 后才能使用。
如上的代码,webpack 构建时会自动把 lodash 模块分离出来,并且在代码内部实现动态加载 lodash 的功能。动态加载代码时依赖于网络,其模块内容会异步返回,所以 import 方法是返回一个 promise 来获取动态加载的模块内容。
import 后面的注释 webpackChunkName: “lodash” 用于告知 webpack 所要动态加载模块的名称。
我们在 webpack 配置中添加一个 output.chunkFilename 的配置:
output: {
path: path.resolve(__dirname, 'dist'),
filename: '[name].[hash:8].js',
chunkFilename: '[name].[hash:8].js' // 指定分离出来的代码文件的名称
},
这样就可以把分离出来的文件名称用 lodash 标识了,如下图:
如果没有添加注释 webpackChunkName: “lodash” 以及 output.chunkFilename 配置,那么分离出来的文件名称会以简单数字的方式标识,不便于识别。
Tree shaking
Tree shaking 这个术语起源于 ES2015 模块打包工具 rollup,依赖于 ES2015 模块系统中的静态结构特性,可以移除 JavaScript 上下文中的未引用代码,删掉用不着的代码,能够有效减少 JS 代码文件的大小。
拿官方文档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 src/math.js
export function square(x) {
return x * x;
}
export function cube(x) {
return x * x * x;
}
// src/index.js
import { cube } from './math.js' // 在这里只是引用了 cube 这个方法
console.log(cube(3))
如果整个项目代码只是上述两个文件,那么很明显,square 这个方法是未被引用的代码,是可以删掉的。
在 webpack 中,只有启动了 JS 代码压缩功能(即使用 uglify)时,会做 Tree shaking 的优化。
webpack 4.x 需要指定 mode 为 production,而 webpack 3.x 的话需要配置 UglifyJsPlugin。启动了之后,构建出来的结果就会移除 square 的那一部分代码了。
如果你在项目中使用了 Babel 的话,要把 Babel 解析模块语法的功能关掉,在 .babelrc 配置中增加 “modules”: false 这个配置:
{
"presets": [["env", { "modules": false }]]
}
这样可以把 import/export 的这一部分模块语法交由 webpack 处理,否则没法使用 Tree shaking 的优化。
有的时候你启用了 Tree shaking 功能,但是发现好像并没有什么用,例如这样一个例子:
// src/component.js
export class Person {
constructor ({ name }) {
this.name = name
}
getName () {
return this.name
}
}
export class Apple {
constructor ({ model }) {
this.model = model
}
getModel () {
return this.model
}
}
// src/index.js
import { Apple } from './components'
const appleModel = new Apple({
model: 'X'
}).getModel()
console.log(appleModel)
打包压缩后还是可以发现,Person 这一块看起来没用到的代码出现在文件中。
关于这个问题,详细讲解的话篇幅太长了,建议自行阅读这一篇文章:你的Tree-Shaking并没什么卵用。
这篇文章最近没有更新,但是 uglify 的相关 issue Class declaration in IIFE considered as side effect 是有进展的,现在如果你在 Babel 配置中增加 “loose”: true 配置的话,Person 这一块代码就可以在构建时移除掉了。
sideEffects
这是 webpack 4.x 才具备的特性,暂时官方还没有比较全面的介绍文档,笔者从 webpack 的 examples 里找到一个东西:side-effects/README.md。
我们拿 lodash 举个例子。
有些同学可能对 lodash 已经蛮熟悉了,它是一个工具库,提供了大量的对字符串、数组、对象等常见数据类型的处理函数,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只是使用了其中的几个函数,全部函数的实现都打包到我们的应用代码中,其实很浪费。
webpack 的 sideEffects 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现在 lodash 的 ES 版本 的 package.json 文件中已经有 sideEffects: false 这个声明了,当某个模块的 package.json 文件中有了这个声明之后,webpack 会认为这个模块没有任何副作用,只是单纯用来对外暴露模块使用,那么在打包的时候就会做一些额外的处理。
例如你这么使用 lodash:
import { forEach, includes } from 'lodash-es'
forEach([1, 2], (item) => {
console.log(item)
})
console.log(includes([1, 2, 3], 1))
由于 lodash-es 这个模块的 package.json 文件有 sideEffects: false 的声明,所以 webpack 会将上述的代码转换为以下的代码去处理:
import { default as forEach } from 'lodash-es/forEach'
import { default as includes } from 'lodash-es/includes'
// ... 其他代码
最终 webpack 不会把 lodash-es 所有的代码内容打包进来,只是打包了你用到的那两个方法,这便是 sideEffects 的作用。
小结
本小节主要是介绍如何使用 webpack 来进一步控制 JS 文件的大小:
如何在 webpack 中实现按需加载模块
如何利用 webpack 的 Tree shaking 特性
如何利用 webpack 的 sideEffects 特性
前端资源加载优化的道路还很远,我们前面介绍的这些内容都是 webpack 可以提供给我们的关于这个方面的一些功能,而如何利用好这些功能取决于我们开发者。
我们在日常的开发工作中可以多多思考,将更多的前端资源优化加载的思路和 webpack 整合在一起,应用到实践中去。
参考资料
https://www.kancloud.cn/sllyli/webpack/1242357
更多学习
更多实时资讯,前沿技术,生活趣事。尽在【老马啸西风】
交流社群:[交流群信息](https://mp.weixin.qq.com/s/rkSvXxiiLGjl3S-ZOZCr0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