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 Money Supply

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supply of money)亦称货币存量、货币供应,指某一时点流通中的现金量和存款量之和

货币供应量是各国中央银行编制和公布的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之一。

现在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统计是以天为基本单位,所谓的某年某月某日的货币量实际上是吞吐货币的银行每日营业结束之际那个时点上的数量。

在这个基础上,月货币量如果指的是月平均量,计算的细一些,可以是全月每天货币量的平均。

粗一些,可以是月初、月末两个货币存量数的平均。同样,年的平均货币量计算亦是如此。

对有些问题的分析,也可用月末、季末、年末货币余额这样的数字。货币供应量的现实水平是一国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

预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变动情况则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

由于各国经济、金融发展和现实情况不同,以及经济学家对货币定义解释不同,各国中央银行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也不尽相同。

有狭义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狭义货币供应量再加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总和)之分 。

层次划分

中央银行一般根据宏观监测和宏观调控的需要,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M0

1、流通中现金(M0),指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之和,其中“单位”指银行体系以外的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

M1

2、狭义货币供应量(M1),指M0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可开支票进行支付的活期存款。

M2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指M1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

其中,中国人民银行从2001年7月起,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广义货币供应量M2。

按流动性标准划分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对中央银行而言,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提供货币供应结构图,这种货币供应层次的划分,有利于为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决策提供一个清晰的货币供应结构图,有助于掌握不同的货币运行态势,并据此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调控。

另一方面,分析经济的动态变化,这种货币层次划分方法,有助于中央银行分析整个经济的动态变化,每一层次的货币供应量,都有特定的经济活动和商品运动与之对应,通过对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变动的观察,中央银行可以掌握经济活动的状况,并分析预测其变化的趋势。

实际

28.98 2011

64.74 2021

2013 年翻倍,8 年。

72 / 8 = 9% 的年华。

参考资料

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si/resource/cms/2022/09/2022091516081996712.htm

货币供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