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三级价值 产品增长:如何做好产品创新? 你好,我是小乔。

在三级设计价值的前两节课中,我们规避了增长的误区,梳理了行业内3种增长模型的发展历程和应用方法。这些知识可以为我们后续实操增长项目提供扎实的前提条件,提升判断能力,并明确增长方向。

同时,我们将增长分为了产品创新、运营推广和品牌透传这三个角度。其中,产品创新需要真正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找到差异化增长机会,这是用户愿意留存的前提,也是业务可以长期发展的核心所在

这节课,我们就从产品创新开始,一起探讨在实战工作中,应该如何找寻机会点,并成功推动增长项目。

产品不同发展阶段的增长策略

也许有同学会有疑问,增长,是否已经不是从0到1,而是产品已经发展到第二个阶段“成长期”,才会考虑增长呢?其实不是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需要增长的方向。

还记得我们在业务周期全景一课中,探讨过的业务发展阶段吗?我们作为设计师,就可以根据每个阶段适合推动的增长重点,发起需要设计投入的相关项目。我们来一起简单回顾下:

引入期:需要完善基建,优化核心体验,圈定种子用户完成冷启动,从而验证业务方向;

成长期:是业务快速增长的阶段,大部分决策都会围绕拉新展开,纵向深耕核心用户,横向扩充用户类型、发展新行业、拓展新品类、投入新市场等等;

成熟期:重点在于精细化运营,提升用户活跃度,实现商业化变现;

衰落期:朝行业上下游扩展新方向,挖掘老用户的新需求和新用户的新需求,从而创造第二增长曲线。

在业务的每个阶段,都有我们可以发挥增长作用的机会点和项目。只要是需要投入设计的项目,我们都可以主动提出和推动项目落地

产品创新的实战方法

在了解了业务发展时每个阶段的增长重点后,我们在推动增长项目时,该如何分析增长机会点,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其实,所有的推导方法依然都出自我们的装备库,并且适用于每一个发展阶段,比如竞品分析、数据分析、用户访谈等。

接下来,我将与你一起探讨,我自己做产品增长时最常用的三大方法,你会发现,其实每个方法都充分运用了我们在第二章学习过的设计策略装备库。

  • 补足致命体验

要理解这个方法,我们就要讲清楚两件事情:一个是“补足致命体验”和之前学习过的“优化负向体验”的差别是什么,另一个是我们该如何四两拨千斤地找出致命问题。

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4种洞察负向体验的方法吗,分别是通过数据反馈、用户反馈、可用性测试、用户体验旅程来发现问题,并根据优先级来优化问题。这套“负向网兜”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三级价值。

优化负向体验是否能够带来显著的业务增长,取决于这个负向问题是否足够致命。我们往往会发现,当我们优化完许许多多的负向体验后,它们会共同发挥作用,给整体业务带来一定的增长,但未必能带来显著的增长。

那什么是“致命问题”呢?优先级排在第一位的问题就是致命问题吗?不一定,有可能找出的所有痛点都没有那么“痛”,即使不优化,用户也会因为刚需去使用。

因此,想要获得更显著的增长,我们可以看看这些优先级高的负向问题里有没有致命问题。致命体验往往有3种情况。

第1种,核心功能不可用。

比如,一个IM软件,无法发送消息;一个电商平台,无法成功下单。此时最重要的事情,是完善基建,将核心链路跑通。

第2种,刚需功能不完善

比如,一个IM软件,没有发送语音消息的功能;一个电商平台,只能使用银行卡支付,却不能绑定微信或支付宝的支付功能。此时,将更多核心链路补足完善,可以大幅提升拉新、促活和留存情况。

再比如,一个租房产品,虽然可以租房,但因为无法感受到房源的真实样貌,用户难以选择;再比如,一个电商平台,虽然可以下单购物,但商品详情页看不出这个商品的样貌、优势、材质等信息,用户无法下单。

这就是为什么Airbnb会打通摄影师生态,由摄影师上门为房东们拍摄房源图片;许多租房App也会上线VR看房功能,帮助租客在线上挑选房源;许多电商平台在起初都是以图片展示商品,后续优化为以短视频来展示商品,并结合AR试穿、360度展示商品等方式,来提升商品表达力。

我们会发现,致命问题往往就藏在负向体验中。我们会发现,在经历了许多轮负向体验优化后,最新整理的负向体验也许都不致命,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做这些负向体验优化了,高优的问题依然需要被尽快解决。在完成这些高优的负向体验优化的同时,我们可以再尝试其他方法,来寻找增长的机会点。

  • 持续观测行业与竞品

为什么高优的负向体验需要尽快完成?因为市面上一旦有竞争对手出现,体验明显优于你,用户将很快被竞品吸引转移,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个行业的竞争环境初期,“产品为王”。

因此,除了补足我们自身的致命体验,还需要持续观测行业和竞品,做到知己知彼。首先,核心体验需要与竞品拉齐,同时还要做到比竞品更优的差异化体验。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寻差异化的竞争机会呢?可以通过对比数据来发现切入点,也可以让用户给出答案 。

对比数据,洞察切入点

我们曾经在市场调研课程中讲过,我们想要时刻保持商业的敏感度,就需要频繁地吸收可靠的数据来源出具的行业报告;也需要通过百度指数、data.ai等数据平台,实时掌握竞品的数据情况,比如用户情况、DAU、下载量、覆盖市场、优化动作等等。

往往在与竞品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找到增长的切入点。比如,在与竞品对比存量用户的信息时,筛选年龄、地区、性别、兴趣分布等条件,可以找寻到与竞品的差距或者优势。

举个例子,下图是目前国内竞争激烈的两个产品的用户数据。为了不涉及到数据敏感性问题,我做了脱敏,我们称它们为产品A和产品B。假设我们现在在负责产品A,市场中有个强劲的对手是产品B,根据下图,你会有什么发现和猜想呢?

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在各年龄段中,我们被相关用户搜索和关注的程度都略低于竞品,但在“20-29”岁年龄段中,用户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是远高出竞品的。

此时,我们就可以猜想,20-29岁的用户是否可以作为我们未来发力的核心用户人群呢?这部分用户对于我们的北极星指标来说,贡献度是大还是小呢?如果贡献是大的,那就可以重点运营这部分用户,针对这部分用户做产品创新,满足需求,从而带来差异化增长。

让用户给答案,构建产品壁垒

如果在现有数据中,我们没有像上述的例子一样发现核心差异,此时,我们就要让用户给出答案了。同时,也要结合我们自身有优势的资源和护城河,来判断创新方向的可行性。

举个例子,我的朋友在负责一款国际化产品,这个产品类似于Twitter,是一款资讯社区类产品(由于项目保密性,不便公开产品名称和截图)。目标市场对于Twitter的使用并不理想,虽然因为美国的文化辐射,当地有用户使用Twitter,但由于缺少目标国家的资讯内容,Twitter并不是一个强力的竞争对手。但除了Twitter以外,当地还有一款专门针对本地市场的资讯产品,且增长迅速。如果是你,会怎样寻找机会点,超越竞品呢?

最初,他们就是持续靠拢竞品,先拉齐竞品的功能与体验。拉齐并不只是表面的产品功能,而是由内到外,包含产品功能、运营推广、生态布局等全方位的拉齐。比如用户需要当地的资讯,就铺设了大量的内容运营常驻当地市场,引入PGC和自制资讯来源。

当拉齐基础体验后,配合相应的投放运营动作,数据已经产生了明显起色。但如果想要与竞品决一胜负,关键在于差异化优势

在经历了大量用户调研后,他们总结了用户高频提到的核心需求。其中有一条是当地市场语言具有多样性,且彼此之间并不能相互互通,并不是上海话与湖南话的区别,而是类似于普通话与粤语的关系。并且,在不同语言下,文化也有所区别,因此推送的内容也需要根据语言和地区相应做出差异。

那在后续的优化中,他们上线了当地最核心的几种语言。并且在用户首次登录时,需要先选择语言,从而推荐更精准的内容,提升用户的留存。这个差异化功能上线后,业务得到了显著增长,并迅速超越了当地原本位居行业第一的竞品。

那你也许会有疑问,为什么竞品不抄一下这个功能呢?因为这个功能并没有那么容易实现,需要多种语言的语料库和大量的翻译工作。而这正是他所在公司的优势和资源长板,他们具备完善的文案设计师团队,语言相关人才也可以尽快招聘到位,形成了竞争壁垒。即使竞品逐渐补足了这个功能,他们也早已遥遥领先,难以超越了。

图片

我们根据真实的案例,探讨了找寻差异化机会点并获得增长的成功案例。你会发现,所有机会点的底层逻辑,都是短暂的供需不平衡,如果刚好这是我们可以操作,甚至可以发挥优势的地方,那就可以大获全胜。

同时,相信你也已经明白“创新“的含义了——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差异化也不是为了不同而不同,一定是以用户为中心,从真实的用户需求出发,探索痛点、爽点、痒点而这些才真正构成了用户的“WOW moment”。

经过对比后找到的更优解都是在做创新,也许是与我们自己对比,也许是与竞品对比。创新可以是新功能、新市场、新品类、新用户类型、新生态、新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创新是有理有据的,而不是以自身的经验凭空想象。

举个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反面案例。我曾经负责过一款国际化IM产品,有发送语音消息的功能。当时我们想和市面上的WhatsApp、Snapchat、Telegram等IM产品做出差异化,就将语音消息结合了发送贴纸的功能。在用户发送语音消息的同时,会弹出面板选择一个贴纸绑定发送,以加强语音消息的表达力。但在找真实用户做可用性测试的时候,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个任务的成功率竟然为0。

图片

我们访谈后得知,当地用户偏爱发1分钟以上的长语音,在发送语音消息时,并没有需求去加一个贴纸。就算需要贴纸来加强语气,也会在发送完语音之后,再单独发一个。在发送消息时弹出的贴纸功能,不但没有起到正向作用,还不利于用户使用更重要的长语音挂锁和取消发送功能。

通过以上两个正反案例,我们一起讨论了观测行业和竞品来找寻增长机会点的方法。那就是,在与竞品拉齐核心体验后,根据用户真正的需求和自己擅长的竞争力,带来差异化增长,甚至成为目标市场的行业第一。

  • 花样实验,持续优化

当通过上述的方法找到机会点后,我们在推动项目之前会产生许多假设。比如满足了多语言需求,真的可以带来增长吗?比如我们核心发力在20-29岁的用户上,真的可以带来增长吗?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MVP版本和AB测试这两个方法来轻量验证。

MVP

如果我们从0到1研发一款新产品或新功能,MVP是最佳选择。MVP就是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缩写,意思就是最小化的可使用的产品。这个MVP甚至不需要是一个App,它可以是一个视频,一个PPT介绍,但可以帮助我们验证市场需求和产品价值。

关于MVP,最著名的案例是Dropbox。创始人Drew Houston做了一个视频放在了YouTube 上,介绍Dropbox的各项功能。结果排队登记使用Beta版的用户一夜之间从5000暴增到75000,可当时Dropbox甚至连实际的产品都还没有。

再以我自己的项目为例,我曾经负责AR项目时,已经验证了AR试穿对于鞋类成交转化的作用,想要扩充其他品类来探索AR的价值。但每一个商品在产出AR模型素材时,都需要成本投入。因此在批量生产素材之前,我需要验证这个品类使用AR试穿的价值作用。

以帽子为例,我在爆款、普销款、冷门款中分别挑选了少量商品,给这些商品制作了3D模型,与SDK供应商联调了AR试穿功能,进行上线测试。最终不仅验证了AR对该品类的作用,还发现了AR对不同热度商品的价值表现不同,从而指导我优化选品逻辑。

MVP的本质是一场小成本的用户和市场的真实使用反馈调研,我们需要根据调研结论不断地迭代优化。如果市场反馈不好,也来得及彻底改变方向。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产品还未进入市场,在使用MVP版本测试时,尽量使用马甲代号,而不要暴露产品名称。因为一旦被认为“不好用”,将很难改变用户认知。

AB Test

当我们对一个功能有不同方案,但又无法判断时,AB测试是最佳选择。根据产品功能和测试目的的区别,用户分组方式会有一定差异。

第1种:不具备很大风险性,但需要在多个方案中抉择。

比如我们设计一个大促主会场的入口,但不确定文案、颜色、插画风格等哪种效果最好,就可以通过AB测试来验证。虽然叫做AB测试,但分组数并非只有AB两种,而是根据我们需要测试的方案数量决定。如果我们穷举出6种方案,那就将全量用户平均分为6组用户。

需要注意的是,用户的年龄、地域、性别等影响行为的要素,在每一个分组中需要保持一致。比如A组中,20-29岁的用户占比为20%,30-39岁的用户占比为40%,那其它组也应该是这样的构成。

以Airbnb的设计为例,用户在看到喜欢的民宿房源时,可以收藏起来,等旅游的时候预订入住。那么这个收藏图标,应该怎样设计呢?是用爱心,还是用五角星呢?经过AB测试,图标用爱心的收藏率,比五角星提升了30%。

第2种:不确定性较大的功能,有造成负向的风险。

比如我们做了首页改版。此时,就不能以全量用户进行测试了,因为新版本可能没有老版本效果好。此时我们可以灰度分出少量用户,其他用户作为对照组。同样,灰度实验组的用户构成比例,需要与对照组的用户构成比例保持一致。

灰度实验组的人数为“最小可靠性样本”。测试往往是人数越多越精准,但如果方案不佳会带来业务风险,可以通过这个网站来计算合适的人数:Evan’s Awesome A/B Tools。

第3种:希望收益最大化的功能或活动。

比如,运营活动需要开设几个分组实验,因为活动规则和玩法不同,带来的效果差异很大。比如我们要做个拉好友助力领金币的活动,方案1是每次领的金币数量不确定,随机显示,方案2是每次领的金币数量固定,哪个方案对于拉新表现和ROI是最有利的呢?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种运营活动的结论往往都不一致,没有经验可以直接拿来复用,只能自己上线测试。此时我们需要分出少量用户作为对照组,而剩下的用户平分为两组,进行两个方案的上线测试。

图片

AB测试的时长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而定,核心在于数据结果足以判断测试内容。短则一周,长则一年,但至少需要完整覆盖一个用户行为周期。比如用户在周末的行为表现和工作日不同,那至少需要覆盖一个周末。

AB测试,是大部分企业判断功能价值的最高效和可信的方式。以字节跳动2021年的数据为例,每天同时进行的AB测试达到上万场,单日新增实验数量超过1500个,覆盖400多个大大小小的业务。

今日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如何在产品创新的角度推动业务增长。

图片

在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增长机会点。孵化期,需要完善基础建设、确保核心功能的可用性,同时也根据自身产品的特性,决定是否需要优先进行用户增长;成长期,增长往往成为了最为核心的事情,此时需要纵向运营垂类“人货场”,横向拓展核心用户类型、行业、品类、市场等等;成熟期,除了持续进行成长期的战略性增长以外,也需要满足商业化增长目标;衰落期,业务想要扭转局势,就需要建立新的核心壁垒,拓展业务类型和生态。

在找寻机会点时,运用的都是我们在第二章节学习过的内容,这就像是我们的装备库。在实战运用中,我们首先可以运用“负向网兜”的4种方法找寻致命问题,也通过持续查阅行业报告、持续观测竞品动向和对比分析,找寻差异化机会点。在找到机会点后,我们会合理推导出许多解决方案,作出假设,此时可以通过MVP和AB测试的方式,找出最优解。

综上,产品创新的核心路径就是:分析差异化机会、假设解决方案、低成本求证方案、正式落地验证效果。我们这节课所学的三个方法,就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产品创新的机会点,再将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低成本快速验证,以此形成核心竞争力,带动显著增长,甚至成为目标市场的行业第一。

在之后的课程中,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通过运营推广和品牌透传的方法,实现增长的加成效应。

互动时刻

回顾你过往的工作,是否曾经只是一味地借鉴竞品,却没有做差异化创新去超越竞品?根据你过往的经验,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你找到产品创新的增长机会点呢?

欢迎把你的经历和思考在留言区分享出来,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我们建立了一个读者交流群,欢迎你的加入!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也欢迎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一起学习。我们下节课见。

参考资料

https://learn.lianglianglee.com/%e4%b8%93%e6%a0%8f/%e5%a4%a7%e5%8e%82%e8%ae%be%e8%ae%a1%e8%bf%9b%e9%98%b6%e5%ae%9e%e6%88%98%e8%af%be/17%20%e4%b8%89%e7%ba%a7%e4%bb%b7%e5%80%bc%20%e4%ba%a7%e5%93%81%e5%a2%9e%e9%95%bf%ef%bc%9a%e5%a6%82%e4%bd%95%e5%81%9a%e5%a5%bd%e4%ba%a7%e5%93%81%e5%88%9b%e6%96%b0%ef%bc%9f.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