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分布式计算模式之Stream:一门背锅的艺术 你好,我是聂鹏程。今天,我来继续带你打卡分布式核心技术。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与你介绍了分布式计算模式中的MapReduce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大任务拆分成多个小任务,针对这些小任务分别计算后,再合并各小任务的结果以得到大任务的计算结果。

这种模式下任务运行完成之后,整个任务进程就结束了,属于短任务模式。但,任务进程的启动和停止是一件很耗时的事儿,因此MapReduce对处理实时性的任务就不太合适了。

实时性任务主要是针对流数据的处理,对处理时延要求很高,通常需要有常驻服务进程,等待数据的随时到来随时处理,以保证低时延。处理流数据任务的计算模式,在分布式领域中叫作Stream。

今天,我将针对流数据的处理展开分享,和你一起打卡Stream这种计算模式。

什么是Stream?

近年来,由于网络监控、传感监测、AR/VR等实时性应用的兴起,一类需要处理流数据的业务发展了起来。比如各种直播平台中,我们需要处理直播产生的音视频数据流等。这种如流水般持续涌现,且需要实时处理的数据,我们称之为流数据

总结来讲,流数据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4点:

  • 数据如流水般持续、快速地到达;
  • 海量数据规模,数据量可达到TB级甚至PB级;
  • 对实时性要求高,随着时间流逝,数据的价值会大幅降低;
  • 数据顺序无法保证,也就是说系统无法控制将要处理的数据元素的顺序。

在分布式领域中,处理流数据的计算模式,就是流计算,也叫作Stream。这个名字是不是非常形象呢?

流计算的职责是实时获取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处理,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它是一个对实时性要求非常高的计算形式,如果数据处理不及时,很容易导致过时、没用的结果,这时就需要对造成的后果进行“背锅”。从这个角度来说,Stream可谓“一门背锅的艺术”。

类比于水流的持续不断且变幻莫测,流数据也是以大量、快速、时变的流形式持续在应用中产生,因此流计算一般用于处理数据密集型应用

比如,百度、淘宝等大型网站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流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用户的搜索内容、用户的浏览记录等。实时采集用户数据,并通过流计算进行实时数据分析,可以了解每个时刻数据流的变化情况,甚至可以分析用户的实时浏览轨迹,从而进行个性化内容实时推荐,提高用户体验。

此外,我们常用的爱奇艺、腾讯等音视频平台,对电影、电视剧等数据的处理,也是采用了流计算模式。

那么,这种实时的流计算到底是如何运行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流计算的工作原理吧。

Stream工作原理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与你介绍的MapReduce,是一种批量计算的形式。这种模式下,会先收集数据并将其缓存起来,等到缓存写满时才开始处理数据。因此,批量计算的一个缺点就是,从数据采集到得到计算结果之间经历的时间很长。

而流计算强调的是实时性,数据一旦产生就会被立即处理,当一条数据被处理完成后,会序列化存储到缓存中,然后立刻通过网络传输到下一个节点,由下一个节点继续处理,而不是像MapReduce那样,等到缓存写满才开始处理、传输。为了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在流计算中,不会存储任何数据,就像水流一样滚滚向前。

所以说,流计算属于持续性、低时延、事件驱动型的计算作业。

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使用流计算进行数据处理,一般包括3个步骤,如下图所示。

第一步,提交流式计算作业。流式计算作业是一种常驻计算服务,比如实时交通监测服务、实时天气预报服务等。对于流式计算作业,首先必须预先定义计算逻辑,并提交到流计算系统中,使得流计算系统知道自己该如何处理数据。

系统在整个运行期间,由于收集的是同一类型的数据、执行的是同一种服务,因此流式计算作业的处理逻辑不可更改。如果用户停止当前作业运行后再次提交作业,由于流计算不提供数据存储服务,因此之前已经计算完成的数据无法重新再次计算。

第二步,加载流式数据进行流计算。流式计算作业一旦启动将一直处于等待事件触发的状态,一旦有小批量数据进入流式数据存储,系统会立刻执行计算逻辑并迅速得到结果。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流计算系统中,有多个流处理节点,流处理节点会对数据进行预定义的处理操作,并在处理完后按照某种规则转发给后续节点继续处理。此外,流计算系统中还存在管理节点,主要负责管理处理节点以及数据的流动规则。其中,处理节点的个数以及数据转发的规则,都在第一步作业提交时定义。

第三步,持续输出计算结果。流式计算作业在得到小批量数据的计算结果后,可以立刻将结果数据写入在线/批量系统,无需等待整体数据的计算结果,以进一步做到实时计算结果的实时展现。

到这里,我们小结一下吧。流计算不提供流式数据的存储服务,数据是持续流动的,在计算完成后就会立刻丢弃。流计算适用于需要处理持续到达的流数据、对数据处理有较高实时性要求的场景。为了及时处理流数据,流计算框架必须是低延迟、可扩展、高可靠的。

流计算的应用场景有很多,比如它是网络监控、传感监测、AR/VR、音视频流等实时应用的发展的基础。所以,目前流计算相关的框架和平台也有很多了,主流的划分方式是将其分为如下3类:

  • 商业级的流计算平台,比如IBM的InfoSphere Streams和TIBCO的StreamBase。InfoSphere Streams支持同时分析多种数据类型并实时执行复杂计算。StreamBase是一个用于实时分析的软件,可以快速构建分析系统,即时做出决策。StreamBase可以为投资银行、对冲基金、政府机构等提供实时数据分析服务。
  • 开源流计算框架,典型代表是Apache Storm(由Twitter开源)和S4(由Yahoo开源)。Storm是一个分布式的、容错的实时计算系统,可以持续进行实时数据流处理,也可以用于分布式RPC。S4是一个通用的、分区容错的、可扩展的、可插拔的分布式流式系统。这些开源的分布式流计算系统由于具备开源代码,因此比较适合开发人员将其搭建在自身业务系统中。
  • 各大公司根据自身业务特点而开发的流计算框架,比如Facebook的Puma、百度的Dstream(旨在处理有向无环的数据流)、淘宝的银河流数据处理平台(一个通用的、低延迟、高吞吐、可复用的流数据实时计算系统)。

除了这些框架外,我们还会经常听到Spark、Flink等。Spark和Flink与Storm框架的不同之处在于,Spark和Flink除了支持流计算,还支持批量计算,因此我没有直接将它们列入上述的流计算框架中。如果你的业务中需要用到或者需要参考某种计算框架或者平台的话,可以再参考其官方文档或者相关的技术文章。

接下来,我就以Storm这个开源的流计算框架为例,通过介绍Storm的工作原理,以加深你对流计算模式的进一步理解,进而帮助你将其运用到实际业务中。

Storm的工作原理

说到Storm的工作原理,我们先来对比下Storm与MapReduce的区别吧。Hadoop上运行的是“MapReduce作业”,而Storm上运行的是“计算拓扑(Topologies)”。 “作业”和“拓扑”的一个关键区别是:MapReduce 的一个作业在得到结果之后总会结束;而拓扑描述的是计算逻辑,该计算逻辑会永远在集群中运行(除非你杀死该进程)。

如下图所示,Storm集群上有两种节点,即主节点(Master Node)和工作节点(Worker Nodes)。

  • Nimbus是整个Storm集群的主守护进程,以唯一实例的方式运行在主节点上。它负责把任务分配和分发给集群的工作节点,并监控这些任务的执行情况。当某个节点故障时,它会重新分配该故障节点上的任务到其它节点。
  • Supervisor是Storm集群里工作守护进程,每个工作节点都存在一个这样的实例。它通过Zookeeper与Nimbus守护进程进行通信。在接受到Nimbus分配的任务后,它会为每个任务启动单独的工作进程。

前面我介绍了Nimbus是负责分发任务或代码的,Supervisor是负责接收任务,并启动和停止工作进程以执行任务的。那么Nimbus和Supervisors之间,具体是怎么协同的呢?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

如果所有数据和信息均存储在Master Node上,Master Node故障后,会导致整个集群信息丢失,因此引入了ZooKeeper集群来加强可靠性。为此Master Node与Worker Node之间的交互通过ZooKeeper完成,由于Nimbus 和 Supervisors是Master Node和Worker Node之间负责交互的进程,因此Nimbus和Supervisors之间的所有协调都是通过ZooKeeper集群完成的,比如Nimbus会将任务的分配情况或信息发送给ZooKeeper集群,然后Supervisors向ZooKeeper集群获取任务,并启动工作进程以执行任务。

当Supervisor接收到分配的任务后,会启动工作节点的工作进程(Worker)去执行任务。我们知道,一个计算任务可以分成任务数据的读取以及任务执行两部分。Worker提供了两个组件Spout和Bolt,分别进行数据读取和任务执行。

在详细介绍Worker组件之前,我首先介绍一下Storm的核心抽象:数据流。数据流是一个无界序列,是在分布式环境中并行创建、处理的一组元组(tuple)。数据流可以由一种能够表述数据流中元组的域(fields)的模式来定义。

Storm为进行数据流转换提供了基本组件Spout和Bolt。 Spout和Bolt有用户自定义的接口,用于运行特定应用程序的逻辑。如下图所示,Storm上运行的计算拓扑其实是由一系列Spout 和 Bolt 组成的有向无环图,这个有向无环图代表了计算逻辑。

备注:

接下来,我们看看Spout和Bolt的含义吧。

  • Spout用于接收源数据。通常情况下,Spout 会从一个外部的数据源读取数据元组,然后将它们发送到拓扑中。例如,Spout从Twitter API读取推文并将其发布到拓扑中。
  • Bolt负责处理输入的数据流,比如数据过滤(filtering)、函数处理(functions)、聚合(aggregations)、联结(joins)、数据库交互等。数据处理后可能输出新的流作为下一个Bolt的输入。每个Bolt往往只具备单一的计算逻辑。当我们执行简单的数据流转换时,比如仅进行数据过滤,则通常一个 Bolt 可以实现;而复杂的数据流转换通常需要使用多个 Bolt 并通过多个步骤完成,比如在神经网络中,对原始数据进行特征转换,需要经过数据过滤、清洗、聚类、正则化等操作。

知识扩展:流计算和批量计算的区别是什么?

MapReduce可以说是一种批量计算,与我们今天介绍的用于实时数据处理的流计算,是什么关系呢?

虽然流计算和批量计算属于两种不同的计算模式,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只是适用于不同的计算场景。

在流计算中,数据具有时效性,因此在5G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的驱动下,专注于实时处理的流计算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关注。流计算的低延时、易扩展等性能非常适用于对时延要求高的终端应用(比如直播中音视频的处理等),从而极大提高用户的服务体验。而批量计算适用于对时延要求低的任务。

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根据计算要求,选择不同的计算模式。我将这两种计算模式的特点,总结为了一张表格,以帮助你理解、记忆,以及选择适合自己业务场景的计算模式。

总结

今天,我与你介绍了分布式计算模式中的流计算。流数据的价值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降低,“时间就是金钱”在流计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就要求流计算框架必须是低延迟、可扩展、高可靠的。

在介绍流计算的工作原理时,我首先通过一个流程图,与你介绍了它的3个步骤,即提交流式计算作业、加载流式数据进行流计算和持续输出计算结果。

然后,我以流计算开源框架中的Storm为例,与你讲述了Storm的核心组件以及通过Spout和Bolt构建有向无环图代表流计算逻辑,以实现流计算,以加深你对流计算原理的理解。

最后,我再通过一张思维导图来归纳一下今天的核心知识点吧。

思考题

离线计算和批量计算,实时计算和流式计算是等价的吗?你能和我说说你做出判断的原因吗?

我是聂鹏程,感谢你的收听,欢迎你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分享你的观点,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阅读。我们下期再会!

参考资料

https://learn.lianglianglee.com/%e4%b8%93%e6%a0%8f/%e5%88%86%e5%b8%83%e5%bc%8f%e6%8a%80%e6%9c%af%e5%8e%9f%e7%90%86%e4%b8%8e%e7%ae%97%e6%b3%95%e8%a7%a3%e6%9e%90/16%20%e5%88%86%e5%b8%83%e5%bc%8f%e8%ae%a1%e7%ae%97%e6%a8%a1%e5%bc%8f%e4%b9%8bStream%ef%bc%9a%e4%b8%80%e9%97%a8%e8%83%8c%e9%94%85%e7%9a%84%e8%89%ba%e6%9c%af.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