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落后的思考
关于落后的思考
关键概念:资金、资本。
没有危机感的人就是那种将来注定变成无用之人的行尸走肉。
两个属于未来的目标:
1.早晚有一天,你要做到不再为了生活而出卖自己的时间。
2.早晚有一天,你要做到不落后,成为前百分之二十,甚至前百分之一……
对自己要求高一些,你在以后的日子不被落下的几率才会大一些。
“差不多”是最好的自我麻痹。
写作这件事某种程度上也是体力活,只要你不断地写,就会越写越好。
延伸关联:
"乌比冈湖效应" (Lake Wobegon Effect)
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思考】可阅读完正文后思考!
你定义的落后是什么?
你采用这个标准的理由是什么?
在这个标准下,你是否已经落后于他人了?
你有没有在哪一个方面的能力处于身边群体中的前20% ?如果有,是什么?如何做到的?
你有没有想过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某方面能力逐步成长到能够处于身边群体中的前20%?除了下决心之外,你还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经过这么几周的自我训练,只不过更新了几个观念而已,你自己觉得变化是否很大?如果很大,你有没有意识到具实这些变化原本可能更早就可以发生?这些变化的成本是不是很低?(除了
每周三块钱多一点的订阅费之外,你的注意力投入是不是格外的重要?)
如果你已经有了一些危机感,能不能想出一个摆脱焦虑的方式?如何才能摆脱焦虑?(事实上,往前翻,你一定能找到答案,因为事实上我们已经提过的——不妨找找看?)
这一周,请你每天花至少三十分钟静下心来进行自我审视,想想有没有在哪一个方面你自己有幻觉?竟然误以为自己处于平均水准之上?反正你不用写给别人看,找个本子,仔细罗列……你
会发现的,每天你将不由自主地花更多时间考虑这个问题——这绝对是对你的将来有巨大帮助的思考时间,千万别掉以轻心,以为我的文章和问题只要看看就行了……
【正文】
过去,我们通常凭感觉,觉得平均水准以上就是不落后了……
这个感觉肯定是有偏差的——为什么呢?
首先人们的感觉永远是有偏差的,经常被用来证明这一点的是这样一个现象:
接近90%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处于平均水准以上……
宏观来看,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可落到自己头上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平均水准以上啊!"——关于几乎每个人都自认高于平均水准这事儿,还有个专门的词,叫"乌比冈湖效应" (Lake Wobegon Effect),有空的时候,大家可以搜索一下,好玩得很……
除了 "乌比冈湖效应"以外,心理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研究。
比如"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说的就是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
细心观察我们周围的生活,就会发现这些心理学的偏差研究不是没有依据的。
比如那些平时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的人,最容易瞧不上别人,动不动就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只不过自己不屑于去做而已。
反倒是那些真正处于领先位置的高手会格外的谦虚,甚至低估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们知道,到达这个阶段需要经历什么,付出什么,自然也就不会盲目骄傲。
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这样的:
我们并不能感知整个世界;我们只能通过感知自己的周遭来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平均水准以上。
也就是说,用来支持我们的"结论"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局限的,远非全部的,只不过是我们所能够感知的周遭而已。于是,一个井底之娃在它的世界里确实处于平均水准以上又如何呢?
在教育体制里,人们把"及格线"放在60分而不是50分,某种意义上也是有道理的,那"多出来的10分",可以算作是一种"修正参数"。
这其实多少有点残酷,因为那个及格线明确无误地声称:40%以后的都是落后。不过还好啦,学校里的大多数人都是能做到考试及格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种虚情假意的"宽容"相当于"温水煮青蛙",也是全球当今所有所谓"正规教育体系"本质上很糟糕很失败的根本原因,因为它们等于营造了一个虚假的世界,妨碍了大多数人的"免疫能力"正常发育。
步入社会之后,有些相对敏感的人可能早就发现了,及格这东西几乎是完全没有用的,实际上,20%之后都是落后——因为20%的人占有了这世界中有限的资源中的80%…… "二八定律"貌似无所不在。
而且那定律还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1897年研究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中发现的——这一转眼,一百多年都已经过去了。
对于有些人来说,别说是20%,就连超过平均线,都足以给他们创造优越感了。
更有人拿着"比下有余"的幌子,不断安慰自己。我可能不算好,不过我比那谁谁谁强。我可能这方面不如他,不过我在其他方面可不比他差。
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每件事都比别人做的好,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应该逃避自己面临的困难。
还记得我曾经说过的"麻烦守恒定律"吗?如果这是你应该面对并解决的问题,它就一定不会凭空消失。
总是拿看"比下有余"的借口去回避,最终就会发现自己在这种假想的优越感中,和别人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进入二十一世纪,有一个重大的变化正在揭示更为残酷的事实:
弄不好,百分之一之后全是落后。
2011年年中,有一家公司成立:小米。接下来的2012年,仅小米一家就卖出了 719万部手机,2013年1870万,2014年6112万,2015年7000万,2016年上半年2365万(数据来源:http://tech.huanqiu.com/it/2016-08/9357613.html)。
也就是说,这几年来,仅小米就卖出了一亿多部手机。除了小米,还有很多大厂商,三星、OPPO、华为、VIVO,苹果……
到了 2016年第二季度,腾讯微信月活用户大约8亿,支付宝月活超过3亿……
不夸张地讲,移动互联网相当于已经连接了所有人。移动设备已经相当于每个人身上多出来的一个必不可缺的"器官"——不信你看看你能坚持不用手机多少天?而若是戒饭,三天估计真的无所谓,是吧?
所有人都被连接起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不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周遭,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可以尽量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全部",无论那感知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
这种感知范围的变化,会让每个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
一方面你能看到更多比自己优秀的人,意识到自己和他们的差距。
这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一种正向的激励。他们想的是,还有这么多人在我前面,我还有这么多空间可以提升,那我一定要多加努力。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反而成为打击他们自信心的对比,还有那么多人比我优秀,我不过如此。
另一方面,你也可以看到很多不如你的人。
这对于那些喜欢"比下有余"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最大的福音。如果在附近找不到比自己差的,那就利用网络去别的地方找,这个世界这么大,总归有比我差的人。
其实网络能够带来的仅仅是更为客观,更为完整的信息,它能让你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至于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随后又应该如何调整,则取决于每一个人自己。
许多年前,有个小朋友,从一个很小的地方考入了清华去了北京。在那个时候,这个小朋友离开老家去了北京,这意味看什么?这意味着说,这个小朋友从他原本的世界里消失了,他原本的那个世界里的人其实再也看不到他了,再后来,他最多只能是个传说。后来这个小伙离开清华,去美国耶鲁读书,这意味着说他在清华读书时所经历的那个世界里消失了;后来他从耶鲁毕业,掌管了耶鲁的基金——他曾经在国内经历过的那个世界里,是不知道他的变化的,根本看不到此人驾驭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的过程……这不是杜撰,此人姓张。
可现在不一样了 :事实上,这个过程弄不好每个人看得到。
2008年的时候,我开始批量辅导国内的小朋友申请美国大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后来考入了哈佛、耶鲁、MIT、斯坦福、卡耐基梅陇、约翰霍普金斯……在那个时候,他们离开了之后,就基本上等于他们在国内读大学的同学所存在的世界里消失了;每年出现一次,或者两年出现一次,仅此而已。可到了 2013年,他们开始发朋友圈……
此后的他们,基本上都是名校研究生、博士毕业,在硅谷或者纽约工作,年纪轻轻,动辄年薪15万美元,还不算bonus ,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八小时,此外的时间就是用来学新东西,四处游历……
放在过去,他们只是已经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他们正在用知识改变命运,在可另外的一个世界里,他们消失了,在他们消失了的世界里,"知识无用"是一个必然实现的自证预言。现在呢?他们的朋友圈时时刻刻就放在那里,整个世界都看得到,他们不会消失,他们就是存在,他们的生活在清楚地告诉别人,知识就是有用的,知识就是可以改变命运的,起码可以迅速变现……
看到了过去的朋友,现在活在另外一种世界里,有些人可能就会下意识地说出一句:
当年我和他差不多,甚至还比他强呢!
很多时候那只是看起来的"差不多"而已。如果你真的踏着对方走过的道路,重新走一遍就会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对于多数人来说,他们从来也没有跨进过领先的门槛,所以总会有意无意去低估这一步的难度。
想要打破这种"差不多"的心态,最好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先把一件事情做到足够好。有过一次类似的体验,你马上就会破除在其他事情上"差不多"的幻想,转而踏踏实实地认真做事。
这样下次再看到比你优秀的人,估计心态上就会平和许多。
最近的一两年,各种各样的知识叛卖社群层出不穷,都做得很好。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家看到了,原来那些成功的人(或者简单粗暴:賺到很多钱的人),真的知道很多会很多大家不知道的事情,自己不知道的方法,怪不得自己做得不如人家。从另外一个角度,传统的所谓正规体系教育不够用了,比如,产品经理这事儿,大家突然发现学校里完全没有这东西,有些大学开了,也没用,因为没有真的专家肯去大学教书……那怎么办?赶紧买啊!
最后再举一个大家都看得到摸得着的例子:《李翔商业内参》,到现在已经超过7万订阅,199元/年的售价,而且这个数字还可能增长。也许1400万人民币并不多,但这个数字已经是一些新三板上市公司年利润的1/5到1/2 ,甚至更多——那些公司可不是一个人构成的,通常要好几十人才能创造李翔一个人创造的利润。換言之,这相当于李翔一个人比过了99%以上的小出版社……多可怕?
当每个人都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对于知识的渴求是异常强烈的,因为差异明显可见。——就是这样。
甚至,这种渴求已经成为一种恐惧——害怕落后的恐惧。
事实上,确实应该恐惧。因为有个恐怖的事实,早就放在那里,只不过是大多数人没有反应过来而已......
过去,百分之四十之后是落后;
现在,你以为百分之二十之后是落后;
现在,实际上很可能百分之一之后都是落后;
将来,有可能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之后都是落后……
还有另外一个更为恐怖的趋势:机器人在崛起,人工智能在崛起,大多数人正走在越来越没用的路上。想想罢:你身边有多少人真正懂"大数据"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然后再用常理推测一下,整个人群中有多少人真正理解概率统计?——这可是理解"大数据"的最基础知识啊!我给你算算。
2015年国内在校大学生人数大约3200万,其实这只是适龄人群的1/10左右。
你再想想看,在校大学生里,有多少人真正认真学习统计概率,然后有能力把这基础知识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1/10不到,不夸张地讲,甚至可能1/100都不到……那就意味着说,最多只有百分之一的适龄年轻人有基础、有可能去学习、理解大数据的意义。
大数据的理论真的没多难,但它真的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学习的,因为获取大量数据这事儿本身就是特别特别高的门槛……再乘以一个1/100罢。到最后,人群中仅有万分之一不到的人,甚至十万分之一不到的人,有能力、有机会掌握大数据技能,并且利用这个巨大的优势获取更为巨大的回报,不是吗?
其实仅仅是拿我们这个订阅专栏的数据,你都可以窥见一些真相。
比如每篇文章的打开率大约在40%~50%,而留言率更是只有5%。
换句话说,6万多人的订阅读者当中,有一半的人是缴费之后根本不看的。当需要思考,并且把想法落实到文字时,又会筛选掉九成的读者。
单单从这一个小案例中,你就会发现其实只要稍微提高一点门槛,就会淘汰掉大部分的人。而且如果再加上一定的时限,最终能够持续留言的人估计连1%都不到。
所以哪伯是每天留言这么一件小事,能够坚持做下来,你都已经成为这个群体中那1%的少数领先者了。
在大数据面前,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人都是没用的,万分之一之后都是落后的,都是被硏究、被引导、被赚取的对象——这很残酷,但知道比不知道好,虽然痛苦,但还有希望,因为你会因为那痛苦而挣扎,还有希望;不知道很惨,沒有痛苦,却也已然沒有希望,几乎等于已经死去。
也许这会令你焦虑,但这种焦虑使用得当的话,就是有价值的。因为恰当且足够剂量的焦虑,有个很好的替代词汇,叫做"危机感"。没有危机感的人就是那种将来注定变成无用之人的行尸走肉。
……放心,我们一定有办法解决"危机感"所带来的焦虑。
不知不觉,你已经至少有了两个属于未来的目标:
早晚有一天,你要做到不再为了生活而出卖自己的时间。
早晚有一天,你要做到不落后,成为前百分之二十,甚至前百分之一……
【补充】
对自己的定位没有清晰的认识,一直选择回避问题,等到问题真暴露的时候,可能已经为时已晚了。
如何成为前20%的那群人:若是你能做到长期持续,就足以淘汰掉80%的竞争者了。
“劳逸结合”虽然没错,但它不应该成为逃避困难的借口。实际上,能否拉开差距都取决于你是否硬着头皮把最难的部分啃下来。
对自己要求高一些,你在以后的日子不被落下的几率才会大一些。
“快要领先”和“真的领先”可能相关很多,既然你觉得快要进入前20%,不如等待自己的想法被验证了以后再“跳上下一个平台”。
不必担心自己现在还不够好,你要做的可能只是保持耐心,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就可。
“差不多”是最好的自我麻痹。
写作这件事某种程度上也是体力活,只要你不断地写,就会越写越好。
chat
乌比冈湖效应
乌比冈湖效应 (Ubikang Lake Effect) 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经济效应,指的是由于资源过度集中或者对某个特定区域或产业的过度依赖,导致其他领域或区域相对落后,形成恶性循环的现象。
该效应通常与资源分配不均、政策失衡以及某些区域或产业的发展过度集中相关。
背景
“乌比冈湖效应”这个名称来源于某个地方或者区域过度依赖单一资源或者特定产业的情况。
尽管这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该区域经济的短期增长,但长远来看,其他领域往往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发展,造成资源浪费、人才流失、产业单一化等问题,最终影响整体的社会经济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典型特征
- 资源过度集中:过度依赖某一产业或资源,其他产业受到忽视和压制。
- 区域不平衡发展:一些地区由于资源集中,得到优先发展,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贫困或落后。
- 产业单一化:发展过度集中于单一产业,缺乏多样化的产业支撑,导致经济脆弱。
- 恶性循环:由于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过度集中,产生“依赖—落后—依赖”的恶性循环,难以打破。
例子
- 资源依赖型国家或地区: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依赖单一资源(如石油、矿产等)而没有多元化的经济基础,导致其他产业无法发展,形成区域经济不均衡。
- 行业过度集中:例如,某些地方的经济过度依赖于某个行业(如旅游、房地产等),一旦该行业面临衰退,整个地区的经济便受到严重影响。
影响
- 社会不平等:经济和资源分配的不均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 经济脆弱性:产业和区域的过度依赖单一资源或行业,会导致经济的脆弱性,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如价格波动、市场需求减少等),会使得经济系统遭遇危机。
- 人才流失:由于某些地区或产业发展过度集中,缺乏多元的职业机会和行业发展,可能导致人才流失,进一步加剧该地区的落后。
应对策略
- 资源多元化:鼓励区域或产业多元化发展,减少对单一资源或行业的过度依赖。
- 政策均衡:政府应制定合理的政策,确保资源和产业发展能够实现区域之间的平衡,避免某些区域的过度发展。
- 技术和教育投资:增加对技术创新和教育领域的投资,培养多方面的技能和产业,推动全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总结
乌比冈湖效应揭示了过度集中和资源配置不平衡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危害。为了避免这种效应,社会和政府需要有意识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资源再分配,推动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以确保各个领域都能获得公平的资源支持,进而实现持续性和全面性的发展。
邓宁-克鲁格效应 (Dunning-Kruger Effect)
邓宁-克鲁格效应 (Dunning-Kruger Effect) 是一种认知偏差,指的是能力较低的人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而能力较高的人则可能低估自己的能力。
这个效应由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邓宁 (David Dunning) 和贾斯廷·克鲁格 (Justin Kruger) 于1999年提出,主要揭示了人们在技能或知识较为匮乏时,自信心往往过高,而在精通某个领域时,反而会感到自己的能力较弱。
1.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核心概念
邓宁和克鲁格发现,人们在掌握某项技能或知识时,往往缺乏判断自己实际能力的能力,尤其是那些能力较低的人。
能力较低的人缺乏判断错误的能力,导致他们无法识别自己的不足,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过度自信。
而那些真正具备高水平能力的人,则往往会更加谦虚,反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担心自己可能有所遗漏或犯错。
2.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形成原因
这个效应的形成基于几个认知心理学原理:
缺乏自我意识:当人们缺乏对某一领域的深入理解时,他们往往无法识别自己在该领域的缺陷。因此,低能力者无法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从而高估自己的能力。
技能的元认知:元认知是指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认识。低能力者通常缺乏有效的元认知技能,因此不能准确评估自己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
认知偏差:低能力者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比较时,常常只关注一些表面现象,而忽视了更多复杂的细节,因此容易过度自信。
3.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表现
- 低能力者的过度自信:通常,初学者或新手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内容。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很聪明,能够轻松解决问题,但往往缺乏深入的理解,且容易犯低级错误。
- 高能力者的自我怀疑:当某个领域的专家或经验丰富的人遇到问题时,他们会对自己的判断和知识产生怀疑,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知识或技能虽然已经很高,但总会有盲点和未知的地方。
- 能力与自信的反比:这个效应通常呈现出一种反比关系,即能力较低的人在一开始可能非常自信,能力提高后则可能变得谦逊甚至产生自我怀疑。
4.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图示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研究通常会用一张图来描述,它呈现了“自信”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 低水平能力:在一项技能的学习初期,随着人们学习的进度增长,初学者的自信会急剧增加,远远超过他们的实际能力。
- 知识和经验增长:随着学习深入,能力和知识逐步提升,初学者开始意识到自己在这一领域仍然存在很多未知,因此自信心会下降。
- 专家阶段:当一个人积累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时,他们会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并且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通常会显得更为谦虚,对自己的判断更谨慎。
5.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影响
- 教育和学习: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低水平的学生可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成绩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学生可能会过于焦虑,容易产生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表现。
- 职场和决策:在职场中,某些人可能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或知识,而过度自信地做出决策,这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而经验丰富的人员可能会因为过于谦虚或自我怀疑,错失机会或产生过度谨慎的决策。
- 个人心理:邓宁-克鲁格效应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提醒人们保持谦逊和自我反思,在自信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6. 应对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建议
- 培养元认知能力: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学会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识别自己的不足。
- 接受反馈:主动寻求他人的反馈,特别是那些在某一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人,帮助自己准确了解自身的能力。
- 持续学习: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避免停滞不前。
- 保持谦逊:对自己已有的成就保持一定的自信,但要意识到总有不懂的地方,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开放的心态。
7.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 新手程序员:初学编程的程序员在写完第一行代码后,可能认为自己很快就能编写复杂的系统,而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才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足。
- 管理者:一些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可能因缺乏深厚的行业经验和管理知识,而高估自己的领导能力,导致决策失误。
- 社会热点:在一些社会热点话题上,许多人未必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但仍然充满信心地发表意见,显示出典型的邓宁-克鲁格效应。
总结
邓宁-克鲁格效应揭示了人类认知的盲区,提醒我们在面对任何技能或知识领域时,应保持谦逊的态度,避免过度自信。
同时,它也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不断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以避免因缺乏自知之明而做出错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