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语言理论系列
Programming language theory 编程语言理论-01-overview 概览
Programming language theory 编程语言理论-02-求值策略 Evaluation strategy
Programming language theory 编程语言理论-03-及早求值(英语:Eager evaluation)又译热切求值,也被称为贪婪求值(Greedy evaluation)
Programming language theory 编程语言理论-03-惰性求值 Lazy Evaluation
Programming language theory 编程语言理论-04-组合子逻辑
Programming language theory 编程语言理论-05-curring 柯里化
Programming language theory 编程语言理论-06-λ演算(英语:lambda calculus,λ-calculus)
λ演算
λ演算(英语:lambda calculus,λ-calculus)是一套从数学逻辑中发展,以变量绑定和替换的规则,来研究函数如何抽象化定义、函数如何被应用以及递归的形式系统。它由数学家阿隆佐·邱奇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发表。
lambda演算作为一种广泛用途的计算模型,可以清晰地定义什么是一个可计算函数,而任何可计算函数都能以这种形式表达和求值,它能模拟单一磁带图灵机的计算过程;尽管如此,lambda演算强调的是变换规则的运用,而非实现它们的具体机器。
lambda演算可比拟是最根本的编程语言,它包括了一条变换规则(变量替换)和一条将函数抽象化定义的方式。
因此普遍公认是一种更接近软件而非硬件的方式。对函数式编程语言造成很大影响,比如Lisp、ML语言和Haskell语言。在1936年邱奇利用λ演算给出了对于判定性问题(Entscheidungsproblem)的否定:关于两个lambda表达式是否等价的命题,无法由一个“通用的算法”判断,这是不可判定性能够证明的头一个问题,甚至还在停机问题之先。
lambda演算包括了建构lambda项,和对lambda项执行归约的操作。在最简单的lambda演算中,只使用以下的规则来建构lambda项:
语法 | 名称 | 描述 |
---|---|---|
x | 变量 | 用字符或字符串来表示参数或者数学上的值或者表示逻辑上的值 |
(λx.M) | 抽象化 | 一个完整的函数定义(M是一个 lambda 项),在表达式中的 x 都会绑定为变量 x。 |
(M N) | 应用 | 将函数M作用于参数N。 M 和 N 是 lambda 项。 |
产生了诸如:(λx.λy.(λz.(λx.zx)(λy.zy))(x y))的表达式。如果表达式是明确而没有歧义的,则括号可以省略。
对于某些应用,其中可能包括了逻辑和数学的常量以及相关操作。
本文讨论的是邱奇的“无类型lambda演算”,此后,已经研究出来了一些有类型lambda演算。
解释与应用
λ演算是图灵完备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可以用于模拟任何图灵机的通用模型。
[1] λ也被用在λ表达式和λ项中,用来表示将一个变量绑定在一个函数上。
λ演算可以是有类型或者无类型的,在有类型λ演算中(上文所述是无类型的),函数只能在参数类型和输入类型符合时被应用。有类型λ演算比无类型λ演算要弱——后者是这个条目的主要部分——因为有类型的λ运算能表达的比无类型λ演算少;与此同时,前者使得更多定理能被证明。例如,在简单类型λ演算中,运算总是能够停止,然而无类型λ演算中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停机问题)。目前有许多种有类型λ演算的一个原因是它们被期望能做到更多(做到某些以前的有类型λ演算做不到的)的同时又希望能用以证明更多定理。
λ演算在数学、哲学[2]、语言学[3][4]和计算机科学[5]中都有许多应用。它在编程语言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函数式编程实现了λ演算支持。λ演算在范畴论中也是一个研究热点。
历史
作为对数学基础研究的一部分,数学家阿隆佐·邱奇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λ演算。[7][8] 但最初的λ演算系统被证明是逻辑上不自洽的——在1935年斯蒂芬·科尔·克莱尼和J. B. Rosser举出了Kleene-Rosser悖论。[9][10]
随后,在1936年邱奇把那个版本的关于计算的部分抽出独立发表—现在这被称为无类型λ演算。[11] 在1940年,他创立了一个计算能力更弱但是逻辑上自洽的系统,这被称为简单类型λ演算。[12]
直到1960年,λ演算与编程语言的关系被确立了;在这之前它只是一个范式。由于理查德·蒙塔古和其他语言学家将λ演算应用于自然语言语法的研究,λ演算已经开始在语言学[13]和计算机科学学界拥有一席之地。[14]
至于为何邱奇选择λ作为符号,连他本人的解释也互相矛盾:最初是在1964年的一封信中,他明确解释称这是来源于《数学原理》一书中的类抽象符号(脱字符),为了方便阅读,他首先将其换成逻辑与符号( ∧ )作为区分,然后又改成形状类似的λ。他在1984年又重申了这一点,但再后来他又表示选择λ纯粹是偶然[15]。
参考资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E%9B%E6%BC%94%E7%AE%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