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祭坛上的婚育大戏:论某些自媒体如何把人间烟火熬成毒鸡汤》
年味到底是什么?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新年假期转瞬即逝。打工人又陆续都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新年在家觉得年味重吗?
今天,老马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年味这个话题,以及聊一聊少有提及的东西。
年后和同事们坐在一起闲聊,大家天南海北,有刚毕业的小年轻还没体验过爱情的苦涩,也有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儿女双全,也有人年近四十不婚不育。
大家普遍的结论是,农村、乡镇等地方可以自由放烟花更有意思,福建泉州等地传统文化比较重的年味也更重。
随着年岁的增长,大家烦心事普遍越来越多,可能也变得更加难以快乐。也逐渐从享受年味的人,变成了创造年味的人。
只是,曾经的大家,又何尝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意气风华的少年呢?
接下来,也聊到了婚育。
养娃确实很辛苦,睡眠不足,但是初为父母的同事们每次聊到子女时也是非常兴奋开心的,这大概就是甜蜜的负担。
我们平时排斥婚育,实在是生活的压力太大了,如果可以,谁不希望有美满的家庭呢?
那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猜,为什么爸妈明知道结婚不易,养娃辛苦,却还是催促大家结婚生子呢?
以前老马的观点和大部分年轻人类似,那都是老一辈的传统观念,眼界局限。
其实不然,正如辛弃疾所言:“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正因为我们太年轻,不信人间有别离,更没有体验过世事无常的残酷性.
大 S 的事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人是会死的,父母不能永远陪着我们,多年以后风雨无论多大都需要我们自己面对。
平时也跟年近四十未婚的同事大姐姐聊过天,她说年轻的时候感觉自己能抗的过很多东西,后来一天天被生活捶打,看着家人病重离开自己,其实很难抗,会觉得生活没啥意思。
当然,写到这里,不是鼓吹大家盲目的踏入婚姻,而是要认清自己,有没有面对一切的能力。要自己考虑清楚,如何走人生接下来的路。
无声的中国
鼓吹不婚不育的文章满天飞,因为可以博得我们年轻人的喜爱,自然就会获得对应的流量。
讲一些残酷的事实,难免不受人待见,所以大家都昧着良心,不愿意说。
回首望去,其实就像是以前对传统文化的一刀切批判为“封建迷信”一样,当所有的言论都一边倒之后,我们收获到了什么?
摧毁之后,我们想去努力构建的,不过是千篇一律的水泥深林。
讽刺的是,哪些没有被彻底抹杀的,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历史文化保护建筑之类的。
理性的说,一切都要讲究分寸,也就是折中。
但是国内讲折中大道理也没人看,就是要情绪的宣泄,鲁迅先生在《无声的中国》中有言: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
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所以,我们接下来主张拆掉屋顶。
"不婚不育保平安"——新时代的电子蒙汗药
当某些自媒体把"不婚不育"包装成智商税时代的免战金牌时,恍惚间还以为民政局改发烈士证了。
流量贩子们深谙传播学精髓——焦虑制品比保健品更好卖,恐慌情绪比迷幻药更上头。
他们巧妙地把统计学中的个别案例熬成一锅"结婚即地狱"的孟婆汤,恨不得给每个新生儿都套上"韭菜预备役"的标签。
某些自媒体把当代青年活活吓成了惊弓之鸟——见着婚书以为阎王帖,摸着孕肚如临生死簿。
有机构统计,去年涉及婚育话题的10w+爆文中,83%刻意放大婚姻冲突,67%采用数据裁剪话术。
看似理性的数字城墙背后,分明写满了KPI的铜臭味。
我们批判着上一辈的催婚暴力,却对新媒体的话术PUA甘之如饴。
"电子殉道者"的割裂人生
如果说上世纪"单身贵族"还是种生活选择,如今的"不婚教信徒"俨然已成行为艺术。
那些大谈"女人结婚就是精准扶贫"的情感博主,线下可能正在帮父母挑选养老院陪护;整天叫嚣"男人生子就丧失自我"的职场导师,接到老家催婚电话时依然支支吾吾。
这场荒诞现实主义大戏里,月薪三千的编辑教你如何活出年薪百万的气势,母胎solo的情感专家剖析婚姻本质,三句话离不开房贷的运营总监畅谈财务自由。
当他们把人间烟火蒸馏成修仙秘笈时,连丘比特的箭都得先通过流量池洗礼。
在人均情感大师的互联网,真爱反而成了最羞于启齿的病症。
算法牢笼里的楚门世界
现代赛博传教士们早已掌握流量密码的至高奥义:与其说服,不如刺激;与其探讨,不如站队。
每个被顶到热搜的极端案例都是精心调配的流量春药——某明星离婚要上升到全体男性劣根性,某孕妇难产就成为生育制度的血泪控诉。
可现实数据总爱打脸:民政部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反弹8.4%,"不婚人群"的实际比例远低于社交媒体声量。
某调研机构追踪了2000名高呼"不婚主义"的网友,发现三年内有41%陆续相亲或恋爱。
妥妥的,网上都喊着不婚不育,一转头,只剩我一个单身。
反婚悖论背后的产业链狂欢
灯光师请对准这些流量大戏的幕后金主:情感咨询机构引流课程估价比相亲会所贵三倍,医美代运营公司精准推送"冻卵倒计时",职场导师兜售的"反婚进阶课"甚至搭配微整套餐。
更别提某些境外NGO账号常年同步着诡异的数据曲线——它们的流量高峰总与特殊时间节点完美契合。
扒开这些"人间清醒"的锦衣华服,内里爬满的全是生意虱子。
当"反抗传统"本身成为最传统的商业模式,这场商业奇观里的每个标点符号,都是平台算法暗中标好的价码。
穿透屏幕的人性归途
真正的现代性从不是二极管里的生死抉择,而是市井巷陌里的自在呼吸。
那些口吐莲花的情感教主也许永远不会告诉你:克服焦虑的最佳方案,是关掉收割你注意力的电子木鱼。
真正可怕的不是观点的对垒,而是独立思考能力在信息轰炸中的集体凋零。
婚姻也好,爱情也罢,没有他们吹捧的的那么好,也没有他们宣扬的那么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