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大师与AI共舞,程序员为何却担心被 AI 替代?
导语
当柯洁在棋盘前与AlphaGo展开史诗对决时,人类顶尖棋手的眼泪折射出时代的剧变。
但吊诡的是,围棋职业未消亡反而因此出圈。而曾被视作"金饭碗"的程序员群体,今日却陷入被AI批量替代的恐慌。
老马最近一直在思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围棋大师与AI共舞
2017年,AlphaGo Zero以100:0战绩碾压前代AI时,围棋界没有哀鸿遍野,反而掀起了人机协作的进化狂潮。
职业棋手们将AI视为"超级陪练",在AI标注的"胜率曲线"中重构战略思维。
李世石退役时坦言:"现在每位棋手体内都流淌着AI的血液。"
"围棋棋盘361个交叉点,恰似人类在智能洪流中锚定的361个生存坐标——AI不是终结者,而是让千年智慧获得量子跃迁的星门。"
中日韩棋院数据显示,近五年职业棋手的平均段位提升1.7级,布局创新速度较AI时代前提升400%。
这印证了技术哲学家唐娜·哈拉维的断言:"我们从未真正人类过,人机纠缠才是智人的本来面目。"
程序员为何陷入"奥创陷阱"?
对比鲜明的是,GitHub Copilot已能自动生成75%的基础代码,GPT-4通过AWS认证考试的速度比人类快23倍。
硅谷某科技公司CEO直言:"以前需要20人的开发团队,现在5个会调教AI的工程师就能搞定。"
"当程序员教会AI写代码的那一刻,就像普罗米修斯亲手点燃了焚烧自己的火把——技术反噬的诅咒在二进制世界如期应验。"
斯坦福大学研究显示,初级程序员岗位需求在2022-2025年间将缩减68%,但系统架构师等高级职位却增长120%。
但是这实际上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没有初级,何来高级?
需要高级,只是今日的技术还没有突破罢了,但是这一天会很远吗?
本质解构:艺术性VS工具性的生死线
围棋的不可替代性密码:
情感共同体:罗洗河九段说:“AI不知道自己在战斗,它只是概率的奴隶。”人类棋手的妙手与昏招,构建了围棋的史诗叙事 。
美学裁判权:AI能算出胜率79%的棋,但“大斜定石”的壮丽、“宇宙流”的浪漫,仍需人类赋予意义 。
肉身竞技场:柯洁与申真谞对弈时的手抖、汗珠、读秒压力,这些“不完美”恰是观众共鸣的支点。
程序员的价值黑洞
工具性原罪:代码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当AI工具效率碾压人类,“优化”便成绞索。
创新假象:多数程序员困在重复造轮子,而真正需要颠覆式创新的领域,AI反成思维牢笼。
人机关系错位:围棋中人类始终是决策主体,而编程领域,工程师正从创造者降级为AI的“提示词工程师”。
当围棋棋手在AI辅助下探索星辰大海时,程序员正在成为自己创造的‘弗兰肯斯坦’的零件。
照相机对于绘画的影响
这样一想,似乎做工具死路一条。
让我们把视野拉回到19世纪中期,初期画家们的重点是记录现实,人们研究了各种技法,透视之类的,只为了让画作更接近现实。
但是摄影术发明后,按下快门的一刻,就可以记录下来的时候,一切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呢?
画家们逐渐改变创作方式,印象派等流派随之兴起,绘画从“记录现实”转向“重构现实”。
艺术家开始强调主观解读,通过抽象、变形或象征手法创造高于生活的视觉表达,例如超现实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等流派,完全摆脱了对现实的直接摹写。
也许多年以后,程序员们就像当年的画家一样,不再桎梏于精准的技法,而是进入属于技术人的“抽象主义”时代。
如果真有这一天,也未必不是好事。
结语
在智能时代,固守"技能护城河"终将干涸,唯有打开"认知升维器"才能永生。
当程序员开始用AI编写AI,当棋手借算法突破千年定式,一个更震撼的真相浮出水面——
人类文明最伟大的作品,从来不是战胜机器的神话,而是让人机共生绽放出超越两者的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