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 RFM 分析方法?
1、定义:最近1次消费时间间隔(Recency)、消费频率(Frequency)、消费金额(Monetary),通过这3个指标对用户分类的方法称为RFM分析方法。
2、这3个指标针对的业务不同,定义也不同,要根据业务来灵活定义。
各指标特征如下:
对于最近1次消费时间间隔(R),上一次消费离得越近,也就是R的值越小,用户价值越高。
对于消费频率(F),购买频率越高,也就是F的值越大,用户价值越高。
对于消费金额(M),消费金额越高,也就是M的值越大,用户价值越高。
全部交叉起来看:
二、RFM分析方法有什么用?
用RFM分析方法把用户分为8类,对不同价值的用户使用不同的运营决策,把公司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最大的效果,这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精细化运营。
例如第1类是重要价值用户,这类用户最近一次消费时间较近,消费频率也高,消费金额也高,要提供VIP服务。
三、如何使用RFM分析方法?
第1步:计算R、F、M的值。
要得到R、F、M这3个指标,一般需要数据的3个字段:用户ID或者用户名称、消费时间、消费金额。从这3个字段可以计算出R、F、M这3个指标。
以下图中的原始数据为例,假设现在是2020年1月30日,分析最近30天的用户。
其中,小明最近一次消费是2020年1月26日,与今天(1月30日)的间隔是4天。他在最近30天消费了2次,总共消费金额是5000元。
计算R、F、M值用这个方法,计算出下图里两位用户的R、F、M值。
同时在表格里加了3列,用于后面对计算出的R、F、M 3个值打分。
第2步:给R、F、M值按价值打分。注意这里是按指标的价值打分,不是按指标数值大小打分。
对于最近1次消费时间间隔(R),上一次消费离得越近,也就是R的值越小,用户价值越高。
把这3个指标的打分规则,整理如下图所示。
实际业务中,如何定义打分的范围,要根据具体的业务来灵活掌握,没有统一的标准。
根据打分规则,可以对表2-16计算出的R、F、M值进行分类,在最后3列填上对应的分值:
第3步:计算价值平均值。分别计算出R值打分、F值打分、M值打分这3列的平均值:
第4步:用户分类。
在表格里增加3列,分别用于记录R、F、M 3个值是高于平均值,还是低于平均值。
如果一行里的R值打分大于平均值,就在R值高低列里记录为“高”,否则记录为“低”。
F值、M值也这样比较,最终得到了如下图所示:
然后和用户分类表格里定义的规则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用户属于哪种类别,如图:
用户分类后,如何精细化运营呢?由于不同公司业务不一样,运营策略也不一样。
(1)重要价值用户,RFM三个值都很高,要提供VIP服务;
(2)重要发展用户,消费频率低,但是其他两个值很高,要想办法提高他的消费频率;
(3)重要保持用户,最近消费时间距离现在较远,也就是R值低,但是消费频率和消费金额高。这种用户,是一段时间没来的忠实客户。应该主动和客户保持联系,提高复购率;
(4)重要挽留客户,最近消费时间距离现在较远,消费频率低,但消费金额高。这种用户即将流失,要主动联系用户,调查清楚哪里出了问题,并想办法挽回。
这样通过RFM分析方法来分析用户,可以对用户进行精细化运营,不断将用户转化为重要价值用户。
四、注意事项。
(1)不同业务中R、F、M的定义不同,要根据具体业务灵活应用。
(2)R、F、M按价值确定打分的规则一般分为1~5分,也可以根据具体业务灵活调整。
RFM 的意义
RFM 本质上是一种用三个分类维度,找判断标准方法;通过三个维度的组合计算,能判定出用户的好坏,然后采取对应措施。
RFM 的真正意义在于:这是一种从交易数据反推用户价值的方法,因此可行性非常高!
要知道:做数据分析的最大瓶颈是数据采集,而只要是个正常企业,交易数据是肯定有的;因此只要企业建立了用户ID统一认证机制,就能将用户ID与交易数据关联起来,就能用RFM来分析用户了;
即使没有埋点、没有网站、没有基础信息也能做,简直是方便好用的神器。
当然,所有方便好用的工具,都自带一些不足,RFM 模型也是如此。
二、RFM的最大短板
RFM最大的短板,在于用户ID统一认证;不要小看这几个字,在相当多的企业里非常难实现。
比如你去超市、连锁店、门店买东西,往往收银小妹会机械的问一句:有会员卡吗?如果回答没有,她也放你过去了;导致的结果,是线下门店的订单,一般有70%-90%无法关联到用户ID;进而导致整个用户数据是严重缺失的,直接套RFM很容易误判用户行为。
至于用户一人多张会员卡轮流薅羊毛,多个用户共同一张VIP卡拿最大折扣,店员自己用亲戚的卡把无ID订单的羊毛给薅了之类的事,更是层出不穷;而且在实体企业、互联网企业都普遍存在。
所以做RFM模型的时候,如果你真看到111类用户,别高兴太早,十有八九是有问题的;现在的企业往往在天猫、京东、自有微商城、有赞等几个平台同时运作,更加大了统一认证的难度;如果没有规划好,很容易陷入无穷无尽的补贴大坑。
三、RFM的深层问题
即使做好了用户ID统一认证,RFM还有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让我们回顾一下,RFM模型的三个基本假设:
R:用户离得越久就越有流失风险F:用户频次越高越忠诚M:用户买的越多越有价值反问一句:这三个假设成立吗?
如果不结合具体行业、具体产品、具体活动来看,似乎是成立的;但是一旦具体讨论就会发现:很多场景不满足这三个假设;因此:单纯讲RFM,不结合产品、活动,是很容易出BUG的。
R:用户离得越久就越有流失风险
如果是服装这种季节性消费,用户间隔2-3个月是很正常;如果是手机、平板这种新品驱动产品,间隔时间基本跟着产品更新周期走;如果是家居、住房、汽车这种大件耐用品,R就没啥意义,用户一辈子就买2次;如果是预付费,后刷卡的模式,R就不存在了,需要用核销数据代替。
所以R不见得就代表着用户有流失风险,特别是现在有了埋点数据以后,用户互动行为更能说明问题。
F:用户频次越高越忠诚
如果用户消费是事件驱动的,比如赛事、节假日、生日、周末;如果用户消费是活动驱动的,比如啥时候有优惠啥时候买;如果用户消费是固定模式的,比如买药的用量就是30天。以上情况都会导致F的数值不固定,可能是随机产生的,也可能是人为操纵的。
很多企业僵硬地执行RFM模型,往往会定一个固定的F值,比如促使用户买4次,因为数据上看买了4次以上的用户就很忠诚;结果就是引发用户人为拆单,最后F值做上去了,利润掉下来了。
M: 用户买的越多越有价值
如果用户是图便宜,趁有折扣的时候囤货呢?如果用户买了一堆,已经吃腻了、用够了呢?
如果用户买的是耐用品,买完这一单就等十几二十年呢?如果用户消费本身有生命周期,比如母婴,游戏,已经到了生命周期末尾呢?很多情况下,用户过去买的多,不代表未来买的多,这两者不划等号;因此真看到011、001、101的客人,别急着派券,整明白到底出了啥问题才是关键。
除了单独维度的问题外,三个维度连起来看,也容易出问题;因为很多公司的用户结构不是金字塔形,而是埃菲尔铁塔型——底部聚集了太多的不活跃用户,且不活跃用户大多只有1单,或者只有几次登录便流失;因此RFM真按八分类化出来,可能000的用户比例特别多。
这意味着现有存活的用户,可能是幸存者偏差的结果,现有的111不是000的未来;要更深层次地分析为啥会沉淀大量不活跃用户,甚至从根上改变流程,才能解决问题;真按照RFM生搬硬套。可能就把业务带到死胡同里了。
四、RFM的典型乱用
RFM本身并没有错,在数据匮乏(特别是缺少埋点数据)的情况下,用RFM比不用RFM好太多了。
RFM的三个维度,每一个都很好用;RFM的整体架构,也适合用于评估用户经营的整体质量。
错的是生搬硬套RFM,不做深入分析;错的是看到买了大单的就叫爸爸,看到用户不买就急着发券的无脑做法;一味派券不但严重透支营销成本,更会培养出更多薅羊毛用户,破坏了正常经营,只为了RFM的数值好看。
特别是网上文章、网课最喜欢教的:按RFM,每个拆分成5段,分成 5*5*5=125
类,然后再用K均值聚类聚成5-8类的做法,更是大错特错。
经过K均值聚类以后,连RFM原有的含义清晰的优点都没有了,到底这8类咋解读,非常混乱。这样做没有考虑数据滚动更新,过了一周或者一个月,RFM指标都变了呀!
难道你还天天把全量用户拿出来聚类吗。k均值聚类不是一个稳定的分类方法,无监督的分类更适合做探索性分析;隔了一周,一个用户被分成完全不同的两类,这会让市场营销、运营策划执行政策的时候非常抓狂:一天一个样,到底要推什么!
本质上看,因为网课、网文给的都是一张清洗得完美的静态数据表:一不需要跟别的部门合作,二不需要考虑连续场景,所以才选了一个模型+算法的做法。
嗯,能不能用不重要,显得自己牛逼最关键!
五、如何让RFM更有用
综合RFM失效的场景,可以看出:季节性、商品特征、促销活动、节假日事件、用户生命周期,这五大要素,都会影响到用户的行为;因此不局限于RFM,深入研究用户场景非常关键。
注意,这五大要素研究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难。比如很多商品有内在的关联性,只要熟悉业务就能整明白;比如季节性、节假日事件,本质上都和时间有关;因此,对用户登录、消费的时间打上标签,就能进行分析(如下图)。
促销活动也是同理,促销活动可以直接从订单识别出来,因此也很容易给用户贴上——促销敏感型的标签。
用户生命周期,需要数据采集,而且是采集一个最关键的数据即可。
最典型的用户生命周期是母婴行业做法,企业一定会采集一个最关键的数据:怀孕多少周了;这个数据爸爸们不见得清楚,妈妈们一定很清楚;知道了起点,后续就可以推算了。
类似的还有药店连锁做慢病管理、K12教育等等。
六、小结
任何模型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数据基础、使用范围;也不是所有模型的目的都是精准;简单、好用、省事,是更多时候的考虑。
因此再次强烈建议同学们,不要沉迷于当知识收集者,企图找到《宇宙唯一真理模型》然后死记硬背,顶礼膜拜。
多结合自己工作的行业特点,改造方法为我所用,才是让数据发挥更大作用的方法。
说起死记硬背,然后乱用的模型,除了RFM还有很多;比如关联分析,都快2021年了,居然还有人信啤酒与尿布,被乱用得也是一塌糊涂。
有兴趣的话,关注接地气的陈老师,我们下一篇分享,敬请期待哦。
参考资料
https://blog.csdn.net/Hudas/article/details/12517800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8599529528503634&wfr=spider&for=pc
http://www.iqinshuo.com/4804.html
https://wenku.baidu.com/view/78eadd34a1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b.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317/17/75465610_10219544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