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好,我是老马。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下面的问题。

既然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人类的历史足够久,人数足够多。

好处就是,任何一个问题都有无数的哲人先贤经过了很多次的思考。基本所有的问题都会有答案。

如果一个问题一直没有答案,那么大概率这个问题就是没有答案。或者说没有标准答案

去码头整点薯条

如果说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非让我选择一个答案的话,那我想应该是:去码头整点薯条。

非要说为什么,大概就是此时此刻的事情是最重要的。放眼到一生,也是最重要的。

中国文化

作为华夏儿女,我们经常自诩上下五千年。

那么多年来,中国有哪些文化的思潮变化?

诸子百家

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繁荣的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

儒家:由孔子创立,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主张社会和谐、道德修养、家庭伦理和政治理性。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深远影响了官僚体制和社会秩序。

道家:由老子和庄子创立,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重视个人自由和内心修养。道家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理念、自然哲学和文学艺术。

墨家:由墨子创立,强调兼爱、非攻,提倡社会公正和人民的平等,反对战争和浪费,主张实用主义的道德观。

法家:如韩非子,强调法治、严刑峻法和集权政治,主张国家治理应依赖法制而非道德。

名家、阴阳家等思想流派也在当时的政治和哲学中占据了一定地位。

独尊儒术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采用儒家思想作为官方哲学,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得到了极大的推广。

汉代儒学的发展不仅巩固了儒家在中国社会中的主导地位,而且其“经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推动了教育和官员选拔的制度化。

士族的兴起使儒家思想在社会各个层面上得到了普及,并为后来的宋明理学奠定了基础。

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家和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融合与相互影响。

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以后,三者的关系逐渐融合。

儒教注重社会道德与家庭伦理。

道教提倡个人修炼、道法自然。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哲学,尤其是在禅宗的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玄学与清谈

魏晋时期(220年—420年)是中国文化思想发展的一个转型时期。

由于动荡的社会政治局势,士人们的思想逐渐从务实的政治伦理转向了更多的个人内省和哲学讨论,尤其是玄学。

玄学是对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哲学化,强调无为、虚无和空灵的思想,代表人物如王弼、何晏等。

清谈成为士人间流行的哲学讨论方式,思想上开始注重人类内心的超越与自由,远离世俗的政治责任。

唐宋理学

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儒学经历了由唐代的诗书礼乐为核心向理学的转型。

理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周敦颐程颢程朱理学朱熹等。

理学强调天理人性格物致知,主张通过个人修养和学习来实现道德的完善。

朱熹的理学体系尤其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体系和官员的选拔。

宋代理学的普及推动了中国士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明清儒学与阳明心学

明代(1368年—1644年)和清代(1644年—1912年)的儒学延续了宋明理学的传统,同时出现了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由王阳明提出,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主张通过内心的“良知”来推求天理。这种思想不仅在当时影响了许多士人,也对后来的清朝士族文化、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清朝,儒学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官员选拔和社会规范上,但也面临着外来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冲击。

中西碰撞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内忧外患,儒学与西方的现代思想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洋务运动:倡导“自强”和“求富”,推动技术和产业改革,但依然保持传统的儒家思想基础。

戊戌变法:试图进行政治、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现代化改革,主张引进西方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1910年代)倡导“民主与科学”,批判传统的儒家思想,提倡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强调个体自由与平等。

当代思潮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思想上也发生了多元化的转型。

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带来了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思想潮流,注重效率、竞争与国际合作。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儒学的重新思考成为学界与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在教育、伦理与社会秩序方面。

世界文化

当我们站在今天,回望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的时候,可以看到整个文明发展的蜿蜒曲折。

滔滔不息,滚滚向前。

人文主义之前

人文主义之前,西方主要有如下的思潮。

哲学

古代希腊哲学是西方思想的根基,主要集中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苏格拉底强调“认识你自己”,提出了通过问答法探索真理的理念,注重道德与伦理。

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构想,强调理性和哲学知识是人类达至幸福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则发展了系统化的逻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理论,对西方科学方法和哲学体系有深远影响。

法律

罗马文明在其鼎盛时期,特别是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5世纪,发展了法律、政府组织、公共事务管理等重要思想,产生了罗马法。

罗马法成为后世西方法律体系的基础,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与秩序。

罗马政治思想的重点在于共和制、法治以及市民的参与,这些思想后来在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

中世纪(大约5世纪到15世纪)是基督教思想主导欧洲文化的时期,基督教神学在这一时期占据了主导地位。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基督教神学主张世界的中心是神,人的目的在于服从神的意志并寻求救赎。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提出了基督教对世界历史的解读。

托马斯·阿奎那则试图将基督教教义与古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融合,主张理性与信仰的和谐共存。

人文主义(Humanism)

人文主义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17世纪),它强调人的理性、自由意志、和个体尊严。人文主义者关注古典文化和哲学,主张以人的经验为基础的知识,强调理性与实践的结合。

推动了现代科学、教育、艺术、政治和社会的革新。强调个体自由和自我实现,至今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

启蒙主义(Enlightenment)

启蒙主义起源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的欧洲,代表人物如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主义主张理性、科学、个体权利和自由,反对迷信、专制和教条。

它为现代民主、科学进步、法治、平等和人权等理念奠定了基础。启蒙主义的思想影响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浪漫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反对理性主义和启蒙主义的过度强调,强调情感、自然、个体经验和直觉的力量。

浪漫主义影响了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推崇个体主义、自然、自由和革命精神,重视人类情感和精神追求。

唯物主义(Materialism)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世界的基础,意识、思想等是物质的产物。它在古代哲学中已有萌芽,后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得到系统发展。

在19世纪,特别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唯物主义成为了影响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思想基础,推动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

存在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代表人物有萨特、海德格尔、尼采等。它强调个体存在的自由、孤独和选择的意义,探讨生命的荒谬与个人在无意义世界中的责任。

存在主义对20世纪的哲学、文学、戏剧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在西方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强调个体自由和责任。

虚无主义(Nihilism)

虚无主义主要由尼采等哲学家提出,认为生活本无固有意义,传统的价值观和宗教观念没有基础,世界本质上是荒谬的。

虚无主义影响了20世纪的哲学、文学和艺术,尤其是对现代人类存在的疑问和对传统信仰的挑战。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思想的颓废与反叛。

消费主义(Consumerism)

消费主义是20世纪中期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文化成为社会主流的思想。它提倡以消费为中心的生活方式,重视物质财富和个人享乐。

消费主义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但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社会不平等等问题。它被批评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价值和社会责任。

实用主义(Pragmatism)

实用主义起源于美国19世纪,由皮尔士、詹姆斯、杜威等人提出。它强调实践和经验在认识中的重要性,主张真理是由实际效果验证的。

实用主义影响了美国的教育、政治和哲学等领域,推动了务实的思考方式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 & Post-Structuralism)

结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强调人类文化和思想是由潜在的结构所决定的,如语言学中的符号系统。后结构主义则反对结构主义的绝对性,认为意义是流动的、建构的,强调语言的多重性。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对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现代人文社科研究方法的创新。

全球化与后现代主义(Globalization & Postmodernism)

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依赖。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强调知识和文化的多样性、解构和相对主义。

全球化促进了跨国公司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经济不平等等问题。

后现代主义影响了艺术、建筑、文学等领域,提倡非线性、多元、解构的思维方式。

如何避免陷入消费主义?

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物质特别匮乏的时代,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等技术的发展,实际上现在是处于生产过剩的一个时代。

资本主义的衍生物就是消费主义,通过媒体广告等手段,告诉我们成功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男人应该拥有车子、房子、手表……

女人应该拥有漂亮的衣服、包包、装饰品……

面对第一层匮乏的现实枯燥生活,我们为了逃离,很容易踏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之中。

追求个性的人反而丧失个性,追求富足的生活最终反而陷入心灵的贫瘠之中。

因为消费主义就是第二层虚假的对生活不足的商业化的装饰,无论打包的如何富丽堂皇,如果我们不能直接面对自己的内心,最终还是会陷入消费越来越多,但是内心越来越空虚的怪圈。

莫向外求

道家思想认为,外界的种种事物和诱惑只是表象,真正的智慧和满足来源于内心的宁静。人若总是追求外部的名利、财富、荣誉等,容易迷失自我,导致内心的不安和痛苦。

佛教修行的核心之一就是“内观”,即通过冥想、禅修等方式审视自己的内心,意识到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于对外物的执着和欲望的满足。通过内心的觉悟与修行,个人可以达到内心的安宁与智慧,而不依赖外界的事物。

儒家提倡“内圣外王”的理念,意思是要先修养内心,做到品德高尚,再通过外在的行为来治国平天下。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内心的纯净,是解决外部问题的根本途径。

现代心理学和幸福学研究表明,人的真正幸福并不完全来自于外界的物质拥有,而更多来自内心的自我接纳、意义感和精神层面的满足。

与其不断追求外界的物质享受,不如通过冥想、自我反思、情感修复等方式寻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满足。

如何避免陷入虚无主义?

当我们把目光从物质转向内心时,这只是第一步。

因为我们很容易陷入第二个问题,那就是过于内心的反省,会导致陷入虚无主义。

所谓虚无主义,就是觉得世界是荒谬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一叶孤舟,努力不碰到两岸,在逼仄的间隙中找到一条可以通行的前行之路。

陷入虚无主义的主要原因大概有 3 条:

1)目光太远

2)目光太短

3)目光呆滞

看的出来,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目光放远,万物皆悲

如庄子所言,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我们如果脱离主观个体,将字眼放在宇宙的尺度,就会感觉自己过于渺小;放在历史的长河,又会觉得人生过于短暂。

好在哲学的痛苦,一般都可以通过哲学的思辨来解决。

既然是脱离主观个体导致的痛苦,我们就可以将视野放到自身,放到自己的每时每刻的生活,每一天具体的感受。

比起远处的哭声,要更加注重此刻眼前的体验。

坐井观天,鼠目寸光

还有一种问题不是目光过于长远,而是过于狭窄。

比如我们小时候一次考试失败,觉得天都要塌了。心想人生是完蛋了,天地都会按失色了。

现在回想起来,也许会莞尔一笑。

很喜欢一句话,这个世界只有一种失败,那就是你内心彻底放弃的时候。

失败一次并不可怕,活下去,站起来,一次次地挑战困难,直到战胜它。

就算暂时无法战胜,大不了绕过去。

人生应该是旷野,不应该只有一条路。

麻木重复,单调循环

还有一种困境,也是大家经常面对的。

那就是每天的生活都是枯燥重复的,我们会觉得每天像一个陀螺一样,提线木偶般活着,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陷入这种怪圈,除却工作生活给我们的压力之外,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生活自身的重复,和我们自己好奇心的丧失。

我们每天同一个时刻被闹钟吵醒

起来急冲冲地洗漱收拾

路边买个早餐

挤着地铁

面对令人炸毛的工作

下班拖着疲倦的身躯

一天一天

月复一月

年复一年

我们有多久没有像第一次看到美景的喜悦?

没有第一次品尝到美食的赞叹

试着去走一条不常走的路

尝试一下没试过的事物 保持新鲜感 好奇心

希望你能找回曾经的自己 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小结

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欢迎点赞收藏转发一波。

我是老马,期待与你的下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