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架构

层级 名称 作用概述
🧱 L1 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 Layer) 提供算力、网络、存储等底层运行环境
⚙️ L2 基础服务层 / 技术中台(Foundation Services Layer) 构建主数据、统一能力、通用服务(UMS、CMDB、AMS等)
🧩 L3 业务中台层(Business Middle Platform) 抽象可复用的通用业务能力(流程、规则、消息、工单等)
🏢 L4 业务系统层(Business Applications Layer) 承载各业务域的具体系统(CRM、ERP、测试平台等)
📊 L5 数据与智能层(Data & Intelligence Layer) 数据汇聚、分析、决策、AI 驱动能力
🧠 L6 企业管理与战略层(Enterprise Strategy & Governance Layer) 战略规划、架构治理、安全与合规、标准体系

chat

个人开发者在 L1 层还有机会吗?

确实,这正是 当今个人开发者和中小团队 在技术选择上最现实的一道分界线。


🧱 一、你说得对:L1 层确实被「云化」吞并了

L1 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 Layer)原本包括:

  • 计算(物理机、虚拟机、容器)
  • 存储(块、对象、文件)
  • 网络(LB、防火墙、VPN、CDN)
  • 安全(密钥、防护、访问控制)

这些能力今天几乎都被:

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AWS、GCP、Azure + 各种托管型 K8s(EKS、ACK、GKE) 彻底“平台化”了。

换句话说:

✅ 这些能力 不再需要你重新造轮子; ❌ 但也意味着 你很难在这层构建竞争壁垒

所以确实:

L1 层对个人开发者而言,门槛极高、机会极少。


💡 二、但这不意味着「没机会」,而是机会 变了

虽然底层设施被云平台吞掉,但“被吞并”的同时,也意味着:

☁️ 他们把 基础能力以 API 的形式开放了出来

个人开发者真正的机会在:

➤ 「抽象和编排」而不是「构建和托管」

比如:

方向 例子 说明
多云抽象层 Terraform、Crossplane、Pulumi 将 AWS / GCP / 阿里云的资源用统一接口管理
自动化部署平台 Coolify、CapRover、Portainer、1Panel 封装 Docker/K8s,让开发者快速上线服务
边缘计算管理 fly.io、Cloudflare Workers、Tailscale 在边缘节点或 P2P 网络部署应用
云资源可视化 / 成本优化 Infracost、KubesCost、Spacelift 优化云成本、资源利用率
云安全与合规扫描 Open Policy Agent (OPA)、KICS 自动检测云配置风险
本地开发与云一致性 LocalStack、MinIO、Kind 模拟云资源或 K8s 集群的本地环境

这些产品其实都干的是同一件事:

「帮开发者站在云的上层再抽象一层」。

这正是个人开发者的黄金空间

  • 你不用比云厂商“更底层”;
  • 你只要比他们提供的“更好用、更贴近人”。

🚀 三、个人开发者在 L1 延伸的 3 个机会方向

1️⃣ 「上层即体验」

让云基础设施对非运维人群更友好

比如:

  • “一键部署”应用中心(自动配置服务器、域名、证书)
  • 基于 Git 推送自动上线的小型 PaaS(参考 fly.io / Railway)
  • 云开发环境(类似 CodeSandbox、Replit、自托管版)

👉 代表项目:

Coolify / Dokku / 1Panel / Piku / Koyeb


2️⃣ 「自动化即智能」

用 AI 驱动基础设施的配置、优化、监控

比如:

  • 通过自然语言生成 Terraform 脚本;
  • 自动检测 CPU、带宽、内存异常并给出扩缩容建议;
  • 结合 AIOps:预测系统异常或自动修复。

👉 代表思路:

“AI Infra Assistant”——把云平台的复杂性隐藏在 AI 助手后面。


3️⃣ 「整合即价值」

把多种 L1 服务整合成统一的 DevOps 工作流

比如:

  • Git Push → 自动触发容器构建 → 自动部署到多云环境 → 自动验证健康
  • 多云资源的统一成本、状态、可视化看板
  • Terraform + ChatOps + GitOps 的一体化操作台

👉 代表框架:

Pulumi + GitHub Actions + Grafana + ArgoCD 这类“整合层”其实比“云层”本身更贴近用户痛点。


🧭 四、总结一句话:

过去 现在
个人开发者:能自己搭一台服务器、配置网络、防火墙,就很厉害 云平台托管一切,个人开发者无需碰底层
“Infra” = 造轮子 “Infra” = 抽象轮子
竞争在算力 竞争在体验、自动化与智能化
重资源投入 重认知与整合能力

L1 层确实被云吃掉了,但云吃掉的是“建设机会”,留下的是“创新机会”。 💡 真正的空间在「云的上面」,而不是「云的下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