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 蔡磊 50/200
引言
大家好,我是爱读书的小马。
今天是立志读完 Top200 本书的第 50 本——蔡磊的《相信》。
当41岁的蔡磊在京东副总裁的巅峰时刻被诊断为渐冻症(ALS),他的人生轨迹从“与时间赛跑”的商业战场,转向了“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战场。
2023年出版的《相信》,不仅是一部个人抗争史,更是一曲关于人性、科学与信仰的壮烈交响。
这本书以中信出版社为媒介,在261页的篇幅中,记录了蔡磊从确诊到发起全球最大渐冻症科研平台的历程,累计销量突破百万册,被媒体称为“用生命书写的启示录”。
经典句子
▶ “最不惧甚至最得意的就是‘抢时间’——跟竞争对手抢,跟时代趋势抢,更跟自己抢。”
这句出现在开篇的自述,道出蔡磊前半生的生存哲学。
作为推动中国电子发票落地的关键人物,他曾在京东创造“三天完成三个月项目”的奇迹。而当疾病将时间压缩为倒计时,“抢时间”从商业策略升华为生命意志,成为贯穿全书的精神图腾。
▶ “她的爱,是我最大的动力。”
这句话指向妻子段睿的深夜崩溃与白昼坚强。
书中揭露,这位北大医学部毕业的妻子,在丈夫面前始终克制泪水,却独自承受着“祈求上帝放过蔡磊”的绝望。
这种“爱的双面性”——表面的平静与暗涌的悲怆,成为对抗疾病最柔软的铠甲。
▶ “拼不一定活,不拼一定死。”
这句互联网创业者的生存法则,被蔡磊移植到渐冻症研究中。
当医学界认为ALS新药研发需10亿美元、10年周期时,他选择用“自杀式创业”搭建患者数据平台,至今已推动30余项临床研究,验证了商业思维对医疗困局的破壁效应。
▶ “向死而生的意义,是让自己变得更柔软。”
从叱咤商界的“铁腕总裁”到病友群的“蔡大哥”,蔡磊在书里完成惊人蜕变。
当他为病友擦拭口水、联络临终关怀时,曾经的商业逻辑让位于共情能力——这种“柔软化”的进程,恰恰印证了存在主义哲学家所说的“向死而在”。
▶ “希望是与人同在的。”
书中引用的鲁迅箴言,在渐冻症患者遗体捐献行动中得到具象化。
蔡磊发起“破冰者计划”,推动超过千名患者签署遗体捐赠协议,将个体绝望转化为科研火种,让“希望”在生物学意义上实现代际传递。
经典场景
当蔡磊将病友群命名为“破冰驿站”,这个虚拟空间便成为人类对抗ALS的最前线。
书中描绘了震撼一幕:一位全身仅剩眼球能动的病友,用眼动仪打出“捐脑组织”,家属含泪承诺“一定送到实验室”。
这种超越个体生死的契约,让医学史上的被动样本收集转变为主动生命馈赠。
蔡磊写道:“每份捐赠协议都是一份战书,我们在用肉体凡胎挑战百年医学难题。”此刻,疾病不再是宿命的诅咒,而成为人类集体智慧的磨刀石。
深入分析
蔡磊的前半生是“小镇做题家”逆袭的标本:河南农村出身,每天4点起床学习,以“笨鸟先飞”的毅力考入中央财经大学。
在京东的12年,他推动电子发票系统覆盖全国,这种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经验,成为后期整合医疗资源的底层逻辑。
而渐冻症的诊断(2019年),恰逢中国罕见病立法推进与生物医药资本崛起的交汇点。
书中处处可见这种“跨界思维”:用互联网众包模式收集病例数据、以风险投资逻辑评估科研项目、借直播电商为研究筹款。
当传统医学研究困于数据孤岛,蔡磊凭借商业嗅觉搭建起“患者-药企-医院-资本”的生态链,截至2024年已促成7款新药进入临床。
这种“降维打击”式的创新,既是对医疗体系的反思,也是中国新一代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实验。
尾声
《相信》撕开了励志文学的糖衣,暴露出希望工程的钢筋铁骨。
蔡磊拒绝将故事包装成“奇迹叙事”,他在书中直言:“我的成功概率是零,但总要有人为1%的可能付出100%的努力。”
这种“理性主义者的浪漫”,恰是本书最震撼的悖论:当个体生命进入倒计时,反而爆发出改写群体命运的能量。
如今,“蔡磊现象”已超越书籍本身:他创立的“破冰驿站”直播间,单日GMV破千万,收益全部投入科研;他推动的《罕见病药物法案》进入两会提案;更在2024年促成中美渐冻症研究数据共享。
正如书末所写:“我们不是等待火炬的人,我们就是火焰本身。”
chat
detail
介绍一下《相信》 蔡磊 这本书。
按照下面的结构,不需要有副标题。
- 原文开头 首先将原文的第一段放在开头。要求一字不改
- 引言:然后是吸引人的开头,介绍书籍的基本信息+达成的成就等,简洁总结。
- 经典句子:选择最有代表的5句话+适当展开的分析。每个句子用▶ 符号作为开头。
- 经典场景:选择一个场景,适当展开介绍,让人可以有所理解+感触。
- 深入分析: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作品的历史背景。给出书本的深入分析
- 尾声:书本内容的总结。相关的主题意义、未来影响+点睛之笔。
写一篇 2500 字左右的公众号文章,要求新引人+触动人+包含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