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好,我是老马。

今天无意间刷到一段内容,说是课本卖油翁最后一段被删除了,起初我自然是不相信的。

于是,就简单查证了一下。整体还算有趣,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课本

我们课本上一般学到的内容如下:

  [plaintext]
1
2
3
4
5
6
7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然后,每一篇文章,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那么,学完上面的内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那自然是熟能生巧

一段经典的范式如下:

  [plaintext]
1
卖油翁通过长期的练习,能够将油从勺中倒入葫芦,穿过铜钱的方孔而不沾湿铜钱,这种高超的技艺是凭借反复练习、熟练掌握技巧而得来的。同样,陈尧咨的射箭技艺也是通过不断练习才达到当世无双的水平。

完整的最后一句

其实原文还有一句话:康肃笑而遣之。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这句被删掉的话,涉及 2 个典故。

庖丁解牛

庖丁是一位厨师,他为文惠君分解牛时,动作轻快灵活,刀法精准,能够顺着牛的自然结构进行解剖,使得解牛的过程如同音乐一般和谐。

庖丁解释说,他之所以能够如此熟练,是因为他长期实践,对牛的结构了如指掌,从而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这个故事强调了通过长期实践,对事物的规律有深刻理解,从而达到技艺精湛的境界。

轮扁斫轮

轮扁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造车工人,他制作轮子的技艺非常高超,能够直接抡起斧子砍出轮子来,而不需要复杂的图纸和测量。

轮扁解释说,他的技艺是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的,无法用言语传授,只能通过亲身实践来掌握。

这个故事同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及技艺的传承往往需要亲身实践才能领会。

庖丁解牛的故事我们也都很熟悉,书本自然不会因为怕大家多学个典故,就对内容做删减。

降低学习负担,当然也站不住脚。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

祖师留下法 惜无传法人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祖师留下法,惜无传法人。

古往今来,这么多为人师者,为什么说惜无传法人呢?

虽然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艺被前人留下,但能够理解和传承这些知识精髓的人却很少。很多东西呢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这个时候,我们再回头看一下轮扁斫轮的典故。

若深入讲解,容易让学生产生“读书无用论”的误解。

轮扁认为古人留下的东西并不能真正传给后人,唯有自己的经验方能让自己得心应手,而流传下来的知识不过是糟粕

若将此句选入教科书,老师在讲课时必定要教授这一典故,这相当于向学生传达“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可能会让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心理,如对书本知识的不重视或怀疑。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材编写者选择删除最后一句,以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地对待书本知识,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

多年以后得今天,相信我们也读了足够多的书,遇到了足够多的事情。

对于一篇故事原本的理解也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一点的时候,也许完整版本的才更能引人深思。

因为,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

小结

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欢迎点赞收藏转发一波。

我是老马,期待与你的下次相遇。