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架构

层级 名称 作用概述
🧱 L1 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 Layer) 提供算力、网络、存储等底层运行环境
⚙️ L2 基础服务层 / 技术中台(Foundation Services Layer) 构建主数据、统一能力、通用服务(UMS、CMDB、AMS等)
🧩 L3 业务中台层(Business Middle Platform) 抽象可复用的通用业务能力(流程、规则、消息、工单等)
🏢 L4 业务系统层(Business Applications Layer) 承载各业务域的具体系统(CRM、ERP、测试平台等)
📊 L5 数据与智能层(Data & Intelligence Layer) 数据汇聚、分析、决策、AI 驱动能力
🧠 L6 企业管理与战略层(Enterprise Strategy & Governance Layer) 战略规划、架构治理、安全与合规、标准体系

chat

是不是所有的大企业并不信任云平台?最后还是会走回自己搭建机房的这一条路?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深刻 👍。 确实,“云平台是否最终会被弃用、企业是否会回归自建机房”,这在业内已经争论了很多年。 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这件事:


🧩 一、现实现象:不是“回归”,而是“分层信任 + 云地混合”

大企业并不是“完全不信任云”,而是对不同层的“信任边界”非常清晰。 整体趋势其实是:

→ 从“上云” → “用云” → “控云” → “云地融合”。

也就是说,企业不会盲目依赖云厂商,但也不会完全放弃云带来的弹性、算力和生态。

我们可以看各层的分布:

架构层 企业典型选择 原因
L1 基础设施层(服务器、网络) ✅ 私有云 / 混合云 数据安全、可控性、成本可预测
L2 技术中台层(消息、存储、容器、监控等) ☁️ 私有 PaaS / 托管平台 一部分上云,一部分自研;比如 Kafka 用云托管版,但监控和日志自己管
L3 业务中台层(UMS、IAM、CMDB 等) 🏠 主要自建 涉及内部主数据、安全与业务核心逻辑,不希望依赖外部
L4 业务系统层 ☁️ SaaS + 自研混合 如 CRM 用 Salesforce,HR 用 Workday,但核心交易、风控系统自己掌控
L5 数据与智能层 ☁️ 混合 训练和分析多在云上,敏感数据留在本地;MLOps、Data Lake 会跨环境运行

🧭 二、为什么大企业不会完全信任云

1. 数据主权与安全

  • 政府、金融、能源、军工、医疗等行业,法律要求关键数据不得离境必须在本地可控环境保存
  • 他们担心云厂商可能:

    • 访问底层数据;
    • 因国际政治或法律风险被制裁;
    • 价格策略锁死(vendor lock-in)。

2. 可控性与风险容忍度

  • 一旦云厂商出现宕机(例如 AWS 东京区几小时宕机),企业核心系统就会中断。
  • 大企业更希望“风险在自己可控范围内”。

3. 成本控制

  • 上云初期便宜,但规模一旦扩大,云计算成本往往高于自建机房

    • 对比:固定资产投入 vs 云资源的 OPEX 模式。
    • 大企业资金实力强,更偏向“资本化投入+长期折旧”。

4. 架构自主与技术战略

  • 自建意味着:

    • 核心能力沉淀(比如运维体系、调度系统、监控链路);
    • 可扩展性更灵活(能按自己业务特性做优化)。

🏗️ 三、混合云 / 多云成为主流格局

未来不是“全云”或“全地”,而是:

混合云(Hybrid Cloud) + 多云(Multi-Cloud)共存

🔸 混合云(Hybrid Cloud)

  • 本地机房 + 云资源协同。
  • 示例:生产核心在本地,弹性测试和AI训练在云上。

🔸 多云(Multi-Cloud)

  • 不被一家厂商锁死。
  • 示例:数据在阿里云,计算在华为云,备份在本地。

🔸 云原生中间层

  • 像 Kubernetes、Service Mesh、Terraform 等, 成为企业“跨云统一控制层”。
  • 企业可以在云与地之间自由调度工作负载。

🧠 四、未来趋势:从“云依赖” → “云自治”

可以这样总结:

阶段 特征 企业心态
阶段1:上云 把一切都迁到云上 “云好香”
阶段2:用云 用云厂商的现成服务(PaaS、SaaS) “节省时间”
阶段3:控云 自己搭建云中间层(如容器平台) “要可控”
阶段4:云自治 跨云编排、策略调度、自动迁移 “要自由”

💬 结论总结

大企业不会回归“纯自建机房”,也不会完全信任“纯云平台”。 最终形态是:

「自建机房 + 云平台 + 云中间层」的混合自治体系。

这样既能:

  • 保证安全与合规;
  • 享受云的弹性与生态;
  • 又能掌控核心业务系统。

使用云平台之后,成本真实数据是如何的?目前中国企业,上云的真实比例又是如何的?

这是关于中国企业「上云比例」和「上云后成本情况」的整理,供你参考。数据有区域差异、行业差异,也要注意「上云」的定义(资源搬云、业务上云、深度用云)可能不同。


✅ 上云比例情况

  1. 根据 国家统计局 的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

    • 2023 年,中国规模以上企业中 约 37.6% 的企业应用了云计算技术。 (stats.gov.cn)
    • 这一比例说明“用云”已经进入不少企业,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 根据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等机构的调研:

    • 在 2021 年的一次论坛上提出:国内企业整体“上云率”仅约 30%。其中传统行业(工业、交通、能源)上云率更低,大约在 20%左右。 (yicai.com)
    • 2021 年《中国企业上云指数洞察报告》显示:民营企业上云率为 49.2%;国有企业约 33.7%。 (DFCFW PDF)
    • 政府目标方面:到 2027 年,中小企业上云率争取超过 40%。 (xinhuanet.com)
  3. 关于市场规模:

    • 中国 2023 年云服务市场规模约为 人民币 4,758 亿元,同比增长约 19.2%。 (DFCFW PDF)
    • 2022 年 IaaS 市场在中国占云计算服务收入约 75%。 (21经济网)

🔍 小结

  • 虽然“云计算用起来”越来越普遍,但真正大规模、深度用云的企业比例仍然不是非常高。
  • 行业、企业类型(民营 vs 国有)、地域差异明显。
  • 上云率30%~40%是一个常见范围,但目标在未来几年内要提升。

💡 上云后成本情况 &节省/挑战

  1. 上云能带来节省成本的潜力,例如:

    • 某知名快消企业通过 FinOps 实践,其“上线后每月云成本节省约 25%”。 (cloudchef.io)
    • 在一份专有云案例中,使用 阿里云 专有云后,某组织报告其扩容运维效率提升 98%,业务承载能力提升 220 倍。 (Intel)
    • 在 “资源上云”背景下,有报告指出企业在云资源使用中平均“浪费”约 32%。 (ibm.com)
  2. 成本挑战也不少:

    • 云模型下,成本从“固定资产投入”转为“按使用付费”,导致成本结构、预算模型、责任归属、监控方式都必须调整。 (help.aliyun.com)
    • 虽然弹性好、部署快,但如果资源使用率低、配置不合理,反而可能比自建更贵。
    • 在中国,有调研指出很多企业虽然“上了云”,但还处于“资源搬迁”阶段,而未进入“用云深度化”、业务迁移化阶段。 (huawei.com)

🔍 小结

  • 上云确实能够为企业带来成本节省、效率提升等好处,但前提是良好的使用、合理的配置、有效管理
  • 如果只是把现有系统“搬上云”而不优化,很可能达不到预期节省。
  • 成本节省的具体数字差异很大,受企业规模、行业、云使用深度、管理成熟度影响。

🎯 对个人开发者或中小企业的启示

  • 对于规模较小或开发者主导的场景,上云能够明显降低“起步门槛”(无需自建机房、无需大规模硬件采购)是优势。
  • 但也要意识到:成本节省不是“自动”的,优化能力、使用率、工具链、管控机制很关键。
  • 如果是资源较稳定、负载可预期的系统,有时“自建”(或混合)仍可能成本更优。
  • 在选择云服务时,除了“弹性”和“便利”外,应评估总拥有成本(TCO)、可控性、安全合规、长期运营成本。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找几份 中国企业上云后成本节省案例报告(比如行业:制造、零售、金融),我们可以一起看“真实节省了多少、有哪些关键因素”。要我帮你查找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