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选择?
如何进行选择?
序章
关键概念:选择、价值观、纠结。
价值观决定命运
价值观就是思考“什么更重要?”和“什么最重要?”然后盯住重要的。
很多人在选择面前不知所措,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愿意承担选择后的结果。
因为你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当面临选择的时候,你不知如何抉择,于是乎越想越乱,最终只能不停“纠结”。
延伸关联:
奥卡姆剃刀法则(Ockham's Razor)
**奥卡姆剃刀法则(Ockham's Razor)是由14世纪的英格兰哲学家和神学家威廉·奥卡姆(William of Ockham)**提出的一种哲学原则。
它的基本思想是:在面对多个解释时,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是最好的。这一法则强调了简洁性和避免不必要的假设。
1. 奥卡姆剃刀法则的定义
奥卡姆剃刀法则的核心观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如无必要,勿增实体"(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beyond necessity)。这意味着在解释某一现象时,我们应该尽量选择假设最少的解释,避免引入不必要的复杂性或假设。
奥卡姆并没有明确用“剃刀”来描述这一原则,但他所提倡的思想强调的是简化,并减少对不必要概念的依赖。在他看来,理论越简单、假设越少,越可能接近事实真相。
2. 奥卡姆剃刀法则的应用
奥卡姆剃刀法则适用于许多领域,尤其是在科学、哲学和逻辑推理中。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科学方法:
在科学研究中,当面对多个理论解释某一现象时,奥卡姆剃刀法则建议我们优先考虑假设最少的理论。例如,科学家们在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通常会选择最简单、最直接的解释,而不是假设复杂的机制或未被证实的现象。医学诊断:
医生在面对患者的症状时,会使用奥卡姆剃刀法则来选择最可能的诊断。也就是说,在没有足够证据支持更复杂诊断的情况下,他们会倾向于选择解释最简单的病因,而不是假设患者同时患有多个罕见病。哲学和逻辑推理:
在哲学上,奥卡姆剃刀法则常常用来批判过于复杂或不必要的理论。比如在形而上学中,奥卡姆剃刀法则通常用来反对那些过于复杂的宇宙模型或神学理论。
3. 奥卡姆剃刀法则的运作机制
奥卡姆剃刀法则的关键在于 “假设的简化”。它并不是说最简单的解释总是对的,而是说,在没有充分证据支持更复杂理论的情况下,我们应优先选择假设最少的解释。
举个例子:
- 现象:夜空中看到了一个不明飞行物。
- 假设1:这是一个外星飞船,来自遥远的星系,正通过地球。
- 假设2:这只是一个气象气球,受到风的影响在空中漂浮。
根据奥卡姆剃刀法则,假设2更简单,并且不需要额外的假设(如外星飞船的存在),因此它更可能是正确的解释。
4. 奥卡姆剃刀法则的优点与局限
优点:
- 简化思考过程:奥卡姆剃刀法则帮助我们避免无谓的复杂化,专注于核心问题和基本假设。
- 提高效率:在进行推理或分析时,优先考虑简单的解释可以提高效率,避免陷入过多无关的细节。
- 避免不必要的假设:在解决问题时,避免引入不必要的假设可以减少错误和不确定性。
局限:
- 过于简化:奥卡姆剃刀法则虽然提倡简单,但并不是说最简单的解释总是对的。某些复杂的现象可能需要更复杂的理论来解释。例如,量子物理中的某些现象就无法仅通过简单的经典物理理论来解释。
- 忽视可能的细节:有时候,复杂的理论虽然多假设,但它们可能揭示了更深层次的机制,简单的解释可能忽略了某些关键因素。
5. 奥卡姆剃刀法则与现代科学
奥卡姆剃刀法则与现代科学中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尤其是在科学方法和理论验证中。科学家们通常依赖这个法则来避免过度拟合和对复杂性的过度追求。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比于牛顿的经典力学,提供了一个更简洁的解释,但它仍然可以涵盖复杂的现象,因此相对论被认为是更合适的理论。
在生物学和化学等领域,奥卡姆剃刀法则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帮助科学家们简化模型和理论,推测出最具解释力的假设。随着科学发现的深入,理论的复杂性有时会增加,但这通常是基于更丰富的实验证据,而非简单的假设。
书籍《决断两秒间》
《决断两秒间》是由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所著的书籍,原书名为"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这本书首次出版于2005年,格拉德威尔在书中探讨了人类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尤其是当我们在没有深思熟虑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这种“直觉”决策到底是如何工作的。
1. 书籍的核心主题
《决断两秒间》的核心思想是:直觉和瞬间的判断力可以比经过长时间深思熟虑的分析做出更有效的决策。格拉德威尔深入分析了人类如何依赖“快速思维”来做出选择,尤其是在面对复杂、信息过载的情境下,如何依赖“薄切片(thin-slicing)”技能,即通过有限的信息做出精准判断。
书中的关键词包括:
薄切片(Thin-slicing):指的是人们在短时间内从有限的信息中提取出有价值的线索,从而做出判断。
快速决策:即在没有详细分析的情况下,依靠直觉或经验快速做出决定。
直觉(Intuition):人类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通过积累的经验、情境和反应,做出快速的决策。
2. 《决断两秒间》的主要内容
(1) 直觉的力量与薄切片
在书中,格拉德威尔展示了人类如何能够在几秒钟内做出极为准确的决策,这种决策并非通过理性推理,而是通过直觉和过往的经验积累而来。他称这一过程为“薄切片”(thin-slicing),即人们通过迅速筛选信息,判断出最重要的元素,从而做出决策。
例如,格拉德威尔通过心理学实验展示了专家们在面对复杂情境时,能够在短短几秒钟内凭借经验做出非常精准的判断。
(2) 快速决策的优势与风险
格拉德威尔认为,快速的决策并不总是坏事,反而在许多情况下,快速的判断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且信息量巨大的环境中做出迅速且有效的反应。然而,直觉判断有时也会带来偏差,导致错误的决策,尤其是在我们没有足够经验或信息来支撑这些快速判断时。
格拉德威尔用多个案例来探讨快速决策的好处与陷阱。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些警察和军队士兵如何依赖直觉判断来应对危机情况,而在某些情况下,过度依赖直觉也可能导致严重错误。
(3) 情感与无意识偏见
格拉德威尔还探讨了情感和无意识偏见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过程。我们很多决策是受潜在偏见和情感驱动的,这些往往是我们意识不到的。比如,商业和政治决策中的“无意识偏见”可能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而这种偏见通常是基于性别、种族或过往的经验。
(4) 决策的环境和条件
格拉德威尔强调,决策并不仅仅是一个人内部的心理过程,而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决策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所获得的信息以及我们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能力。例如,在突发事件中,专家往往能迅速判断情形并作出应对,而普通人则可能被信息过载所困扰,无法做出及时的反应。
3. 书中的经典案例和实验
《决断两秒间》中使用了多个现实世界的案例和实验来支持其观点:
科罗拉多州的一项艺术品真伪鉴定实验:
一组艺术专家在几秒钟内判断出一幅画是否真品,而另一组专家则需要长时间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那些依靠直觉和经验的专家能在短短几秒钟内做出非常准确的判断。纽约警察与枪击事件:
在一些紧急情况下,警察和士兵依赖于快速的直觉判断来决定是否采取行动。格拉德威尔讲述了一些警察和士兵在高压情况下,如何通过快速判断避免错误或滥用武力的情况。选择领导人:
格拉德威尔描述了企业和政治中如何通过快速的判断来选拔领导人,直觉往往在这种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面临繁琐的面试和考察程序时。高速公路上的司机判断:
格拉德威尔还讲述了在高速公路上驾驶时,司机如何凭借几秒钟的直觉反应来避免交通事故,甚至有时能在没有看到危险之前就感知到潜在威胁。
4. 《决断两秒间》的影响与反响
《决断两秒间》自出版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成为畅销书。它对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心理学、行为科学、商业决策和领导力发展等领域。书中提出的“薄切片”和直觉决策理论,对人们理解决策过程有了更为深刻的洞察。
然而,也有批评指出,格拉德威尔的论点过于强调了快速决策的优势,而忽略了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没有足够经验和信息时,快速决策可能导致严重错误。
5. 总结
《决断两秒间》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验,展示了人类如何凭借直觉和快速反应做出决策。格拉德威尔在书中强调了“薄切片”理论,并探讨了直觉决策的优势和风险,指出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环境时,快速判断能够帮助人们做出有效的反应。然而,书中也提醒我们,过于依赖直觉可能导致偏见和错误,因此,在不同情境下,我们应当更好地平衡直觉和理性分析,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决断两秒间》不仅是一本关于决策科学的书籍,也让我们反思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出的判断。
PS: 这让我想起了《思考:快与慢》这本书。
思考
现在回头看,过去你做过的排名前三的重大决定分别是什么?决策质量高吗?如果高,为什么?如果差,又为什么?经验教训分别是什么?(这都够自己反思几万字的了……)
单独准备一个本子,用来记录自己的“决策过程”,其实就是遇到选择的时候,把文章里提到的那五个问题反复回答很多遍……
经常观察别人的选择结果,逆向“猜测”、“分析”他们的筛选条件,问自己,为什么他们会认为这一条是必要条件?我认同这个条件的必要性吗?如果认同,严格到什么地步才够?
正文
先说个貌似题外的话题:你知道剩男剩女是如何剩下的吗?
许多年后,他们都一样,都会发现自己其实可能有过一次以上的机会(虽然不一定吧)。
可当初他们为什么没有出手选择呢?你再跟他们聊聊,他们都一样的,都认为自己的要求并不高,不求最有钱最好看…… 他们是这样想的:
长相不能太丑吧?
个子不能太矮吧?
人不能太无趣吧?
收入不能太低吧?
学历不能太差吧?
……
看起来,确实各个都是很一般般的要求,都没要求最好,只要求 1/3 以上,咋就找不着呢?
这是个简单的数学应用题,每个要求都只剩下1/3 的选择,最终,只剩下差不多 4‰ 的选择 ——
而事实上,每个人在适龄期间,能够足够深入了解的人数不超过 150 人(包括同性),于是,得活上三辈子才有可能真的碰到。
这还没有算上另外一个因素:对方也在挑!
其实不光是寻找伴侣,只要我们有基本的概率常识,就能够避免生活中大多数的烦恼,比如我们总爱犯的一个毛病:一厢情愿。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很早之前就提醒大家,概率论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候。我提的要求也不高,为什就没有人能够满足呢?每个条件单看起来确实不高,但是如果你按照概率去算一算就会苦笑一声:原来不是我运气差,而是因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
所以准确的说,他们在设定标准的同时,就注定自己只能被剩下的命运。
我们上周就说过,生活中最可怕的就是“这个世界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所以尽管不情愿,我们也不得不接受,然后客观理性地去打磨我们的价值观,让选择更为合理。
然后,那些没剩下的人,好像在这方面也没花多少心思,就直接没有了另外一些人的烦恼 —— 让人感觉真是“不公平”!那些没剩下的人如何想的呢?他们在这方面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他们的思考模式大抵上是这样的:对方只要满足最重要的一条就足够了……
这就是价值观决定命运(或者说轻一点:价值观决定生活质量)的一个绝佳例子:
什么是价值观来着?价值观就是思考“什么更重要?”和“什么最重要?”然后盯住重要的,而不是那些不重要的……就这么简单。
那么,正题来了,请问:人生什么最重要?
答案也很直接:选择最重要。
就是这样,人生的头等大事只有一个, “ 选择 ” 。
再进一步仔细看,人这一辈子需要拼了命去选好的机会,也就那么几个而已。
上大学选择什么专业,毕业了选择什么工作,到时候了选择和谁结婚,如果创业的话选择什么赛道,等有闲钱了选择什么项目投资……
所谓的“大事”大抵上也就这些,也许还有别的,可总是数量并不多。
于是,大智慧就是要用到这些大事儿上。至于别的地方么,难得糊涂其实是好建议。
我们总在提“珍惜注意力”,其实就是希望大家把省下来的注意力,放到真正值得运用它的地方。
我始终觉得很多重要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不论是注意力还是时间。所以如果你把它们看成是有限资源,那么如何对它们进行有效分配,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很多人在淘宝上买东西的时候,特别喜欢“货比三家”,而且在这方面颇有心得。我当然不介意大家铺张浪费,但是在这种琐碎的事情上花太多时间去思考,等到你真正需要做重大决定的时候,多半会“力不从心”。
而且我相信“凡事皆可准备”。所以你平时就在做选择,尤其是在做重大选择的时候花功夫,以后就会越来越熟练,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之前的文章里,其实我们已经提到过,每个人做选择的根基就是他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同,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我们的专栏,每一期都是在各个角度、维度锤炼自己的价值观,我们思考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进而在那个角度或者维度上做出选择。
比如,我们知道了注意力更重要、更宝贵,那么我们就会做出很多不一样的选择;我们知道了决定价格的最重要因素是需求,那么我们就会做出很多不一样的选择;我们知道了投资的刚需是避险而不是冒险,那么我们就是会做出很多不一样的选择……
所以,锤炼自己的价值观,就等同于提高选择质量。再进一步,做选择的更深的方法论是什么呢?一句话就能说清楚(我个人超级迷恋那种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原理):
添加必要的条件。
我先给你讲讲另外一个事儿。
亚马逊(Amazon.com)现在已然是互联网巨头,它也是地球上第一个真正成功的电商企业(Amazon 1995 年成立,Ebay 1995 年成立,Netflix 1997 年成立,阿里巴巴 1999 年成立,京东商城 2004 年成立……)。那么亚马逊选择的第一个商品是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是书。
大家有没有认真想过,为什么亚马逊选择的商品是书,而不是别的什么呢?杰夫·贝索斯在一次私下的分享中提到他们当年为什么选来选去,最终选择书作为他们的主营产品:
市场一定要足够大;
品类必须有长期成长性;
消费者复购率要足够高;
更重要的关键在于,我们要选择一个售后成本很低,甚至干脆没有售后服务的商品!
再一次,这又是简单的数学应用题:如果,在每个条件中,都严格地去掉 90% 的选项,那最终,就是一万个商品里,只有一个能够满足条件……
事后复盘之时,所谓的“秘密”就会显得过于简单,可实际上,简单并不等于容易。
能够做出这样高质量的选择的任何团队,做不成大事才怪呢。
很多人都喜欢逃避做困难的事情,但是有一件事是你无法逃避的,那就是:选择。
即便是“不选择”,其实也是众多选项中的一种。
而我们之所以对于这么重要的事情“无动于衷”,就是因为没有深入思考过这方面的问题。我们总在强调努力,坚持等品质,却从来没有认真的想过“选择”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都不希望犯错误,更不希望因为选错了而“吃亏”。但是有时候吃一些亏反倒是你获得其他好处的前提,而且在这样的“吃亏”和“占便宜”的博弈中,你会逐渐明确一个问题:
什么对我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只有这样的取舍,才会凸显出某一样事物的价值。你也才能够在关键时刻,真正知道应该如何做选择。
我们再把选择的深层次方法论重新断句理解一下:(添加)(必要的)(条件)……
每增加一个条件,选项就会大幅度减少;如果有没必要的条件掺杂进来,那么就会提前使得自己“全无选择”。
这很可能是绝大多数人最终放弃深入思考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在进行选择的时候,掺杂大量的不必要条件,搞得自己最终显得“根本就没什么选择”,于是觉得那种“深入思考”根本就没有意义 —— 笨一点的,就直接成了“伸手党”;聪明一点的,不自觉就进入了另外一个坑:
整天讨论“人到底有没有真正的选择”这类因为含混其辞所以始终不可能有明确答案的“哲思”……
现在我们知道了,所谓的选择,就是增加条件,但也明白了,那条件必须是“ 必要的条件 ” —— 选择,是在我眼里“奥卡姆剃刀原则”最应该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的地方。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 Wikipedia 上看看“奥卡姆剃刀法则(Ockham's Razor)”究竟是什么。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的解读 —— 事实上,奥卡姆以很多种方式陈述过这个法则。而我在选择上选择应用奥卡姆剃刀原则,是用“类比方法论”,
思考:这个道理还可以用到什么地方?结果发现,在做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做到只考虑且不遗漏那些最必要的条件。
剩男剩女之所以剩下,很可能是由于把太多没必要(或者没那么必要)的条件放进来,进而导致选项全部被过滤掉。
而亚马逊当初的选择最终被证明为是极为明智的,肯定是由于他们在选择的时候,只放进来那些最必要的条件并确实严格依据那些最必要的条件去筛选,最终找到那“难得的选项”。
当我们讨论成功案例的时候,一个很普遍的说法是:我就不信这些当初他们都想到了!
事实上,高质量选择者,不是“什么都想到了”,而是尽可能做到了“想到那些必要的条件” —— 无论是谁在任何时候做出的选择,最终都要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所以,即便选择足够正确了,最终也不一定成功,但胜算更高,这是很显然的,是吧?
我个人是每天都有一点进步的,但不断进步也有坏处,那坏处就是“经常不太愉快” —— 因为总是感觉“昨天的自己蠢死了!”(真是恨不得用更狠的脏话……)比如,当我在 2017 年回头看 2016 年自己的投资决策(2015 年的就更别提了),发现有些项目早就死掉了……
复盘自己的决策过程,最终的结论总是一样的:
当初在选择的时候,要么是干脆忽略了某个必要的条件,要么是在某个必要的条件上没有做到足够苛刻…… 就这么两个原因,完全没有其他任何理由。
观察别人,反思自己,四处求教,海量阅读,搞来搞去,最终的结论都是一样的:
绝大多数人在重大选择上毫无能力。
很多人在选择面前不知所措,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愿意承担选择后的结果。
而这样的恐惧会让人把选择权交给别人,而自己则又失去了一次锻炼“选择能力”的机会。于是这种恶性循环便开始了。
偶尔会听到别人问我:每天想那么多不累吗?
其实我只是知道,如果我现在不多去思考,好好选择的话,以后的后果可能更严重,我要吃的苦头可能是现在的数十倍都不止。
况且思考本身也能给我带来快乐。所以为了这么一个既重要又快乐的事情,吃一点苦头也是可以接受的。
绝大多数人甚至干脆回避认真思考重大选择(无非就是筛选必要条件,和用条件严格筛选)—— 然后把自己有限的宝贵注意力放到鸡毛蒜皮的事儿上纠结一切。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还是一样的结论:绝大多数人(包括两辈子之前的我自己)根本不配做投资,因为投资是最最看重选择的行业啊!
因为绝大多数人回避真正有意义的思考啊!因为绝大多数人就是不回避也想不出所以然啊…… 其实,想想看吧,古人常说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也不过是在描述绝大多数人的状态。
对待重大选择的态度越来越严肃,越来越认真之后,怨天尤人的念头就彻底被根除了。
年轻的时候,我偶尔还会顾景自怜一下,觉得自己运气太差,老天对自己太不公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思考的深入,越来越觉得,都是自己的选择能力差造成的,甚至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现在一切的尴尬,最终都是当初自己选的…… 把时间拉得越长,这个结论越确定。
我当时在新东方的同事,后来创办 Cobuild 基金的铁岭,曾经淡淡地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他无论说什么话都是淡淡的姿态):
所谓成功的创业,就是一帮解答题高手做对了选择题。
事实上,许多年前我在写《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时候,也提到过成功的公式:所谓的成功,其实只不过是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
然而,在十多年后,我这么一个勤于反思,勤于思考的人,依然经常懊恼已经做出的一些选择,说明知易行难的程度实在是太高了吧?很难的,真的很难。
铁岭还淡淡地给我讲过另外一个创业方向的选择原则:
高频
刚需
大市场
后来,我看创业项目的时候,跟创始人聊天,常常这样聊一阵子:
都说创业方向的选择,要满足高频、刚需、大市场这么几个条件,你怎么看?你觉得自己这个项目满足这些条件吗?为什么?如果有不满足的地方,能告诉我为什么无所谓吗?
接下来的短短十分钟谈话,基本上能很明确地给我一个大致的判断依据,能告诉我这个创始人究竟是不是一个很认真严肃深入地对待自己的重大选择的人,真的是屡试不爽。
并且,如果一个项目后来终究失败了(其实失败的比例总是高很多),而后我自己复盘的时候,回头望过去,百分之百都是因为那十分钟谈话里的一些蛛丝马迹被我彻底忽略掉了 —— 只能说明我自己也欠修炼,路漫漫其修远兮!
很明显,选择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它明显属于只能通过后天习得与锻炼的能力。所以说,选择能力,肯定是平时一点一点锻炼出来的。
练习的方法也很简单:
面对任何一个选择(哪怕是很小的事情 —— 当然要从小事儿练起),都可以拿出纸笔开始罗列筛选条件;
为每个条件重要性打分,而后重新排序,可以是 1~5 分;
考虑每个条件的必要性,打分只有 1 和 0,要么有必要,要么没必要;
三十分钟之内,结果就会一目了然,但别急!因为还有下一步……
第二天再花三十分钟重新仔细过一遍 —— 如果选择本身的重要性很高,那么就可能重复更多次……
你的价值观会影响筛选时所添加的必要条件,而通过这些必要条件所选出的结果,又会反过来影响你的价值观。
所以说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我们努力要做到的就是让它尽量能够不停地正向循环。
那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仔细记录每个选择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在哪一环节犯了错,进而有机会纠正错误。
有些人之所以没有成长,就是因为“太聪明”了。
他们的聪明才智通常都用在了一个地方:寻找更轻松的方法。但是这样的结果通常是,所有的注意力都用在了找“更好”的方法,最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践行。
反倒是那些读完文章之后,老老实实实践的人最终取得了进步。
所以我也总在强调,即便我在这里说得再多,说得再好,如果你不去行动,那也对你起不了任何作用。
做记录很重要,很多人最终之所以很纠结,是因为他们从来不做记录,总以为自己“聪明到什么都记得住” —— 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总是忘掉很多东西的,尤其是重要的东西……
并且,事实上,记忆力好坏与大智慧(或者说真聪明)并不是完全正相关的。
只要有记录,就可以回顾,就可以反思,就可以改进,就可以提炼,就可以通过不断雕琢最终形成完善的价值观体系 —— 而最终,这恰恰就是绝大多数人彻头彻尾地欠缺的好品质。
并且,保持记录,很可能是解决绝大多数人“遇事乱纠结”的最简单有效的手段,不要小看积累的力量,时间久了,那些曾经用过的筛选原则,总是可以在“意料之外”的地方用上 —— 不信走着瞧。
附加
很多人迟迟拿不定主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愿意承担后果带来的风险。
所谓的成长其实就是意识到自己无法提到所有想要的东西,并不断调整的一个过程。
有些人之所以没有成长,就是因为“太聪明”了。
老马小结
奥卡姆剃刀原则,若无必要,勿增实体。
我们可以和必要条件结合起来,再有很多选择的时候,逐个添加重要的筛选条件,从多个结果之中,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我们永远要搞清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比起聪明的方法,更重要的事情是去做,而不是只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