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key 业务
用户中心
用户中心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业务,主要提供用户注册、登录、信息查询与修改的服务,其核心元数据为:
User(uid, login_name, passwd, sex, age, nickname, …)
其中:
uid 为用户ID,主键
login_name, passwd, sex, age, nickname 等用户属性
数据库设计上,一般来说在业务初期,单库单表就能够搞定这个需求,典型的架构设计为:
+-------------+
| user-center |
+-------------+
|
|
v
+-------------+
| user-db |
+-------------+
user-center:用户中心服务,对调用者提供友好的RPC接口
user-db:对用户进行数据存储
用户中心水平切分方法
当数据量越来越大时,需要对数据库进行水平切分,常见的水平切分算法有“范围法”和“哈希法”。
范围法
范围法,以用户中心的业务主键uid为划分依据,将数据水平切分到两个数据库实例上去:
+----------+ (1kW-2kW) +-------------+
| user-db2 | <----------- | user-center |
+----------+ +-------------+
|
| (0-1kW)
v
+-------------+
| user-db1 |
+-------------+
user-db1:存储0到1千万的uid数据
user-db2:存储1到2千万的uid数据
- 优点
-
切分策略简单,根据uid,按照范围,user-center 很快能够定位到数据在哪个库上
-
扩容简单,如果容量不够,只要增加user-db3即可
- 不足
-
uid 必须要满足递增的特性
-
数据量不均,新增的user-db3,在初期的数据会比较少
-
请求量不均,一般来说,新注册的用户活跃度会比较高,故user-db2往往会比user-db1负载要高,导致服务器利用率不平衡
Hash 法
也是以用户中心的业务主键uid为划分依据,将数据水平切分到两个数据库实例上去:
+----------+ (%2==1) +-------------+
| user-db2 | <----------- | user-center |
+----------+ +-------------+
|
| (%2==0)
v
+-------------+
| user-db1 |
+-------------+
user-db1:存储uid取模得1的uid数据
user-db2:存储uid取模得0的uid数据
- 优点
-
切分策略简单,根据uid,按照hash,user-center很快能够定位到数据在哪个库上
-
数据量均衡,只要uid是均匀的,数据在各个库上的分布一定是均衡的
-
请求量均衡,只要uid是均匀的,负载在各个库上的分布一定是均衡的
- 不足
扩容麻烦,如果容量不够,要增加一个库,重新 hash 可能会导致数据迁移,如何平滑的进行数据迁移,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水平切分问题
使用uid来进行水平切分之后,整个用户中心的业务访问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对于uid属性上的查询可以直接路由到库,假设访问 uid=124
的数据,取模后能够直接定位db-user1:
但是对于 login_name='test'
的无法定位,则必须全表扫描,很麻烦。
如何解决分库后,非uid属性上的查询问题,是后文要重点讨论的内容。
需求分析
用户中心非 uid 属性上经常有两类业务需求:
(1)用户侧,前台访问,最典型的有两类需求
用户登录:通过login_name/phone/email查询用户的实体,1%请求属于这种类型
用户信息查询:登录之后,通过uid来查询用户的实例,99%请求属这种类型
用户侧的查询基本上是单条记录的查询,访问量较大,服务需要高可用,并且对一致性的要求较高。
(2)运营侧,后台访问,根据产品、运营需求,访问模式各异,按照年龄、性别、头像、登陆时间、注册时间来进行查询。
运营侧的查询基本上是批量分页的查询,由于是内部系统,访问量很低,对可用性的要求不高,对一致性的要求也没这么严格。
这两类不同的业务需求,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架构方案来解决呢?
用户中心水平切分架构思路
用户中心在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使用uid进行水平切分。
对于非uid属性上的查询需求,架构设计的核心思路为:
-
针对用户侧,应该采用“建立非uid属性到uid的映射关系”的架构方案
-
针对运营侧,应该采用“前台与后台分离”的架构方案
用户中心-用户侧最佳实践
索引表法
- 思路
uid能直接定位到库,login_name不能直接定位到库,如果通过login_name能查询到uid,问题解决
- 解决方案
建立一个索引表记录login_name->uid的映射关系
用login_name来访问时,先通过索引表查询到uid,再定位相应的库
索引表属性较少,可以容纳非常多数据,一般不需要分库
如果数据量过大,可以通过login_name来分库
- 潜在不足
多一次数据库查询,性能下降一倍
缓存映射法
- 思路
访问索引表性能较低,把映射关系放在缓存里性能更佳
- 解决方案:
login_name查询先到cache中查询uid,再根据uid定位数据库
假设cache miss,采用扫全库法获取login_name对应的uid,放入cache
login_name到uid的映射关系不会变化,映射关系一旦放入缓存,不会更改,无需淘汰,缓存命中率超高
如果数据量过大,可以通过login_name进行cache水平切分
潜在不足:多一次cache查询
login_name 生成 uid
- 思路
不进行远程查询,由login_name直接得到uid
- 解决方案
在用户注册时,设计函数login_name生成uid,uid=f(login_name),按uid分库插入数据
用login_name来访问时,先通过函数计算出uid,即uid=f(login_name)再来一遍,由uid路由到对应库
- 潜在不足
该函数设计需要非常讲究技巧,有uid生成冲突风险
login_name 基因融入 uid
- 思路
不能用login_name生成uid,可以从login_name抽取“基因”,融入uid中
假设分8库,采用uid%8路由,潜台词是,uid的最后3个bit决定这条数据落在哪个库上,这3个bit就是所谓的“基因”。
- 解决方案
在用户注册时,设计函数login_name生成3bit基因,login_name_gene=f(login_name)。
同时,生成61bit的全局唯一id,作为用户的标识
接着把3bit的login_name_gene也作为uid的一部分
生成64bit的uid,由id和login_name_gene拼装而成,并按照uid分库插入数据
用login_name来访问时,先通过函数由login_name再次复原3bit基因,login_name_gene=f(login_name),通过login_name_gene%8直接定位到库
ps: 这种方法非常之巧妙。
用户中心-运营侧最佳实践
前台用户侧,业务需求基本都是单行记录的访问,只要建立非uid属性 login_name / phone / email 到uid的映射关系,就能解决问题。
后台运营侧,业务需求各异,基本是批量分页的访问,这类访问计算量较大,返回数据量较大,比较消耗数据库性能。
如果此时前台业务和后台业务公用一批服务和一个数据库,有可能导致,由于后台的“少数几个请求”的“批量查询”的“低效”访问,导致数据库的cpu偶尔瞬时100%,影响前台正常用户的访问(例如,登录超时)。
而且,为了满足后台业务各类“奇形怪状”的需求,往往会在数据库上建立各种索引,这些索引占用大量内存,会使得用户侧前台业务uid/login_name上的查询性能与写入性能大幅度降低,处理时间增长。
前台与后台分离
对于这一类业务,应该采用“前台与后台分离”的架构方案:
用户侧前台业务需求架构依然不变,产品运营侧后台业务需求则抽取独立的web/service/db 来支持,解除系统之间的耦合。
对于“业务复杂”“并发量低”“无需高可用”“能接受一定延时”的后台业务:
可以去掉service层,在运营后台web层通过dao直接访问db
不需要反向代理,不需要集群冗余
不需要访问实时库,可以通过MQ或者线下异步同步数据
在数据库非常大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更契合大量数据允许接受更高延时的“索引外置”或者“HIVE”的设计方案
1 对多业务
1 对多关系
所谓的“1对1”,“1对多”,“多对多”,来自数据库设计中的“实体-关系” ER 模型,用来描述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
1 对 1
一个用户只有一个登录名,一个登录名只对应一个用户
一个uid对应一个login_name,一个login_name只对应一个uid
这是一个1对1的关系。
1对多
一个用户可以发多条微博,一条微博只有一个发送者
一个uid对应多个msg_id,一个msg_id只对应一个uid
这是一个1对多的关系。
多对多
一个用户可以关注多个用户
一个用户也可以被多个粉丝关注
这是一个多对多的关系。
帖子中心业务分析
帖子中心是一个典型的1对多业务。
帖子中心,是一个提供帖子发布/修改/删除/查看/搜索的服务。
- 写操作
发布(insert)帖子
修改(update)帖子
删除(delete)帖子
- 读操作
通过tid查询(select)帖子实体,单行查询
通过uid查询(select)用户发布过的帖子,列表查询
帖子检索(search),例如通过时间、标题、内容搜索符合条件的帖子
元数据与索引数据分离
在数据量较大,并发量较大的时候,通常通过元数据与索引数据分离的架构来满足不同类型的需求:
写需求
+------------------+ CUD +----+ +--------------+ Modify Index +-------------+
| tiezi center | -----> | MQ | --> | tiezi-search | --------------> | tiezi-index |
+------------------+ +----+ +--------------+ +-------------+
|
| Modify Metadata
v
+------------------+
| tiezi db |
+------------------+
如上图所示:
增加,修改,删除的操作都会从tiezi-center发起
tiezi-center 修改元数据
tiezi-center 将信息修改通知发送给MQ
tiezi-search 从MQ接受修改信息
tiezi-search 修改索引数据
ps: tiezi-search,搜索架构不是本文的重点(外置索引架构设计,请参见《100亿数据1万属性数据架构设计》)。
帖子中心元数据设计
通过帖子中心业务分析,很容易了解到,其核心元数据为:
Tiezi(tid, uid, time, title, content, …);
其中:
tid为帖子ID,主键
uid为用户ID,发帖人
time, title, content … 等为帖子属性
初期单库
数据库设计上,在业务初期,单库就能满足元数据存储要求,其典型的架构设计为:
tiezi-center:帖子中心服务,对调用者提供友好的RPC接口
tiezi-db:对帖子数据进行存储
- 索引
在相关字段上建立索引,就能满足相关业务需求:
帖子记录查询,通过tid查询,约占读请求量90%
select * from t_tiezi where tid=$tid
帖子列表查询,通过uid查询其发布的所有帖子,约占读请求量10%
select * from t_tiezi where uid=$uid
帖子中心水平切分-tid切分法
当数据量越来越大时,需要对帖子数据的存储进行线性扩展。
既然是帖子中心,并且帖子记录查询量占了总请求的90%,很容易想到通过tid字段取模来进行水平切分:
比如 hash 或者范围法。
优点
这个方法简单直接,优点:
100%写请求可以直接定位到库
90%的读请求可以直接定位到库
不足
一个用户发布的所有帖子可能会落到不同的库上,10%的请求通过uid来查询会比较麻烦
帖子中心水平切分-uid切分法
有没有一种切分方法,确保同一个用户发布的所有帖子都落在同一个库上,而在查询一个用户发布的所有帖子时,不需要去遍历所有的库呢?
答:使用 uid 来分库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新出现的问题:如果使用uid来分库,确保了一个用户的帖子数据落在同一个库上,那通过tid来查询,就不知道这个帖子落在哪个库上了,岂不是还需要遍历全库,需要怎么优化呢?
答:tid 的查询是单行记录查询,只要在数据库(或者缓存)记录tid到uid的映射关系,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 索引库
新增一个索引库:
t_mapping(tid, uid);
这个库只有两列,可以承载很多数据
即使数据量过大,索引库可以利用tid水平切分
这类kv形式的索引结构,可以很好的利用cache优化查询性能
一旦帖子发布,tid和uid的映射关系就不会发生变化,cache的命中率会非常高
使用uid分库,并增加索引库记录tid到uid的映射关系之后,每当有uid上的查询:
查询场景
- uid
直接 hash 定位到对应的库
- tid
-
先查询索引表,通过tid查询到对应的uid
-
同上
优缺点
- 优点
一个用户发布的所以帖子落在同一个库上
10%的请求过过uid来查询列表,可以直接定位到库
索引表cache命中率非常高,因为tid与uid的映射关系不会变
- 缺点
90%的tid请求,以及100%的修改请求,不能直接定位到库,需要先进行一次索引表的查询,当然这个查询非常块,通常在5ms内可以返回
数据插入时需要操作元数据与索引表,可能引发潜在的一致性问题
帖子中心水平切分-基因法
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够通过uid定位到库,又不需要建立索引表来进行二次查询呢,这就是本文要叙述的“1对多”业务分库最佳实践,基因法。
什么是分库基因?
通过uid分库,假设分为16个库,采用uid%16的方式来进行数据库路由,这里的uid%16,其本质是uid的最后4个bit决定这行数据落在哪个库上,这4个bit,就是分库基因。
什么是基因法分库?
在“1对多”的业务场景,使用“1”分库,在“多”的数据id生成时,id末端加入分库基因,就能同时满足“1”和“多”的分库查询需求。
uid=666的用户发布了一条帖子(666的二进制表示为:1010011010):
-
使用uid%16分库,决定这行数据要插入到哪个库中
-
分库基因是uid的最后4个bit,即1010
-
在生成tid时,先使用一种分布式ID生成算法生成前60bit
-
将分库基因加入到tid的最后4个bit
-
拼装成最终的64bit帖子tid
这般,保证了同一个用户发布的所有帖子的tid,都落在同一个库上,tid的最后4个bit都相同,于是:
-
通过uid%16能够定位到库
-
通过tid%16也能定位到库
潜在问题一:同一个uid发布的tid落在同一个库上,会不会出现数据不均衡?
答:只要uid是均衡的,每个用户发布的平均帖子数是均衡的,每个库的数据就是均衡的。
最开始分16库,分库基因是4bit,未来要扩充成32库,分库基因变成了5bit,那怎么办?
答:需要提前做好容量预估,例如事先规划好5年内数据增长256库足够,就提前预留8bit基因。
多对多业务
好友中心业务分析
好友关系主要分为两类,弱好友关系与强好友关系,两类都有典型的互联网产品应用。
弱好友关系的建立,不需要双方彼此同意
用户A关注用户B,不需要用户B同意,此时用户A与用户B为弱好友关系,对A而言,暂且理解为“关注”;
用户B关注用户A,也不需要用户A同意,此时用户A与用户B也为弱好友关系,对A而言,暂且理解为“粉丝”;
微博粉丝是一个典型的弱好友关系应用。
强好友关系的建立,需要好友关系双方彼此同意
用户A请求添加用户B为好友,用户B同意,此时用户A与用户B则互为强好友关系,即A是B的好友,B也是A的好友;
QQ好友是一个典型的强好友关系应用。
好友中心
好友中心是一个典型的多对多业务,一个用户可以添加多个好友,也可以被多个好友添加,其典型架构为:
friend-service:好友中心服务,对调用者提供友好的RPC接口
db:对好友数据进行存储
弱好友关系-元数据简版实现
通过弱好友关系业务分析,很容易了解到,其核心元数据为:
guanzhu(uid, guanzhu_uid);
fensi(uid, fensi_uid);
其中:
guanzhu表,用户记录uid所有关注用户guanzhu_uid
fensi表,用来记录uid所有粉丝用户fensi_uid
需要强调的是,一条弱关系的产生,会产生两条记录,一条关注记录,一条粉丝记录。
例如:用户A(uid=1)关注了用户B(uid=2),A多关注了一个用户,B多了一个粉丝,于是:
guanzhu表要插入{1, 2}这一条记录,1关注了2
fensi表要插入{2, 1}这一条记录,2粉了1
- 如何查询一个用户关注了谁呢?
回答:在guanzhu的uid上建立索引:
select * from guanzhu where uid=1;
即可得到结果,1关注了2。
- 如何查询一个用户粉了谁呢?
如何查询一个用户粉了谁呢?
回答:在fensi的uid上建立索引:
select * from fensi where uid=2;
即可得到结果,2粉了1。
强好友关系-元数据实现一
通过强好友关系业务分析,很容易了解到,其核心元数据为:
friend(uid1, uid2);
其中:
uid1,强好友关系中一方的uid
uid2,强好友关系中另一方的uid
uid=1的用户添加了uid=2的用户,双方都同意加彼此为好友,这个强好友关系,在数据库中应该插入记录{1, 2}还是记录{2,1}呢?
回答:都可以
为了避免歧义,可以人为约定,插入记录时uid1的值必须小于uid2。
- 例子
例如:有uid=1,2,3三个用户,他们互为强好友关系,那边数据库中可能是这样的三条记录
{1, 2}
{2, 3}
{1, 3}
- 如何查询一个用户的好友呢?
回答:假设要查询uid=2的所有好友,只需在uid1和uid2上建立索引,然后:
select * from friend where uid1=2
union
select * from friend where uid2=2
即可得到结果。
ps: 此处 union 是为了命中索引。
强好友关系-元数据实现二
强好友关系是弱好友关系的一个特例,A和B必须互为关注关系(也可以说,同时互为粉丝关系),即也可以使用关注表和粉丝表来实现:
guanzhu(uid, guanzhu_uid);
fensi(uid, fensi_uid);
实例
例如:用户A(uid=1)和用户B(uid=2)为强好友关系,即相互关注:
用户A(uid=1)关注了用户B(uid=2),A多关注了一个用户,B多了一个粉丝,于是:
guanzhu表要插入{1, 2}这一条记录
fensi表要插入{2, 1}这一条记录
同时,用户B(uid=2)也关注了用户A(uid=1),B多关注了一个用户,A多了一个粉丝,于是:
guanzhu表要插入{2, 1}这一条记录
fensi表要插入{1, 2}这一条记录
数据冗余
数据冗余是实现多对多关系水平切分的常用实践
对于强好友关系的两类实现:
friend(uid1, uid2)表
数据冗余guanzhu表与fensi表(后文称正表T1与反表T2)
在数据量小时,看似无差异,但数据量大时,数据冗余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friend表,数据量大时,如果使用uid1来分库,那么uid2上的查询就需要遍历多库
正表T1与反表T2通过数据冗余来实现好友关系,{1, 2}{2,1}分别存在于两表中,故两个表都使用uid来分库,均只需要进行一次查询,就能找到对应的关注与粉丝,而不需要多个库扫描
- 经验
数据冗余,是多对多关系,在数据量大时,数据水平切分的常用实践。
如何进行数据冗余
接下来的问题转化为,好友中心服务如何来进行数据冗余,常见有三种方法。
服务同步冗余
4
+--------------------+
v |
+-------------+ 1 +-----------+ 3 +-------+
| Application | ---> | f-service | ---> | DB-T2 |
+-------------+ +-----------+ +-------+
|
| 2
v
+-----------+
| BD-T1 |
+-----------+
顾名思义,由好友中心服务同步写冗余数据,如上图1-4流程:
-
业务方调用服务,新增数据
-
服务先插入T1数据
-
服务再插入T2数据
-
服务返回业务方新增数据成功
- 优点
不复杂,服务层由单次写,变两次写
数据一致性相对较高(因为双写成功才返回)
- 缺点
请求的处理时间增加(要插入次,时间加倍)
数据仍可能不一致,例如第二步写入T1完成后服务重启,则数据不会写入T2
如果系统对处理时间比较敏感,引出常用的第二种方案
方法二:服务异步冗余
4
+--------------------+
v |
+-------------+ 1 +-----------+ 2 +-------------+
| Application | ---> | f-service | ---> | BD-T1 |
+-------------+ +-----------+ +-------------+
|
| 3
v
+-----------+ 5 +-------------+ 6 +-------+
| esb | ---> | data-center | ---> | DB-T2 |
+-----------+ +-------------+ +-------+
流程
数据的双写并不再由好友中心服务来完成,服务层异步发出一个消息,通过消息总线发送给一个专门的数据复制服务来写入冗余数据,如上图1-6流程:
-
业务方调用服务,新增数据
-
服务先插入 T1 数据
-
服务向消息总线发送一个异步消息(发出即可,不用等返回,通常很快就能完成)
-
服务返回业务方新增数据成功
-
消息总线将消息投递给数据同步中心
-
数据同步中心插入 T2 数据
- 优点
请求处理时间短(只插入1次)
- 缺点
系统的复杂性增加了,多引入了一个组件(消息总线)和一个服务(专用的数据复制服务)
因为返回业务线数据插入成功时,数据还不一定插入到T2中,因此数据有一个不一致时间窗口(这个窗口很短,最终是一致的)
在消息总线丢失消息时,冗余表数据会不一致
如果想解除“数据冗余”对系统的耦合,引出常用的第三种方案
线下异步冗余
数据的双写不再由好友中心服务来完成,而是由线下的一个服务或者任务来完成,如上图1-6流程:
3
+--------------------+
v |
+-------------+ 1 +-----------+ 2 +---------+
| Application | ---> | f-service | ---> | BD-T1 |
+-------------+ +-----------+ +---------+
|
| 4
v
+-----------+ 5 +---------+ 6 +-------+
| log | ---> | service | ---> | DB-T2 |
+-----------+ +---------+ +-------+
-
业务方调用服务,新增数据
-
服务先插入T1数据
-
服务返回业务方新增数据成功
-
数据会被写入到数据库的log中
-
线下服务或者任务读取数据库的log
-
线下服务或者任务插入T2数据
- 优点
数据双写与业务完全解耦
请求处理时间短(只插入1次)
- 缺点
返回业务线数据插入成功时,数据还不一定插入到T2中,因此数据有一个不一致时间窗口(这个窗口很短,最终是一致的)
数据的一致性依赖于线下服务或者任务的可靠性
上述三种方案各有优缺点,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取。
数据冗余固然能够解决多对多关系的数据库水平切分问题,但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保证正表T1与反表T2的数据一致性呢?
如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上一节的讨论可以看到,不管哪种方案,因为两步操作不能保证原子性,总有出现数据不一致的可能,高吞吐分布式事务是业内尚未解决的难题。
此时的架构优化方向,并不是完全保证数据的一致,而是尽早的发现不一致,并修复不一致。
最终一致性,是高吞吐互联网业务一致性的常用实践。更具体的,保证数据最终一致性的方案有三种。
线下扫描正反冗余表全部数据
线下启动一个离线的扫描工具,不停的比对正表T1和反表T2,如果发现数据不一致,就进行补偿修复。
- 优点
比较简单,开发代价小
线上服务无需修改,修复工具与线上服务解耦
- 缺点
扫描效率低,会扫描大量的“已经能够保证一致”的数据
由于扫描的数据量大,扫描一轮的时间比较长,即数据如果不一致,不一致的时间窗口比较长
ps: 有没有只扫描“可能存在不一致可能性”的数据,而不是每次扫描全部数据,以提高效率的优化方法呢?
线下扫描增量数据
每次只扫描增量的日志数据,就能够极大提高效率,缩短数据不一致的时间窗口:
-
写入正表T1
-
第一步成功后,写入日志log1
-
写入反表T2
-
第二步成功后,写入日志log2
-
当然,我们还是需要一个离线的扫描工具,不停的比对日志log1和日志log2,如果发现数据不一致,就进行补偿修复
- 优点:
虽比方法一复杂,但仍然是比较简单的
数据扫描效率高,只扫描增量数据
- 缺点:
线上服务略有修改(代价不高,多写了2条日志)
虽然比方法一更实时,但时效性还是不高,不一致窗口取决于扫描的周期
有没有实时检测一致性并进行修复的方法呢?
实时线上“消息对”检测
这次不是写日志了,而是向消息总线发送消息:
-
写入正表T1
-
第一步成功后,发送消息msg1
-
写入反表T2
-
第二步成功后,发送消息msg2
这次不是需要一个周期扫描的离线工具了,而是一个实时订阅消息的服务不停的收消息。
假设正常情况下,msg1和msg2的接收时间应该在3s以内,如果检测服务在收到msg1后没有收到msg2,就尝试检测数据的一致性,不一致时进行补偿修复
- 优点
效率高
实时性高
- 缺点
方案比较复杂,上线引入了消息总线这个组件
线下多了一个订阅总线的检测服务
however,技术方案本身就是一个投入产出比的折衷,可以根据业务对一致性的需求程度决定使用哪一种方法。
拓展阅读
参考资料
-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