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一次关于“沟通反馈”主题内容的复盘 你好,我是郑晔,恭喜你,又完成了一个模块的学习。

在“沟通反馈”这个模块中,我与你探讨了与人打交道的一些方法,只不过,这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谈话技巧。而是希望你能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主动与真实世界进行沟通,获取反馈,让自己对信息的编解码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重点复习

在这个模块中,我们学习到了一些最佳实践。

  • 看板

  • 一种来自精益生产的可视化实践。
  • 按阶段将任务放置其中。
  • 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
  • 持续集成

  • 做好持续集成的关键是,快速反馈。
  • 本地检查通过之后再提交。
  • 找到有效的反馈方式,比如:CI 监视器。
  • 持续集成的纪律。

  • 只有 CI 服务器处于绿色的状态才能提交代码。
  • CI 服务器一旦检查出错,要立即修复。
  • 回顾会议

  • 软件团队复盘的一种实践。
  • 枚举关注点,选出重点,深入讨论,列出行动项,找到负责人。
  • 5个为什么

  • 又一个来自丰田的实践。
  • 沿着一条主线追问多个问题。

在这个模块中,我们还了解一些重要的思路,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 用信息论理解沟通反馈
  • 写代码的进阶路径

  • 编写可以运行的代码。
  • 编写符合代码规范的代码。
  • 编写人可以理解的代码。
  • 用业务语言写代码。
  • 会议是一种重量级的沟通方式

  • 减少参会人数。
  • 找人面对面沟通。
  • 聆听用户声音

  • 能做自己用户,做自己的用户。
  • 能接近用户,接近用户。
  • 没有用户,创造用户。
  • Fail Fast

  • 一种编写代码的原则。
  • 出现问题尽早报错。
  • 金字塔原理

  • 从中心论点,到分论点,再到论据。

实战指南

在“沟通反馈”的模块,我也将每篇内容浓缩为一句实战指南,现在一起回顾一下。

额外收获

在这个模块的最后,针对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我也进行了回答,帮你梳理出一个思路,更好地理解学到的内容:

  • 持续集成是一条主线,可以将诸多实践贯穿起来。

  • 从持续集成到稳定的开发分支,到频繁提交,足够小的任务,到任务分解。
  • 从持续集成到可检查,到测试防护网,到测试覆盖率,到单元测试,到可测试代码,到软件设计。
  • 安全性检查,是回顾会议的前提条件。
  • 在信息获取上,国内外程序员差别不大,开拓视野,改善工作习惯,是国内程序员亟需提高的。

——《答疑解惑-持续集成,一条贯穿诸多实践的主线

留言精选

在讲到定期复盘,找准问题根因时,西西弗与卡夫卡 同学提到: 关于复盘,孙陶然曾经说过,如果他有所成就,一半要归功于复盘。他提出了几个步骤供大家参考。首先,先对比实际结果和起初所定目标之间有什么差距。其次,情景再现,回顾项目的几个阶段。然后,对每个阶段进行得失分析,找出问题原因。最后,总结规律,化作自己的技能沉淀,再次遇到时可以规避。

我再补充一点,复盘资料应该记录到知识库,无论新来的或是接手的人,都能从中获益,从而提升组织的能力。另外,好的复盘需要有坦诚的文化氛围,不然有可能变成互相指责甩锅,就失去了意义。

另外,西西弗与卡夫卡 同学还分享了提升开会效率的方法:

其他一些提升开会效率的方法,比如会前每个人要先做准备,把观点写下来,然后发给主持人。再比如六顶思考帽,大家按相近的思考角度讨论,而不是我说一趴,你说另一趴。还有,主持人控制这轮谁能发言,控制每个人的时长。方法很多,但实际上总有人破坏规则,特别是当这个人是老板…

在用信息论来讨论沟通反馈问题时,毅 同学将知识点融会贯通,提出了自己的心得:

不同角色间的沟通:克服上下文差异,分段解码,理解偏差早发现早反馈。相同角色间的沟通,信号相同,解码能力因人而异,要有一个主导的人,控制沟通广度与深度,抓主线适可而止,此时结合任务分解,反向沙盘推演。

关于如何做好复盘,like_jun 同学提到:

要让团队认识到复盘的重要性。- 让每个人都深入思考项目运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才能做好复盘。

在讲到通过金字塔原理进行知识输出时,Y024 同学丰富了金字塔原理的基本原则,具体如下:

金字塔原理的四个基本原则:“结论先行”(一次表达只支持一个思想,且出现在开头)、“以上统下”(任一层次上的思想都必须是其下一层思想的总结概括)、“归类分组”(每组中的思想都必须属于同一范畴)和“逻辑递进”(每组中的思想都必须按照逻辑顺序排列)。

前面两个特点是纵向结构之间的特点,后面两个特点则是横向结构之间的特点。以上内容收集整理自李忠秋老师的《结构思考力》,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

另外,对于会议,Y024 同学也提出了他团队正在进行的摸索和尝试:

1.沟通的指导原则之一就是在同步沟通的时候(比如开会),人越少越好。而在异步沟通的时候(比如E-mail),涉及的听众越多越好。

2.关于开会分享下我们正在摸索的。- (a)每个会开始前,会议发起人在石墨文档上以“会议记录”模版(我们持续形成自己的模版)新建一个纪要:说明议程、及讨论内容等前提内容并提前告知与会人员。会议过程中在同一个石墨文档上做纪要,保证纪要可以收集全所有的笔记和行动计划。如果是关联会议,则使用上次相关的石墨文档进行追加内容(保持事件连贯性、完整性)。- (b)半小时的会议设置为 25 分钟,一小时的会议设置成 50 分钟,留有冗余量应付需要换地方等临时情况,保证所有的会议不会有成员迟到的现象。

对于领域驱动设计,小浩子 同学提到了要特别关注可变项和不变项的分离:

领域驱动设计确实是写出合适的代码结构的一项训练,程序员会不由自主地按照自己的习惯,也就是按照计算机运行逻辑去设计代码,这样的代码很容易陷入难以维护的坑。在开始动手写代码之前跟用户交流清楚,理解设计的概念、流程、使用场景、特殊情况,这些都很重要。另外我特别关注的一点是可变项和不变项的分离,因为我们的业务场景对可扩展性要求很高。

经验越丰富的程序员,越能体会到“走进客户”的重要性,关于这一点,David Mao 同学提到:

我做了好多年的软件测试,前几年和销售一起去谈客户,才深深地体会到客户声音的重要性。客户关注的才是真需求,产品经理和开发想出来的很多是伪需求,很多不是客户想要的功能。

感谢同学们的精彩留言。在下一个模块中,我将为你分享“自动化”这个原则的具体应用。

感谢阅读,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也欢迎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

参考资料

https://learn.lianglianglee.com/%e4%b8%93%e6%a0%8f/10x%e7%a8%8b%e5%ba%8f%e5%91%98%e5%b7%a5%e4%bd%9c%e6%b3%95/%e5%88%92%e9%87%8d%e7%82%b9%20%e4%b8%80%e6%ac%a1%e5%85%b3%e4%ba%8e%e2%80%9c%e6%b2%9f%e9%80%9a%e5%8f%8d%e9%a6%88%e2%80%9d%e4%b8%bb%e9%a2%98%e5%86%85%e5%ae%b9%e7%9a%84%e5%a4%8d%e7%9b%98.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