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软件公司如何找到用户的痛点和需求?市场上的公司都是如何发现用的需求的?
2025年7月9日大约 9 分钟
chat
初创软件公司如何找到用户的痛点和需求?市场上的公司都是如何发现用的需求的?
以下是为初创软件公司及成熟企业系统化发现用户痛点和需求的完整方法论,结合行业实践与学术研究,分模块深入解析:
一、用户痛点与需求的本质区别(理论根基)
痛点定义
- 过程性障碍:用户完成目标时遇到的困难、不便或心理挫败感(如操作流程复杂、功能缺失导致的效率低下)。
- 隐性特征:常需通过行为观察或深度访谈挖掘,用户可能无法直接表述(例:用户因界面混乱放弃操作,但仅抱怨“难用”)。
- 市场价值:群体性痛点(非个人)是商业机会的核心,如高层住户擦窗困难催生擦窗机器人市场。
需求定义
- 结果导向:用户希望达成的具体目标(如“快速找到商品”),可量化且明确。
- 分层模型:
- 基本型需求(无则不满):产品必备功能(如支付安全)
- 期望型需求(有则满意):效率提升功能(如一键下单)
- 兴奋型需求(超越预期):创新体验(如个性化推荐)
(KANO模型,见)
- 核心关系
痛点激发需求 → 需求驱动解决方案
例:用户因手动整理数据耗时(痛点)产生“自动报表生成”需求。
二、初创公司发现需求的8大实战方法(低成本高效策略)
1. 用户深度访谈
- 操作要点:
- 聚焦目标用户画像(年龄/职业/场景),避免泛泛而谈。
- 采用开放式问题:“您上次遇到XX问题是什么情境?”“当时如何解决?”。
- 避开误区:不讨论定价、不演示产品原型,专注痛点挖掘。
- 案例:SaaS初创公司通过访谈发现“客户最关注售后响应速度”而非功能数量。
2. 最小可行产品(MVP)测试
实施步骤:
graph LR A[定义核心假设] --> B(设计MVP功能) B --> C{用户测试} C -->|数据验证| D[迭代优化] C -->|假设错误| E[战略调整]
关键指标:
用户留存率、功能使用频次、NPS(净推荐值)。
Dropbox案例:用视频演示MVP验证云存储需求,吸引大量用户注册。
3. 竞品缺陷分析
- 四步法:
- 圈定竞品(直接/间接替代品)
- 分析差评(应用商店/社交平台)
- 测试竞品流程(记录卡点)
- 归纳未满足需求。
- 例:发现竞品报表导出需5步操作→提炼“一键导出”需求。
4. 用户旅程地图(User Journey Map)
- 绘制流程:
阶段 | 用户动作 | 痛点 | 机会点 |
---|---|---|---|
发现产品 | 搜索关键词 | 信息分散难对比 | 聚合评测平台 |
首次使用 | 注册账号 | 验证码延迟 | 免验证码登录 |
(参考) |
5. 社交媒体监听
- 工具组合:
- 关键词扫描(如Reddit/垂直论坛)
- 情感分析工具(Brandwatch)
- 抖音案例:监测“擦窗危险”话题,推出擦窗机器人。
6. 数据驱动洞察
- 行为分析:
- 漏斗流失点(如注册流程弃单率)
- 功能使用热力图
- A/B测试:验证需求优先级(例:测试用户更愿为“智能分类”还是“批量处理”付费)。
7. 场景化观察
- 实地研究:记录用户真实环境中的行为(如医疗软件观察护士轮班交接纸质记录痛点)。
8. 共创工作坊
- 邀请种子用户参与设计会议,用“痛点卡片”排序问题严重性。
三、成熟企业规模化需求发现机制
1. 大数据挖掘
- 亚马逊模式:分析购买行为关联性(如“买尿布的用户常购啤酒”→优化货架布局)。
2. 全渠道反馈整合
- 构建统一数据池,合并客服记录/APP反馈/问卷结果,用NLP分类高频问题。
3. 预测性需求建模
- 基于历史数据训练需求预测算法(如Netflix预测流媒体偏好)。
4. 生态链需求渗透
- 小米策略:通过智能硬件矩阵获取场景数据,发现IoT互联需求。
四、关键陷阱与验证原则
伪需求识别
- 验证公式:
需求真实性 = 用户付费意愿 × 问题发生频率 - 案例:腾讯曾误判电商需求,忽略用户更信赖垂直平台。
- 验证公式:
避免误区
- 勿混淆“痒点”(兴趣点)与痛点(例:游戏皮肤特效是痒点,卡顿才是痛点)。
- 警惕“专家思维”:脱离用户场景的功能设计(自悟法风险)。
持续迭代机制
graph TB A[需求假设] --> B(MVP验证) B --> C{数据达标?} C -->|是| D[全量开发] C -->|否| E[重新定义痛点] E --> A
五、行业最佳实践总结
公司类型 | 核心策略 | 代表案例 |
---|---|---|
初创公司 | MVP快速迭代 | Dropbox视频验证 |
工具类产品 | 竞品缺陷分析 | 简道云优化低代码平台 |
消费级应用 | 社交媒体痛点挖掘 | 抖音擦窗机器人 |
生态型企业 | 数据跨场景整合 | 小米IoT需求渗透 |
关键结论:需求发现是动态过程,初创公司应优先验证高频率、高付费意愿的群体痛点,成熟企业需建立数据驱动的需求预警系统。
始终遵循“用户行为>口头表达”原则,避免陷入自我假设陷阱。
如何基于市场上的数据 找到用户真实的需求?
以下基于市场数据挖掘用户真实需求的系统性方法论,整合多维度资料并构建完整解决方案:
一、数据收集:构建全渠道数据网络
- 行为数据捕获
- 线上行为:追踪用户搜索词(如"衣服"触发标签生成)、页面停留时长、点击路径等,通过自动化工具(如MarketUP)绘制动态用户画像。
- 线下行为:通过实地观察法记录用户实际使用场景中的操作痛点和情绪反馈。
- 表达数据整合
- 主动反馈:收集客服记录、问卷调研(嵌入企业官网转化路径)、社交媒体评论(重点分析差评中的隐性需求)。
- 被动表达:抓取社区论坛(如知乎)、行业垂直社区讨论热点。
- 环境数据挖掘
- 市场趋势:分析搜索引擎指数(百度/Google关键词波动)、竞品产品迭代方向。
- 行业数据:引用第三方行业报告识别共性痛点(如生鲜电商冷链物流中的时效需求)。
核心洞察:行为数据 > 表达数据(用户可能无法清晰描述需求,但行为数据更真实),需建立三者联动验证机制。
二、数据分析:四层穿透式需求解码
(一)表层需求清洗
- 剔除脏数据:清洗重复、矛盾的用户反馈(如问卷中随意填写的选项)。
- 数据归一化:统一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的行为数据维度。
(二)行为模式挖掘
分析方法 | 应用场景案例 | 资料依据 |
---|---|---|
关联规则分析 | 发现"购买安全座椅用户常搜索舒适度"的隐性关联 | |
聚类分析 | 将APP用户按搜索频次分为价格敏感/品质导向群体 | |
时间序列预测 | 预判节假日生鲜订单峰值以优化冷链调度 |
(三)心理需求洞察
- 动机还原:通过5Why分析法追问行为背后的深层目标
- 案例:用户搜索"便携咖啡机" → 深层需求可能是"通勤途中快速提神"而非产品本身。
- 情感映射:
- 分析社交媒体情绪词频(如"焦虑""期待")
- 结合马斯洛需求模型定位心理缺口(如安全座椅用户更关注"孩子舒适度"而非安全参数)
(四)场景化需求重构
graph LR
A[用户行为:搜索“会议录音设备”] --> B{场景还原}
B --> C[职场新人需快速整理会议纪要]
B --> D[自媒体博主需提取采访素材]
C --> E[核心需求:语音转文字准确率]
D --> F[核心需求:背景降噪功能]
方法论来源:用户旅程地图(User Journey Map)结合时空维度拆解需求
三、需求验证:三角互证法则
- 数据交叉验证
- 对比行为数据(如80%用户反复调整座椅角度)与问卷反馈("最关注安全性")的矛盾点
- 小样本深度访谈
- 选取极端用户(如"暴躁消费者")进行场景化痛点挖掘
- A/B测试验证
- 案例:向两组用户推送不同卖点的安全座椅广告(A组强调安全认证,B组强调舒适设计),验证真实购买驱动因素
四、需求分级:KANO模型实战应用
需求类型 | 特征 | 案例 | 资源分配优先级 |
---|---|---|---|
基本型需求 | 不满足则用户流失 | 冷链物流的食品保鲜 | ★★★★ |
期望型需求 | 满足则显著提升体验 | 安全座椅一键调节功能 | ★★★ |
兴奋型需求 | 超出用户预期 | 生鲜APP赠送食谱攻略 | ★★ |
工具落地:通过用户投票与行为数据拟合KANO模型参数
五、动态优化:需求演进追踪机制
- 建立需求仪表盘
- 实时监控核心指标:搜索词波动率、差评关键词聚类、功能使用频次衰减率
- 竞品需求预警系统
- 爬取竞品更新日志,自动标记新增功能对应的用户需求
- 季度需求刷新会议
- 结合趋势预测模型(如ARIMA算法)预判下一周期需求变化
关键风险提示
- 数据幻觉陷阱:避免将统计相关性与因果性混淆(如"搜索咖啡机"与"失眠症"无必然联系)
- 过度依赖历史数据:新技术可能颠覆需求结构(如AI翻译机降低录音设备需求)
- 文化差异干扰:同一行为在不同地域反映不同需求(如南北方的生鲜配送时效标准差异)
结语:真实需求挖掘本质是数据科学+心理学+场景设计的三重奏。华为等企业的成功实践表明:唯有将冰冷的数据转化为有温度的用户故事,才能在需求迭代中持续领先。
参考资料
贡献者
binbin.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