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
如果公司已经有一个 cmdb 系统,但是苟延残喘,也不好直接去掉。让你新建一个更好的平台,你会采取怎么方案逐步取代,为什么?
非常现实也非常常见的场景 —— 老旧 CMDB 停滞、弃之可惜、留之阻碍推进。
把新平台平滑替换旧平台,要既稳又快,
核心思路是:并存 → 同步 → 渐进切换(strangler / façade)→ 收割。
下面给出一套可直接落地、工程化、降低风险的逐步替代方案(含技术手段、组织配套、度量指标与回滚策略),并说明为什么每一步要这样做。
核心原则(先说为什么)
- 最小风险原则:任何一次变动都不能中断消费方业务(监控、发布、告警等)。
- 逐步验证原则:先小范围验证功能和数据一致性,再扩大范围。
- 双向可控同步:新旧系统数据要能双向对齐直到完全迁移。
- 最短可回退路径:每步都可快速回滚到旧系统状态。
- 责任与可观测:清晰 owner、可观测的 KPI(一致率、延迟、错误率)。
高层迁移策略概览(一句话)
采用 “脖子树(Strangler Fig)+ 同步层(Adapter / Canonical Model)+ 事件驱动” 的渐进迁移:逐个消费者/功能模块切到新平台,直到旧系统无消费者后退役。
详细分步方案(可操作)
阶段 0 — 评估与准备(先干这块再动手)
要做的事(交付件):
- 列出所有依赖 CMDB 的上下游系统(监控、告警、发布、ITSM、自动化、财务…),并记录调用方式(API、DB查询、导出表、手工报表)。
- 统计旧 CMDB 的核心数据模型(CI 类型、字段、关系),并识别差异。
- 识别关键 SLA(哪些接口必须 100% 可用、哪些可容忍延迟/失一致)。
- 确定团队和负责人(数据所有者、迁移 owner、回滚 owner、监控 owner)。
- 定义Key Success Metrics(例:CI 一致率 >= 99%,查询延迟 < X,错误率 < Y,消费方切换成功率)。
为什么:全面摸清上下游和数据模型是降低未知风险的根本。
阶段 1 — 设计中间层(Canonical Model + Adapter)
要做的事:
- 设计统一语义模型(Canonical CI Model):把旧 CMDB 和新 CMDB 的字段/关系映射到统一模型(包含字段映射表、转换规则、数据质量规则)。
-
构建 同步适配层(Adapter / Integration Layer):
- 从旧 CMDB 拉数据并转换为 canonical model(ETL / CDC)。
- 从新 CMDB 同步数据到 canonical model(或反向)。
- 暴露统一 API(REST/GraphQL)给消费方,API 背后可配置读写路由(指向旧/新)。
- 用事件总线(Kafka / MQ / EventGrid)做变更事件的可靠传递,支持幂等消费与重放。
为什么:中间层把语义差异隔离开,消费方只对统一接口编程,大幅降低改动面;事件总线保证变更可追溯、可重放。
阶段 2 — 被动同步验证(Shadow Sync / Read-through)
要做的事:
-
实现单向 Shadow 写或读透:
- Shadow Write(双写):当上游系统发生变更,写入旧 CMDB 的同时写入新 CMDB(或写入中间层),先不切消费方;或者
- Read-through(读优先旧):消费方读请求仍指向旧系统,但中间层在后台用相同请求去新系统做对比校验。
- 开启一致性比对与报表:定期对比旧/新 CI 数据差异(字段级、关系级),量化差异并生成修复清单。
- 修复数据差异:自动修复(若有确定规则)或人工审核修复。
为什么:双写/读透能让新系统在真实业务数据与负载下“热身”,并暴露模型/逻辑缺陷。
阶段 3 — 小流量试点切换(Canary / Consumer-by-Consumer)
要做的事:
- 选择非关键或低风险的消费方(例如内部工具、报表)作为首批迁移对象。
- 将这些消费者的 API 指向中间层并在中间层中把流量路由到新系统(canary)。
- 监控关键指标:响应正确性、一致率、延迟、错误率、用户反馈。
- 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更多业务线)。
技术手段:
- 使用feature flags / routing rules 在 API 层控制哪些消费者读新或读旧。
- 对重要读接口使用 灰度比例切换(先 1% 请求到新系统,观察后逐渐放大)。
为什么:按消费者逐个切换风险最小,问题能被局部快速回滚。
阶段 4 — 关键路径切换(All-read, then All-write)
要做的事:
- 在确认大部分消费者稳定后,进行“读切换”:统一将读请求切到新平台(仍保留旧平台作为写或事件源,或开启双写直到验证完毕)。
- 再次监控和修复。
- 当读写都稳定后,切换写流量(旧系统停止写入,所有变更写入新平台),同时把旧平台变更事件完全迁移到新平台同步逻辑。
为什么:先把读流量切换能验证查询性能和拓扑语义,随后切写才能完成最终一致性。
阶段 5 — 回收与退役(退化旧系统)
要做的事:
-
确认无消费者并验证数据一致后,执行旧 CMDB 退役流程:
- 关闭写接口并保留历史备份只读(满足审计要求)。
- 迁移历史变更记录 / 审计日志到归档系统(或导出到数据仓库)。
- 卸载运维依赖、停掉 Agent/任务、清理 DNS/路由、关停服务。
-
保留一段时间的“查询兼容层”(如果有需要保留旧 API 适配器),方便极少数历史系统继续读取。
为什么:退役必须合规(审计、备份),同时给业务方缓冲期。
关键技术实现细节(更落地的指引)
-
Canonical Model 映射表
- 每个 CI type 做字段映射表(旧字段 → 新字段 → 转换函数),记录必填/可选/默认值、来源优先级。
- 维护在代码库或配置中心,支持动态变更与版本化。
-
Change Data Capture(CDC)
- 若旧 CMDB 有数据库或支持变更日志,使用 CDC(Debezium、数据库 binlog)把变更写成事件入队,保证增量稳定同步。
- 若无 CDC,则靠定期全量快照 + 差分比对。
-
幂等与冲突解决
- 事件必须幂等(idempotent key),同步器要能自动解决冲突(时间戳优先、数据主权规则)。
-
双写策略注意事项
- 双写容易产生不一致,必须先实现幂等写 + 回放机制 + 原子确认。
- 推荐中间层做“单事务确认”并在失败时回滚或标记待补偿。
-
读路由与网关
- 所有消费方流量建议通过 API Gateway / Proxy(可控制路由)访问 CMDB。这样可透明切换读写目标。
- Gateway 层记录每次请求来源、路由目标,便于问题定位和回滚。
-
对外兼容 Adapter
- 对旧系统暴露的 API 一律写 Adapter 层(Facade),Adapter 内部可以同时调用旧/new。便于逐步下线旧 API。
-
数据质量监控
- 建立自动化健康仪表盘:一致率、差异量、最新更新时间、孤儿 CI 数量、错误事件计数。
- 设定阈值告警,一旦跨阈触发自动降级或回滚。
组织与流程配套(不可忽视)
- 迁移委员会:跨部门小组(平台/监控/安全/网络/业务),定期决策 cutover 时间和策略。
- 变更窗口与沟通计划:任何关键切换需提前通告、准备回滚。
- 迁移演练(Runbook):为每个切换场景写好 playbook(切换步骤、验证项、回滚步骤、联系人)。
- 灰度与回滚演练:先在 sandbox 做完整演练再到 production。
- 培训与文档:对消费方做 API/行为变更培训、更新 SLO 文档。
风险与缓解(必须写清楚)
- 风险:数据不一致导致上游业务错误。 缓解:双向校验、阈值告警、回滚开关、手动修复流程。
- 风险:双写导致性能下降。 缓解:异步写、批处理、后端队列削峰。
- 风险:旧系统与新系统模型深度不匹配(业务语义差异)。 缓解:先做 canonical layer 抽象并补齐语义缺口,必要时用补偿逻辑。
- 风险:变更窗口沟通失败,业务方被动。 缓解:迁移委员会+变更公告+多人 on-call。
成功判定指标(切换决策依据)
- 消费方级别:已迁移消费方中,错误率/异常率 ≈ 基线水平。
- 数据级别:字段级/关系级一致率达到预设阈值(如 99%+,按关键字段设置更高阈值)。
- 性能级别:查询延迟、吞吐量满足 SLO。
- 运维级别:可观测性达标(指标、日志、追踪),能在 15 分钟定位并回滚问题(根据公司 SLA 调整)。
回滚与紧急处理(必备 Runbook 概要)
- 触发条件:一致率低于阈值、关键业务报错率升高、关键监控链路告警。
-
回滚步骤(快速):
- 在 API Gateway 层把流量回路由到旧系统(instant)。
- 在中间层暂停写入新系统,切换为写旧或中断写并记录未同步事件。
- 启动数据补偿流程,记录差异并排查缘由。
- 事后:事故原因分析、补丁推送、流程改进、向迁移委员会汇报。
逐步替代的时间与里程碑建议(不写具体天数,仅阶段性)
- 里程碑 A:完成评估与 canonical model,搭好中间层(可读、可写)并完成 smoke tests。
- 里程碑 B:完成 shadow write / read-through 并实现自动一致性报表。
- 里程碑 C:完成首批消费者 canary 切换并稳定。
- 里程碑 D:完成全部关键消费者切换(读先后写),达到数据一致阈值。
- 里程碑 E:完成旧系统退役与历史数据归档。
为什么这套方案值得采用(总结)
- 可控:每一步都能回滚,风险边界清晰。
- 迭代快:先验证价值再扩展,避免一次性大改动失败。
- 兼容性强:中间层与 adapter 把旧系统依赖抽离,消费方改动最小。
- 可观测、可治理:一致性报表、阈值告警让迁移变得可测量。
- 支持智能化:迁移完成后,新平台就能承接 AIOps、RCA 等能力。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马上帮你:
- 生成一份迁移 Runbook 模板(含 API Gateway 路由示例、回滚命令、检查清单、监控仪表盘模板);
- 或者根据你现有旧 CMDB 的信息(API、数据模型、消费方清单)写出具体的 canonical model 映射表 + 同步策略实现草案(含伪代码与 DB/队列选型建议)。
你想先要哪个交付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