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语 我想聊的一些与技术无关的话 整个对话过程中,玉伯提到了一些他读过的书,比如《被讨厌的勇气》《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亚马逊逆向工作法》《大教堂与集市》《微习惯》《为什么是毛泽东》《邓小平传》《哈佛幸福公开课》《学会提问》等等,面临难题的时候,往往可以从书中寻找答案。

最后一次采访的话题与技术、产品、管理无关,而是聊了聊他的个人兴趣,为什么对佛学和哲学感兴趣,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内心的追求、心中的自留地。

以下为玉伯的自述:

你好,我是玉伯。

今天想跟你聊聊有关个人兴趣的私人话题。我为什么对佛学、哲学感兴趣,一个原因是学物理的人特别容易空虚,另一个原因是我现在做产品、做管理,总说要懂人性。当我在管理中遇到问题,去书中求解时,很多管理学书籍都会导向心理学和哲学。

哲学学习之旅

哲学的书籍我平常看得很杂,不太成体系,如果你想做基础了解,推荐你看《西方哲学史》。最近让我触动挺大的是康德的书《纯粹理性批判》,特别难懂,初看这个书名以为他要批判什么,读完发现原来我连书名都误解了,他所说的批判更多是对“纯粹理性”的考察和思辨。

在接触哲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好玩的是,发现哲学和科学、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发展过程中有一条线是: 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发展到理性唯物主义;再到以贝克莱等人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然后再到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唯心主义,最后才是我们熟知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就是我见即我得,看见的就是真实存在的。但很快会发现,我们看见的,只是物体的影像,并不是物体本身,只是大家在心里默默将物体和影像划等号了。理性唯物主义的一个认知,就是指出我们看到的是影像,同时认为影像等于实物。这两个阶段都比较好理解。

再往下就到了理性唯心主义。有个很牛的哲学家,叫贝克莱。他提出,人看见的是影像,而影像不是实物,无法证明影像是实物,那么我看见的其实只是心里感受到的,也就是“我心即世界”。贝克莱甚至说,我看到的跟你看到的可能不一样,大家以为看到的东西一样,只是语言沟通的结果。贝克莱的言论,很快遭到科学界、哲学界一堆人的挑战:既然你说“我心即世界”,那为什么鱼不能在天上飞、鸟不能在水里游?如果“我心即世界”的话,应该说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理论上有些鱼会在天上飞,有些鸟会在水里游,为什么所有人哪怕通过语言沟通,最后都是说鸟在天上飞,鱼在水里游,这是怎么回事呢?所以“我心即世界”是不对的。当时哲学家们的讨论思辨很有意思,充满了思考的乐趣。

真正把这个问题解决掉的是康德,康德有一个假说:实物跟影像其实跟认知有关系。康德开始研究人的认知,把人的认知分成:感性、理性、知性。

感性一定程度上跟佛学里面的六根六入是一样的,眼﹑耳﹑鼻﹑舌﹑身﹑意,五官感受就是感知。如果把人比喻成一个电脑,感知就是输入。造物主就是这么造的,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外界的输入只有这六个通道。这叫感性。

理性是什么?理性就是人类特有的,比如说人类能总结出勾股定律,康德觉得只有人类才会从万物里总结出规律,且把规律用一个纯理性的方式提炼表达出来。我们观察狮子捕猎时,它们不知道勾三股四弦五,但是狮子知道捕猎时斜线是最短路径,动物有本能,有感知能力,但是动物没有理性,总结不出数学公式。是人类独有的理性,成就了数学、科学。数学并不是科学,数学就是一套游戏。数学的底层是一些基本假设,基于这些假设,纯理性推导出整个体系,一些科学定律也是纯理性。康德会很强调理性和感性是分开的,是有着巨大不同的。

康德最大的创新,是提出人有知性。知性是什么呢?康德提出一个概念叫“先验统觉”。就是每个人的知性都来自个体的遗传。按照康德的说法,上帝就是这么创造你的,怎么来的你别问,每个人都有一套先验统觉的东西。这个先验统觉按我们现在的话,就如一个笔记本电脑,它的操作系统就是先验统觉。感性就是用感知给你输入,理性就是你这个 OS 还有一些产生智慧的能力,相当于算法或模型。

康德的观点是,人不是一张白纸,因为有先验统觉,所以我看见的鱼跟你看见的鱼是一样的,这是操作系统决定的。然后你想再去问 WHY,请不要问,康德不会回答这个问题,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先划定范围,对我们可知的领域进行论证。这叫理性唯心主义,或者叫先验唯心主义。

研究过哲学这一条线后,再来对照心理学。心理学我看过三个人的著作: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弗洛伊德的经典著作是《梦的解析》,阿德勒最近些年比较火,《被讨厌的勇气》总结了阿德勒的思想,很符合当前这个时代。

我最近在看荣格,他有本书叫《The Red Book》(《红书》),看着像圣经一样。我在研究康德的时候发现这里面有关联性,甚至从荣格心理学里面可以找到康德说的“先验统觉”是什么东西。荣格的核心理念是“人是群体的产物”。弗洛伊德说人是过去决定的,阿德勒说人是由未来决定的,荣格的观点是人不是由过去决定的,也不是由未来决定的,人是由人类这个物种决定的,或者说人是由群体环境决定的。

在荣格的语境里有一个东西,叫做集体潜意识。我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不就是先验统觉嘛。很多时候群体或者这个社会在往前发展,甚至说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产生冲突,我们以为不受影响,但实际上只要你生在中国你就是中国人。按集体潜意识说法,你的基因就是中国人的。

在看这些书时,觉得挺有意思的,会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点可以串成线、连成面,这个过程很好玩。最近重读张小龙的《微信背后的产品观》,第一篇就讲到“人是环境的反应器”,我认为整本书最重要的就是这一句话。这句话其实就是来自先验统觉和集体潜意识的思想。

研究哲学就是研究人本身,很多对人生的体验,都会被哲学串起来。

我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我是物理专业的,学物理的人一般特别容易空虚。为什么这么说呢?从科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会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休谟把科学的根基给挖了,康德则给科学封上了天花板。

所谓休谟挖了科学的根基,是因为科学背后都是基本假设。比如说光速不可超越,比如说解析几何里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些都是公理,公理就是假设。这些基本假设怎么来的?无论是数学还是科学,最基本的方法只有归纳法和演绎法。但休谟说,哪怕发生了一万次都是对的,但是第一万零一次可能是错的,所以归纳法就是不靠谱的。而演绎的基础是归纳,所以只要把归纳法一否定,就等于把整个科学大厦的根基给动摇了。

再说康德,康德除了提出“先验统觉”很厉害之外,他还提出一个不可知论,康德一方面在反对贝克莱,一方面也认可贝克莱。康德非常认可影像和实物是两件事,但这中间是无法证明的,这就是不可知论。因为不可知论的存在,意味着科学无论多么发达,以我们渺小人类的大脑是永远无法认知宇宙的真理或者宇宙全貌的。康德通过不可知论,给科学扣上了天花板。

在研究这些理论的过程中,我发现无论是科学、数学还是社会学,最终都会基于一些假设出发,假设是一切的起点。不同民族或者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往往也是因为各自的基础假设不一样。数学领域有基本假设,物理学里也有基本假设。回到社会学领域,要回答人活着的意义,首先得研究人类社会的基本假设是什么呢?

我深信一个词叫意义共同体,当我们问人生的意义在哪,就要先回答意义是什么,只要有一群人认为一件事有意义,它就有意义,意义就在于寻找共同体的过程中。

比如说回到中华民族,要去研究中华民族底层假设是什么。我在看一些书,目前理解还非常粗浅。比如说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他对华夏民族的民族性是有研究的。他研究的是历史,但是现在我们在快速往前发展,可能民族的秉性、根性也在发生变化,我觉得这些根性的东西跟刚才说的基本假设有很大关系,这些根性里面,内植了一个群体的意义追求。我们活在当下,但意义往往是被历史中的群体的根性所决定的。

我有跟大学里的一些老师交流,然后我发现我现在研究的这些东西,在学术派里是习以为常的,我以为发现了新大陆,原来只是人家不屑于讨论的话题。学术派现在在讨论啥呢?比如说北大哲学系有个教授他目前研究的话题,叫做《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我觉得有点偏科学,科学其实本身不追求真理,科学追求实用。社会学里,会进一步思考,到底应该去研究一个什么样的课题,反过来能对这个社会产生影响,或者是引起新的讨论或变革?

曾和大学一位老师探讨,期待中国是不是有机会出现新的文艺复兴。如果会出现,那是会在江浙出现,还是在北京出现,会在什么地方呢?如果出现文艺复兴,该怎么去点火,怎么去推动其发生。我非常喜欢这样的话题讨论,我也挺期待有生之年,能见到新的文艺复兴出现。

中国很多伟大思想家或者是哲学家都诞生在两种年代,一个是兵荒马乱的年代,比如春秋战国,还有一种年代是和平了一段时间,开始遇到困顿的时候。我觉得目前整个世界有点处于群体精神困顿的时代,在这个阶段是有可能出现文艺复兴的。

我们看中国近代史,去看新中国成立的艰难,毛泽东、周恩来他们就是生活在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周恩来有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看到这句话,可能没什么体感,觉得很空很大,但在当年,为中华之崛起真的是周恩来、毛泽东他们天天想的事情。我们现在呢?

文艺复兴是重新燃起整个社会的意义感,这个意义肯定也是多元化的,无论是老年人、中年人、年轻一代,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意义感。

语雀的意义共同体

最后围绕意义共同体我还想聊一个话题,是关于语雀的,我很少对外说。语雀长远畅想的,是构建多元化的意义共同体。语雀现在的数字花园概念,是指在线上,大家可以把自己所思所想沉淀成知识库,能够展现给别人看,这过程中有朋友认可,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意义共同体。

比如说公众号,也是建立最小意义共同体的通道。比如说像脉脉工作圈里的匿名吐槽,这也是一个小的意义共同体。

回到语雀,当下聚焦做线上工具,尝试通过数字花园,让大家能够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共同体。更长远来看,可能 5-10 年以后,语雀真正想做的,可能是从线上能走向线下的意义共同体。现在互联网上的戾气很重,粉丝这个词感觉都是对用户的嘲讽。语雀真正想做的,是让人与人之间有更良好的互动,能彼此构建意义共同体。

这可能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改变人生轨迹。我喜欢创作,喜欢古典文学,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在读大学的时候加入过两个社团,一个是古典文学社,还有一个是红楼梦社团。包括现在到蚂蚁,仍然有参加过一些社团,我内心感觉到社团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哪怕这个社团只是你人生一个阶段,可能只是一段时间你参与过,但实际上在这个环境里交的一些朋友,你们之间一些探讨的话题,已经在改变你。

中国社会如果有一些很好的线下意义共同体产品,能够让人与人的关系发生改变,那也许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到这里,整个专栏就正式结束了,和你说声再见。感谢你坚持到现在,也欢迎你继续参与讨论,共同进步。

参考资料

https://learn.lianglianglee.com/%e4%b8%93%e6%a0%8f/%e8%b6%85%e7%ba%a7%e8%ae%bf%e8%b0%88%ef%bc%9a%e5%af%b9%e8%af%9d%e7%8e%89%e4%bc%af/%e7%bb%93%e6%9d%9f%e8%af%ad%20%e6%88%91%e6%83%b3%e8%81%8a%e7%9a%84%e4%b8%80%e4%ba%9b%e4%b8%8e%e6%8a%80%e6%9c%af%e6%97%a0%e5%85%b3%e7%9a%84%e8%af%9d.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