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 nio

第一步,应该弄明白,有哪些IO模型,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第二步,要搞清楚,这些IO模型的缺陷是什么,在高并发的情况下,为什么阻塞式接口 + 多线程会遇到瓶颈:

第三步,解决方案就是IO多路复用,要搞清楚,Java的多路复用不过是操作系统相关调用的封装。比如 select / poll / epoll / kqueued 等等。

第四步,掌握 selector 的用法,然后JDK源代码就变得很清楚了。通过查看JDK源代码,可以验证上一步的结论:

第五步:外围与之相关联的东西看看就好,像FileChannel, DirectBuffer等比较特殊的地方,花点心思去看看就好了,这就不重要了。

nio 的理解

学习完了这个 nio 系列,可以对于 nio 依然感觉很陌生。

究其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理解 nio。

本篇文章作为回顾,也作为新的开篇。

换一种维度,重新学习一下 nio。

BIO 的缺陷

伪代码

{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Excutors.newFixedThreadPollExecutor(100);//线程池

 ServerSocket serverSocket = new ServerSocket();
 serverSocket.bind(8088);
 while(!Thread.currentThread.isInturrupted()){//主线程死循环等待新连接到来
 Socket socket = serverSocket.accept();
 executor.submit(new ConnectIOnHandler(socket));//为新的连接创建新的线程
}

class ConnectIOnHandler extends Thread{
    private Socket socket;
    public ConnectIOnHandler(Socket socket){
       this.socket = socket;
    }
    public void run(){
      while(!Thread.currentThread.isInturrupted()&&!socket.isClosed()){死循环处理读写事件
          String someThing = socket.read()....//读取数据
          if(someThing!=null){
             ......//处理数据
             socket.write()....//写数据
          }

      }
    }
}

这是一个经典的每连接每线程的模型,之所以使用多线程,主要原因在于socket.accept()、socket.read()、socket.write()三个主要函数都是同步阻塞的,当一个连接在处理I/O的时候,系统是阻塞的,如果是单线程的话必然就挂死在那里;但CPU是被释放出来的,开启多线程,就可以让CPU去处理更多的事情。

其实这也是所有使用多线程的本质:

  1. 利用多核。

  2. 当I/O阻塞系统,但CPU空闲的时候,可以利用多线程使用CPU资源。

现在的多线程一般都使用线程池,可以让线程的创建和回收成本相对较低。

在活动连接数不是特别高(小于单机1000)的情况下,这种模型是比较不错的,可以让每一个连接专注于自己的I/O并且编程模型简单,也不用过多考虑系统的过载、限流等问题。线程池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漏斗,可以缓冲一些系统处理不了的连接或请求。

不足

不过,这个模型最本质的问题在于,严重依赖于线程。但线程是很”贵”的资源,主要表现在:

  1. 线程的创建和销毁成本很高,在Linux这样的操作系统中,线程本质上就是一个进程。创建和销毁都是重量级的系统函数。

  2. 线程本身占用较大内存,像Java的线程栈,一般至少分配512K~1M的空间,如果系统中的线程数过千,恐怕整个JVM的内存都会被吃掉一半。

  3. 线程的切换成本是很高的。操作系统发生线程切换的时候,需要保留线程的上下文,然后执行系统调用。如果线程数过高,可能执行线程切换的时间甚至会大于线程执行的时间,这时候带来的表现往往是系统load偏高、CPU sy使用率特别高(超过20%以上),导致系统几乎陷入不可用的状态。

  4. 容易造成锯齿状的系统负载。因为系统负载是用活动线程数或CPU核心数,一旦线程数量高但外部网络环境不是很稳定,就很容易造成大量请求的结果同时返回,激活大量阻塞线程从而使系统负载压力过大。

所以,当面对十万甚至百万级连接的时候,传统的BIO模型是无能为力的。随着移动端应用的兴起和各种网络游戏的盛行,百万级长连接日趋普遍,此时,必然需要一种更高效的I/O处理模型。

NIO 如何工作

很多刚接触NIO的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Java相对晦涩的API,比如:Channel,Selector,Socket什么的;

然后就是一坨上百行的代码来演示NIO的服务端Demo……瞬间头大有没有?

我们不管这些,抛开现象看本质,先分析下NIO是怎么工作的。

个人收获

很多 nio 的入门都是上百行的代码,看的人没有任何学习的兴趣。

就算咬牙学一遍,依然觉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

所以掌握原理,比直接掌握 api 更容易让我们理解这一门技术。

常见 io 模型

所有的系统I/O都分为两个阶段:等待就绪和操作。

举例来说,读函数,分为等待系统可读和真正的读;同理,写函数分为等待网卡可以写和真正的写。

需要说明的是等待就绪的阻塞是不使用CPU的,是在“空等”;而真正的读写操作的阻塞是使用CPU的,真正在”干活”,而且这个过程非常快,属于memory copy,带宽通常在1GB/s级别以上,可以理解为基本不耗时。

socket.read() 为例

以socket.read()为例子:

传统的BIO里面socket.read(),如果TCP RecvBuffer里没有数据,函数会一直阻塞,直到收到数据,返回读到的数据。

对于NIO,如果TCP RecvBuffer有数据,就把数据从网卡读到内存,并且返回给用户;反之则直接返回0,永远不会阻塞。

最新的AIO(Async I/O)里面会更进一步:不但等待就绪是非阻塞的,就连数据从网卡到内存的过程也是异步的。

换句话说,BIO里用户最关心“我要读”,NIO里用户最关心”我可以读了”,在AIO模型里用户更需要关注的是“读完了”。

NIO一个重要的特点是:socket 主要的读、写、注册和接收函数,在等待就绪阶段都是非阻塞的,真正的I/O操作是同步阻塞的(消耗CPU但性能非常高)。

如何结合事件模型使用NIO同步非阻塞特性

BIO 与 NIO 的 CPU 利用

回忆BIO模型,之所以需要多线程,是因为在进行I/O操作的时候,一是没有办法知道到底能不能写、能不能读,只能”傻等”,即使通过各种估算,算出来操作系统没有能力进行读写,也没法在socket.read()和socket.write()函数中返回,这两个函数无法进行有效的中断。

所以除了多开线程另起炉灶,没有好的办法利用CPU。

NIO的读写函数可以立刻返回,这就给了我们不开线程利用CPU的最好机会:如果一个连接不能读写(socket.read()返回0或者socket.write()返回0),我们可以把这件事记下来,记录的方式通常是在Selector上注册标记位,然后切换到其它就绪的连接(channel)继续进行读写。

事件模型

下面具体看下如何利用事件模型单线程处理所有I/O请求:

NIO的主要事件有几个:读就绪、写就绪、有新连接到来。

我们首先需要注册当这几个事件到来的时候所对应的处理器。然后在合适的时机告诉事件选择器:我对这个事件感兴趣。

对于写操作,就是写不出去的时候对写事件感兴趣;对于读操作,就是完成连接和系统没有办法承载新读入的数据的时;对于accept,一般是服务器刚启动的时候;而对于connect,一般是connect失败需要重连或者直接异步调用connect的时候。

其次,用一个死循环选择就绪的事件,会执行系统调用(Linux 2.6之前是select、poll,2.6之后是epoll,Windows是IOCP),还会阻塞的等待新事件的到来。

新事件到来的时候,会在selector上注册标记位,标示可读、可写或者有连接到来。

注意,select是阻塞的,无论是通过操作系统的通知(epoll)还是不停的轮询(select,poll),这个函数是阻塞的。

所以你可以放心大胆地在一个while(true)里面调用这个函数而不用担心CPU空转。

   interface ChannelHandler{
      void channelReadable(Channel channel);
      void channelWritable(Channel channel);
   }
   class Channel{
     Socket socket;
     Event event;//读,写或者连接
   }

   //IO线程主循环:
   class IoThread extends Thread{
   public void run(){
   Channel channel;
   while(channel=Selector.select()){//选择就绪的事件和对应的连接
      if(channel.event==accept){
         registerNewChannelHandler(channel);//如果是新连接,则注册一个新的读写处理器
      }
      if(channel.event==write){
         getChannelHandler(channel).channelWritable(channel);//如果可以写,则执行写事件
      }
      if(channel.event==read){
          getChannelHandler(channel).channelReadable(channel);//如果可以读,则执行读事件
      }
    }
   }
   Map<ChannelChannelHandler> handlerMap;//所有channel的对应事件处理器
  }

这个程序很简短,也是最简单的 Reactor 模式:注册所有感兴趣的事件处理器,单线程轮询选择就绪事件,执行事件处理器。

Selector.wakeup()

主要作用

解除阻塞在Selector.select()/select(long)上的线程,立即返回。

两次成功的select之间多次调用wakeup等价于一次调用。

如果当前没有阻塞在select上,则本次wakeup调用将作用于下一次select——“记忆”作用。

为什么要唤醒?

注册了新的channel或者事件。

channel关闭,取消注册。

优先级更高的事件触发(如定时器事件),希望及时处理。

原理

Linux上利用pipe调用创建一个管道,Windows上则是一个loopback的tcp连接。

这是因为win32的管道无法加入select的fd set,将管道或者TCP连接加入select fd set。

wakeup往管道或者连接写入一个字节,阻塞的select因为有I/O事件就绪,立即返回。可见,wakeup的调用开销不可忽视。

Buffer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操作系统的一次写操作分为两步:

将数据从用户空间拷贝到系统空间。

从系统空间往网卡写。同理,读操作也分为两步:

  1. 将数据从网卡拷贝到系统空间;

  2. 将数据从系统空间拷贝到用户空间。

对于NIO来说,缓存的使用可以使用DirectByteBuffer和HeapByteBuffer。

如果使用了DirectByteBuffer,一般来说可以减少一次系统空间到用户空间的拷贝。但Buffer创建和销毁的成本更高,更不宜维护,通常会用内存池来提高性能。

如果数据量比较小的中小应用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heapBuffer;反之可以用directBuffer。

NIO存在的问题

使用NIO != 高性能,当连接数<1000,并发程度不高或者局域网环境下NIO并没有显著的性能优势。

NIO并没有完全屏蔽平台差异,它仍然是基于各个操作系统的I/O系统实现的,差异仍然存在。使用NIO做网络编程构建事件驱动模型并不容易,陷阱重重。

推荐大家使用成熟的NIO框架,如Netty,MINA等。

解决了很多NIO的陷阱,并屏蔽了操作系统的差异,有较好的性能和编程模型。

拓展阅读

BIO 多线程版本

零拷贝

io 模型

BIO

NIO

IO 多路复用

SIGIO 信号来通知I/O事件

AIO

阻塞与非阻塞

。。。

io 多路复用

linux select

linux poll

linux epoll

windows complete

Reactor 模式

Proactor 模式

select 源码

书籍

《unix 网络编程》

《unix环境高级编程》

参考资料

Java NIO浅析

Linux 中的零拷贝技术,第 1 部分

Linux 中的零拷贝技术,第 2 部分

如何学习Java的N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